一、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交汇的历史机遇期,要更加注重提升新材料产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更加注重资源型新材料的发展,并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要更加注重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材料支撑; 要更加注重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 要更加注重新材料产业的能源消耗以及成本费用,实现绿色协同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新材料重大技术突破及颠覆性技术和替代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规划新材料竞争力提升工程、新材料协同应用工程、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及前沿新材料先导工程,完善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进一步推动新材料产业做优做强,为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材料竞争力提升工程应包括光刻胶、高纯靶材等微电子制造材料、高效及低成本 LED ( lightemitting diode) 照明材料、高质量及大尺寸功能晶体、新型显示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智能与传感材料、太阳能用材料、新一代动力电池材料、节能玻璃材料、膜材料、高端稀土永磁材料、陶瓷片式元件及其集成器件用材料、新型生态环境材料、可促进组织再生的医用生物材料、纯超细陶瓷粉体和先进结构陶瓷材料、高性能耐火材料、生物基材料、关键材料制造装备等发展重点,集中攻克关键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提高性能一致性和服役可靠性,解决产品稳定性较差、高端应用比例低、关键装备自给率不足等问题,为扩大新材料高端应用奠定基础。
新材料协同应用工程主要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 通讯、航空航天、能源、交通、高端装备、先进仪器等重大工程需求为牵引,开展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促进新材料与终端产品的协同创 新 与 发 展,其中包括大直径半导体硅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温合金、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先进动力电池及储能材料、高性能 增 强 碳 纤 维、特种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
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工程是深入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对重点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和工艺优化以及国产化装备的技术突破,实现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关键基础材料的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生产,促进关键基础材料的性能改进和升级换代。
前沿新材料先导工程要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坚持原始创新,加强前瞻性研究,攻克核心技术瓶颈,获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重点研发方向有: 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及碳纳米管等低维材料、自旋电子材料、超材料及其在卫星天线和隐身技术方面的应用、低温超导材料、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以及新型铁基超导材料、拓扑绝缘体材料、生物 3D 打印技术、高熵合金、液态金属、极端条件下服役的新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等。
上述工程涉及的相关重点领域,需要给予关注并分类、分阶段进行部署。

二、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建议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未来有必要深化机制体制方面的改革,提高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新材料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协同应用,进一步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加快向新材料强国的转变。
( 1) 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撑基础。鼓励新材料研发中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重视发展新材料的智能化制造技术,加大对新材料制造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研发支持,集中力量开发核心装备。从战略高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先进性、适用性及动态性的中国材料与试验标 准 体 系 ( Chinese Society of Testing Materials,CSTM) 。建立新材料结构设计/制造/评价共享数据库,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夯实新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基础。
( 2) 完善新材料产业化发展的整体环境。适度超前安排处于研发阶段的前沿新材料,着力突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工程化问题。加快完善有利于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投资指南,防止出现“投资碎片化”。加快营造新材料相关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选择若干“转制院所”,出台政策、赋予职能、建设平台,发挥其在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出台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积极营造和完善新材料科技创新、投融资等政策法规的整体环境。
( 3) 推进新材料产品融入全球高端制造业供应链。加大国家对新材料创新研发的投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培育和拓展新材料消费市场,特别是中高端市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求带动发展,促进企业上档次、上规模。鼓励发展国际合作,加快发展和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以及与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群体,集中力量培育和塑造中国名牌新材料产品; 促进新材料产品快速融入全球高端制造供应链。
( 4) 加强创新团队和企业家群体建设。不断加大新材料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出台政策吸引全球高水平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作用,共同建立新材料专家系统。鼓励各类智库对国内外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需求进行调研与评估,就新材料发展战略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加强新材料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企业家群体。(作者:屠海令,马 飞,张世荣,李腾飞,赵鸿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