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表征、标准为基础要素的质量技术基础,对于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新材料产业创新步伐提速、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增加,对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一、建设目标
提升评价、表征和标准质量基础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要素间的协调互动作用,建设系统先进、协调联动的新材料评价、表征、标准平台。注重以评价为牵引、以表征为依托、以标准为基础,构建新材料评价、表征、标准三大体系相互独立又有机关联的质量技术基础三要素互动机制;适应新材料研制生产和“一材多用、一用多选”的应用需求,支撑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1. 评价平台
建立统一的评价平台,汇总各类评价认证资源,特别是专业性的材料资源,如评价认证实施领域、评价认证机构及其能力、评价认证体系、评价认证项目及评价数据、实验室能力验证比对数据等。对数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及结构化处理,为用户提供评价认证机构推荐、评价认证咨询等增值服务。通过能力比对、历史评价认证项目实施情况分析,查找评价机构自身不足,促进评价技术能力提升。收集评价认证需求,及时开发新的评价认证项目,促进评价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匹配新材料评价认证需求。
2. 表征平台
建立统一的试验表征平台,汇总分散的、不平衡的试验表征资源并注重统一协调,实现试验表征资源的高效、优化利用,服务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收集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服务领域、仪器设备、人员等信息,支持全国检验检测资源的统一协调和高效利用。合理设立技术能力准入门槛,加强对入库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认证”,促进检验检测机构规范性运作和检测能力提升,提高检测结果可靠性,为评价认证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3. 标准平台
汇集材料及其试验方法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计量规程和通用方法,构建多方共建、高效集成的材料标准资源数据库。对材料标准数据库进行碎片化分类,相应维度包括材料及试验专业知识、材料种类、试验方法、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服役性能等。针对数据库使用者的差异化需求,形成材料数据库共享服务生态圈,为行业用户提供标准信息查询、标准比对、材料性能查询、选材用材建议等专业化的标准数据服务。关注标准体系中的缺失要素,针对性开展新增标准的制定工作,持续完善标准体系,满足新材料产业动态发展需求。
二、重点任务
1. 平台基础要素建设与完善
优化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和新材料标准供给结构,适应新一轮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快速变革的发展态势。针对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不同特征,加快形成支撑先进基础材料升级、提升关键战略材料保障能力、规划前沿新材料标准布局的新材料标准体系。优化标准供给结构,积极发展团体标准,满足新材料技术和应用创新需求。
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划分标准评价体系和新材料质量评价体系。针对我国材料与试验评价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从应用维度着手,开展材料性能指标、表征方法、评价的标准化工作。围绕材料生产全流程质量控制、材料全寿命周期服役的需求,建立新材料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涵盖产品质量符合性、生产工艺稳定性、服役性能适用性。推动实现新材料性能符合性、生产稳定性、服役适用性、试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价标准化。
2. 机制建设与完善
建立新材料标准制定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协同的机制,一体化推进科技、标准、产业的发展。将标准化列为新材料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考核验收指标之一。对于重点研发材料,开展先导性、创新性技术标准研制,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试点示范。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产业集聚区,建设新材料行业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立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协调互动机制,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深化质量技术基础设施要素间的作用传导机理研究,推行“计量 –标准 – 检验检测 – 认证认可”一站式服务。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深度结合,更好控制质量、提升服务并建立质量信任,使高标准、高质量的生产与服务同样具有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探索新材料标准制定机制创新。利用平台大数据建立新材料的标准库,构建适应国情的新材料指标数据库。研究并提供指导性技术文件、数据库标准等新型标准,注重标准的技术适应性。利用材料基因组工程方法,推动高通量材料计算与设计、制备与表征的标准化研究。建设新材料基因组技术标准示范平台,探索拟定基因图谱中的理论性标准,指导新材料创制工作。(作者:陈鸣,王矛,杨植岗,李梦琪,唐宇航 ,王洋,王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