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新形势下,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下简称“数实融合”)是社会历史演进的选择,是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真理价值,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然选择。当前,数实融合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基础,但仍面临诸多难题,需要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加快优化数字生态系统、着力补短板与缩“鸿沟”、构建系统的数字人才供给体系,更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当前国际环境的根本出路,加强数实融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演进,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数字经济发展,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1. 深度融合面临融资“堵点”
驱动数实融合是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基础。第一,数实融合需要企业让各类要素重新配置,对旧有格局的打破与新格局的重建,一定的资金投入、资金融通是必要的,阵痛期不可避免,企业顺应经济发展大势,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型,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导致占企业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积极性不足。
2. 数字生态系统不健全
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培育形态,聚合力完善数字生态,其一存在管理规范问题:由于政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数字生态系统中的管理、监管、治理,还存在规范不健全、相关政策标准落后等问题,治理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不完善,融合生态系统不健全,导致数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其二存在数字安全问题:数字化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个人信息泄露、恶意软件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数字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3. 各行业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
一方面, 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数字壁垒”,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大科技设施和创新平台不完善。数字技术在数字化门槛、“数字鸿沟”现象的影响下,国家间数字不平等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在国内也存在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数字产业发展具有集聚效应,一个国家的数字产业在区域空间分布上也呈现不均匀态势。截至2021 年底,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化率分别为10%、22%、43%,其中第三产业较为超前,但是第一二产业则相对较为滞后。在对2010—2019 年国内29 个省份和七大经济区域的数字经济产出效率考察发现,尽管技术进步对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不同区域却呈现明显差异,呈现“东> 中> 西”的趋势。
4. 数字人才供给不足
数字创新需要依靠创新型数字经济人才的支撑和高科技人才资源的赋能,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数字人才供给却面临瓶颈。其一,教育体系不适应:传统教育体系没有及时跟上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在数字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其二,缺乏市场需求信息:很多数字人才缺少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无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经验。其三,从人才支持情况来看,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人才、管理人才、日常操作人才的供需矛盾均较为突出。从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领域来看,按高H因子衡量的杰出人才方面,中国占全球比重仅为5%左右,排名世界第6。2020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显示,到2025 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约为900 万人,缺口预计达到450 万人。总体上,我国企业的自动化装备数量和智能化程度与本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外高端制造业仍有较大差距。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崛起,实体经济正面临新的变革。数字经济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提升效率,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力。数实融合乃必然趋势所向,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探讨如何实现数实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数字经济时代,解决融资难题,需要为数实融合提供信息化、数字化的数字金融支持,打通融合的融资难点。第一,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数字化的创新发展,提升金融体系效率、提高智能风控水平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遏制金融风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型行业的发展需求。第二,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数字经济的金融产品,例如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数字转型专项发展基金等,给传统产业转型注入升级新动力。第三,激活股权投资市场: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股权投资机会。同时,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2. 加快优化数字生态系统
构建以“数字政策、数字立法、数字安全”为主导的切实有效的三维运行保障数字生态系统,为数实融合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第一,优化完善数字经济政策,提升政策实施绩效;优化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的政策激励,建立数字经济相关核心技术专项扶持清单。第二,完善监管政策和制度环境:建立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的监管政策,及时跟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监管机构和规则。明确监管的职责和权责边界,建立监管机构,强化数据产权及隐私权保护,打破数据壁垒、恶性竞争等问题。第三,打造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在规范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数字安全保障、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机制、加快数字化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等,努力构建健全的数字生态系统,提升数据安全技术的应用,加快建立和健全数据流通与交易行为的管理规范。
3. 着力补短板与缩“鸿沟”
蹄疾步稳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机遇,数实深度融合需要改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不完全性与不对称性。第一,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群策群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数字技术在全生产环节的渗透和应用,摆脱数字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数字经济在技术方面的自立自强。第二,完善区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技能普及,加强对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各区域联动开展预研并推动示范性应用。第三,缩小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国家布局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以支持数字包容和缩小数字鸿沟,鼓励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数字产业,如财政转移支付和数字基建专项资金。同时,不同国家、组织和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包容和发展。
4. 构建系统的数字人才战略体系
加强对数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科学的人才战略体系,包括对技术研发、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储备数字经济领域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第一,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经验积累平台,培养高标准、高质量的应用型数字人才。第二,支持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支持机构,为数字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和资源扶持。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享创新成果,促进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第三,优化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数字人才培养基地,引入国内外优秀教师和专家,提供前沿的技术和知识培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作者:李英慧 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