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等形成的数据资源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发展。本文以淮安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淮安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数字经济发展过程的问题与困境。

一、淮安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2021年10月26日,江苏省淮安市印发《淮安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数字赋能创新发展新路径,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1)。近年来,淮安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强企业创新平台构建,着力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
(一)数字技术创新主体日益壮大
淮安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先后建成47个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创成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个、获得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先进制造业专项扶持资金。2021年,淮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9%,同比上升1.64个百分点;技术合同交易额66.63亿元,是2015年的6倍,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市排名70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稳步提升,由2020年251亿元增加到2021年3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由6.2%增长到6.6%。
(二)制造业创新发展逐步显现
2017—2021年淮安市制造业创新发展逐步增长,具体表现在研发投入、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和新产品产值均呈现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随着数字技术创新主体日益壮大,淮安制造业创新发展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支持龙头企业达到标准行业的领先水平。二是推动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三是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和管理控制水平,更新淘汰性能差、能耗高的生产装备。

图1 2017—2021年 淮安市数字经济发展增长图
(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
目前淮安处在充分利用新基础设施、新城镇化和涉及国民经济和民生的重大工程等“两新一重”政策机遇中,正是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水利、气象、电力、交通、物流等的数字化升级的大好机遇期。因此,要提高淮安宽带网络服务的普及率和质量,在振兴城乡经济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普及,为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根据2020—2021年的《淮安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淮安产业数字化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超过26%和29%。因此,淮安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是促进淮安的建材、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实现全方位、全链式模式转型关键。为了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淮安正致力于加快数字技术与交通、物流、港口、设计咨询等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已初步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了产业数字化进程。
二、淮安数字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困境
在淮安市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数字经济产业基础薄弱、数字经济创新要素汇聚不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弱、数字化产业生态圈尚不健全等问题和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
淮安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小导致持续经营能力欠缺,金融支持环境不稳定,财务风险较大。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管理能力较差,研发支出投入产出比较低,这会形成研发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基础薄弱使数字化产业生态圈尚不健全,淮安很多本土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比较分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在本地市场的销售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上下联动和数字产业生态圈的协同作用。同时,围绕数字经济产业链吸引的投资和项目不多,倍增效应不明显,产业链生态圈尚不健全。
(二)数字经济创新要素汇聚不够
淮安数字经济发展氛围还不够浓厚,尚缺少大量优秀数字经济人才,企业、资金、项目难以落户淮安。一是引入的优秀数字经济人才、企业、项目及人才团队数量不够;二是项目扶持、政策推广和支持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促进本地数字经济发展的能力。淮安对数字经济创新要素吸引力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淮安数字经济企业数字技术与国内先进地区的数字技术及产品性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淮安的数字技术研发人才缺乏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高级管理人才与数字企业的研发团队不足,造成了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作者:章艳华,王琪,胡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