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的建设重点和预期目标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3-26  点击:660
四川省主要工业产业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产业,未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可以从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入手。

一、能源领域的建设重点和预期目标

四川是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拥有丰富的水电、天然气资源,在能源领域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方面应优先从能源结构、供能体系等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光伏、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以天然气多联供为辅的新能源结构;提高生产过程、交通物流等环节电气化水平,削减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推动非化石能源多元化发展,以当前为基准,早日实现煤品消费总量削减5%以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占比达到50%的目标。二是采用风能、水能、光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网,促进“能源近零碳”,逐步提高能源产出率,尽快使能源产出率达到10万元(当年价)/吨标准煤。三是建立多元互补的分布式能源体系,实现子系统独立供电、分层控制和就近调峰;减少远距离输送供电的能源损耗,降低用能成本;引导和推动参与绿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降低购入电力蕴含的碳排放。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的建设重点和预期目标

二、生产领域的建设重点和预期目标

当前,四川省主要工业产业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产业,未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可以从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入手。一是引进和研发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有序实施工艺流程低碳化改造;通过新技术推动生产模式向低碳转型,从生产源头降低碳排放强度;以当前为基准,力争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降低30%及以上。二是补全绿色生产环节。完善绿色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早日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的目标。三是引育绿色低碳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有序调整;不断提升单位土地、用能和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先进制造业聚集,早日实现土地产出率的30亿元(当年价)/平方公里的目标。


三、建筑领域的建设重点和预期目标

四川省建筑业产业规模大,经济技术指标排名全国前列,装配式建筑发展良好,有较大减碳潜力。一是优化建筑结构,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形式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打造气候适应型绿色低碳建筑群。二是对既有建筑物围护结构供热采暖或空调系统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项目,提升园区供热集中度和效率。三是推广被动式、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应用,注重选用高强度钢材、低碳混凝土等高性能低碳环保材料,减少建筑污染与能耗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四是推广立体式绿化建筑,充分利用屋顶、墙面等空间,实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提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尽快落实建筑环境与节能政策标准,实现新建工业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40%,以及新建公共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80%。


四、交通领域的建设重点和预期目标

当前,四川省交通领域“油转电”正在稳步推进,减碳建设应主要集中于交通装备、交通系统等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园区内车辆类型,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加快实施电能替代和清洁替代,提高交通物流等环节得电气化水平,制定燃油汽车退出机制,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出行。二是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过合理规划并有序建设充电站、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做好充电设施预留接口与停车场区域总体布局。三是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形成客流疏导系统、园区交通智能调度系统、运营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机动车自动控制系统等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智能运输系统;尽快建立统计核算制度和管理制度,早日实现公共交通中新能源交通工具占比达到80%以及15%的企业建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目标。


五、生活领域的建设重点和预期目标

目前,四川省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准,且具有较强的宣传、动员能力,有较好减碳建设基础。一是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加强低碳生活的宣传和普及。制定园区低碳生活建设方案,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园区、企业与个人联动,形成全民参与。二是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垃圾回收站点,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和高效处理;鼓励园区居民通过旧物交换,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三是建立统一的碳普惠平台,引导居民养成低碳生活习惯。通过收集居民的碳减排行为数据,为居民的低碳行为计分,建立降碳账户,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打通居民参与减排降碳行动的通道。四是建设低碳生活圈,合理布局绿色空间。优化生活用地配置,拓展园区绿色空间,倡导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等绿色生活方式。尽快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有序提高绿化覆盖率,争取早日达到30%以上的目标。(作者:程强  傅益霖  彭春  刘玥)



上一篇:四川省产业园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
下一篇:推进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的路径思路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