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邹城市机器人产业政府扶持政策及执行现状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4-10  点击:906
通过实施财政扶持、人才稳定与吸引、金融扶持、技术创新支持、改善机器人内外部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并采取成立机器人产业管委会专门机构、广泛宣传扶持政策、规范政策执行行为、治理政策执行乱象等措施,积极推动政府扶持政策的执行,培育机器人企业成长、拉长产业链条、聚集人才、创新产品,促进了当地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以来,邹城市政府统筹协调上下扶持政策,通过实施财政扶持、人才稳定与吸引、金融扶持、技术创新支持、改善机器人内外部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并采取成立机器人产业管委会专门机构、广泛宣传扶持政策、规范政策执行行为、治理政策执行乱象等措施,积极推动政府扶持政策的执行,培育机器人企业成长、拉长产业链条、聚集人才、创新产品,促进了当地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邹城市机器人产业政府扶持相关政策

1.制定了财政扶持政策

邹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邹城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邹政发〔2018〕5号)和《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邹发〔2017〕2号)《关于加快推动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扶持文件规定,工业企业依法在邹城市辖区范围内进行工商注册,并办理税务登记、缴纳各项税费的,销售收入额第一次超过10亿元的、20亿元的、50亿元的、100亿元的、200亿元的,在第一次达标年度分别一次性给予企业奖励10万元、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对在邹城市新成立的机器人企业,提供厂房租金3年免费2年减半的优惠,后期享受的租金优惠低于市场价;对以租赁方式进入小微产业园的小微企业生产企业,市财政补助前2年厂房租赁费的50%;对采取购买方式新入驻小微产业园的小微企业、新生产企业,给予企业10%的厂房购买价格的奖补。对入驻智能装备产业园的智能制造项目,按设备购置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


实施“机器人推广”示范项目,重点推进汽车、电子、家电、机械、轻工、医药、纺织、半导体、食品、建材等工业机器人用量需求大的重点产业,广泛推广使用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替工代岗,提高工业智能制造的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采购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省级财政按企业采购金额的5%--10%给予奖励,对单个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对高风险重点岗位开展“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加快机器人在高危重点岗位的应用,重点推广易爆处理、检查、应用安防、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在高危化工、煤炭、民爆等行业的应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采购的特种机器人,省级财政按企业采费的1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500万元。在山东省实施“机器换人”财政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同等数额的补助。实施邹城市“四新经济试点”计划,对被纳入“四新经济”试点企业、“四新经济”优秀示范企业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的企业,每年给予5万元、10万元的扶持和奖励。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首次纳入规模以上的,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对认定入选的瞪羚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型企业给予50万元财政奖励。每年设立300万元重点行业营销推广专项资金,补助和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交易会和展览会。


2.制定了人才稳定与吸引政策

实施“邹鲁英才”等一揽子人才计划,印发《关于实施“邹鲁英才”计划的意见》(邹发〔2017〕6号)。拿出6000万元专项费用扶持科技人才发展,纳入到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并每年随市财政的收入增长相应地增加,主要用来扶持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在邹城市创新创业。采取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引才办法,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不求所有,但求己用”。


对入选的每个创新人才及团队,市财政给予30-100万元的科研扶持经费;对入选的每个创业人才及团队,市财政给予50-500万元的创业扶持经费;对开发价值特别重大的国际领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经费资助;创新创业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的,享受邹城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政策。为领军人才提供一套工作设施支持研发、一名领导干部结对服务、一个工作部门助力排忧、一套拎包即住人才公寓安居乐业(领军人才在邹购买个人住房的,可享受5万元购房补贴)、一条绿色通道安置家人、一名主治医师保障健康的“六个一”服务。市级每年安排30个行政、事业专项编制使用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安排到重点部门、镇街、园区锻炼五年。锻炼期满经考核优秀的,可选拔进镇街、园区领导班子工作或安排其他合适岗位。

邹城市机器人产业政府扶持政策及执行现状

对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财政将在3年内给予每人每年3万元人才津贴,并可享受一套拎包即住人才公寓供安居乐业(在邹城市购买个人住房的,给予购房补贴3万元);每年组织10名左右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主要负责人赴境外培训,选派100名左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国内著名高校短期研修。每年设立200万元民营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组织企业家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考察、交流活动。按年度发布“高精尖缺”引才目录,市财政对企业引进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3年内给予每人每年3万元人才津贴,可享受一套拎包即住人才公寓安居乐业(在邹购买个人住房的,享受3万元购房补贴);对企业引进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3年内给予每人每年1.2万元人才津贴;对评定的高技能拔尖人才,3年内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人才津贴。按年度发布重点专业招聘目录,市财政对企业引进的博士研究生3年内给予每人每年3万元人才津贴,可享受一套拎包即住人才公寓安居乐业(在邹城购买个人住房的,享受3万元购房补贴);对企业引进的硕士研究生,3年内给予每人每年1.2万元人才津贴;对企业引进的本科生,2年内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人才津贴。


提高人才政治方面的待遇,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表候选人。实行新增就业岗位补贴,对人才流失较多的企业,每纳新1名大专以上学历(含中级技术工)人才,并就业登记在册、签订劳动合同1年以上且依规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市政府给予1000元财政补贴。


3.制定了金融扶持政策

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邹政发〔2017〕7号)政策性文件,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促进金融服务产品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做大做强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创新联盟。设立1亿元政府性惠邹过桥基金,为重点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过桥等融资服务,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用活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质押、融资租赁等金融信贷产品。持续开展“金融顾问进企业”活动,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各金融机构按照“急事急办”原则,迅速开辟快速审批通道,提供优质高效综合金融服务。


鼓励银行在邹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新设第一家县级支行奖励开办费100万元。每年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并依据对本地民营企业融资情况予以奖励。引导各银行机构通过压降成本费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特别是机器人行业中小企业,在贷款利率协商方面,予以重点让利支持。提高信用保险补贴,对于优势出口企业产生的信用保险费用给予50%的补贴。对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按贷款当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60%给予贴息补助,一个企业年度内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完成规范改制重新登记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市财政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在境外和境内主板上市的,按照签订辅导协议、上市备案、受理申请三个阶段,分别给予30万元、7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对在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上市的,分别给予30万元、80万元的奖励。


4.制定了技术创新支持与激励政策

出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各级政府对经过专项评审的协同创新平台,视平台建设资金实际投入情况,通过发放“创新券”形式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补助或贴息。健全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70%的风险分担,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通过与高校合作或自建的形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确定为国家级、省级或济宁市级的,且分别投资100万元和30万元,给予10万元奖励,并优先支持其承接对应的科技计划方面的项目。对第一次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类的机器人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在纳税前附加扣除、研发投入高占比企业减免15%企业所得税、研发投入高占比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科技创新券”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等政策。对高新技术类企业贷款研发投资部分按产生的利息的50%给予补贴,补贴金额数不超过30万元。


5.制定了机器人产业园规划

2017年8月,邹城市工业发展指挥部和中心店镇人民政府共同委托浙江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邹城市机器人产业园规划,是济宁市首个机器人产业园区。对机器人产业园区进行建设。总投资2.2亿元,建成3栋研发办公楼,14栋机器人生产标准车间,为企业提供了标准化厂房,建设2栋专家公寓、2栋职工公寓及配套生活服务设施,保障企业人才基本生活需求。对园区内部道路进行硬化,绿化园区及周边办公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邹城市政府推动机器产业扶持政策执行的措施

1.成立机器人产业管委会

成立由邹城市政府市长任组长、相关责任单位为成员的机器人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园区建设、产业政策推进落实,对成员单位产业发展推进、相关政策落实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督导调度,及时协调解决产业政策推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各相关镇、部门、园区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配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政策推动合力。


2.加大机器人产业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力度

邹城市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宣传落实,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各类政策应对疫情,为企业减负纾困,促进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邹城市政府第一时间成立市镇两级政策解读专班,组织有关部门对宏观政策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印制了《宏观政策解读汇编》,录制政策解读视频8期,拓展“线上”政策宣传渠道,开办政策大讲堂,选派60名驻企服务政策宣讲专员,开展“民意5来听”活动,开通“5818900”政策服务专线,印发各类政策汇编1300余册,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扶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和项目建设复工复产的通告》《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全面复工复产的通告》等政策文件,多措并举做好政策解读培训,全面深入抓好政策兑现落实,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3.规范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执行行为

建立制度规范执行行为,制定实施《邹城市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实施细则》,规范政策执行机构执行行为。组织专题培训,定期开展政策执行人员、执法监督人员扶持政策集中学习培训,提升执行人员的业务能力。坚持政策公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公开栏等各种形式,公开公示扶持政策内容和扶持企业情况,对8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的联系方式进行公开,整合市级领导手机短信、政风行风热线电台栏目、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等企业诉求渠道,建立社情民意舆论受理中心,打造民情“三大平台”,集中受理监管企业反映事项。对企业反映事项采取直接答复、三方通话、留存、转阅、转处、报领导阅批、转纪委等七种方式进行分类办理,所有交办事项均要求承办单位5日内办复,实现了办复100%、回访100%、企业合理诉求满意100%“三个100%”的工作目标。定期梳理分析企业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分析研判,全面改进政策执行工作,确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严肃治理扶持政策执行乱象

邹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惠民政策实施的意见》、《“三个三”执行责任倒查办法》,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惠企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惠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严查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坚持日常整治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围绕重点部门和重点行业加大整治力度,组织开展了30多次惠及企业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先后针对不作为、乱作为、懒政怠政等问题,向有关部门发出监察建议10余次。


三、邹城市机器人产业政府扶持政策取得的成效

在邹城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政府扶持政策作用下,邹城市机器人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特色,涵盖本体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特种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等全产业链的机器人发展新格局。现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基地之一,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邹城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园区。截至目前,邹城市累计发放了财政补助资金2500多万元,投资2.2亿元规划建设了机器人产业园区。招引并培育了珞石科技、库卡、硅步等机器人和配套服务企业31家,产业规模达到5亿元,形成了覆盖一产、二产、三产,涵盖本体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应用、特种机器人、机器人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底,建立了“济宁市智能机器人集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济宁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工作站”,灵活引进了宗光华、李泽湘2名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引进22名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专业技工类人才200余名,依托承接全国、省级系列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吸引10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云集邹城市,培养推荐山东诺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李正江、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庹华成功评为“2018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推荐庹华、李正江、尹超、殷福林等5人入选邹城市“英才计划”,形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20年开展机器人企业金融扶持活动以来,开展各类政金企对接活动37场次,落实贷款17.64亿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广“银税互动”、“无还本续贷”等融资模式,发放“云税贷”等银税互动产品4654万元,发放“无还本续贷”5676万元;为19家企业完成办理转贷资金0.94亿元。依托“投、保、贷、补、扶”五位一体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积极开展机器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和本体制造的研发,重点突破行业“核心约束”。承担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其中省级科技重大项目4项。截至目前,邹城市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获授权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机器人研究所等6家新研发机构被授予的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07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2020年,建成中信达智能装备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等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个省级以上公共创新空间,成功孵化了灵智机器人、种子机器人等一批新锐机器人企业。成立了济宁市范围内第一家机器人产业园,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工业机器人研究院,与工信部赛迪机器人研究所共同建立了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在山东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成立了山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有40多家联盟单位,与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性、省级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顶级赛事,积极承办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发展高峰论坛、中国机器人标准化论坛助推新动能转化,加快企业间合作交流和技术共享,进一步提升邹城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实施“机器人换人”工程,地方传统企业改造了1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传统制造业升级为智能装备制造。邹城市机器人产业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呈现前所未有良好发展格局。(作者:刘庆客)



上一篇:推动邹城市机器人产业政府扶持政策执行的对策
下一篇:运城市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现状分析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