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和优化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应通过实施园区差异化建设、推动产业低碳转型、重视降碳技术研发应用、数字赋能碳排管理、积极布局生态碳汇等举措,不断推动四川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考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四川省应从差异化建设、产业发展、技术驱动、数字赋能和生态碳汇五个方面推动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
一、实施园区差异化发展,建设特色近零碳排放园区
四川省各近零碳排放园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优势各有差异,产业功能有所不同,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为建设特色近零碳排放园区奠定基础。首先,合理利用资源优势,综合布局特色低碳。明确园区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利用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完善园区低碳布局。其次,依托园区产业现状,多维构建产业蓝图。结合园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科学配比产业结构,积极布局低碳产业和脱碳产业发展空间,树立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后,围绕园区功能定位,差别建设各类园区。在工业园区完善能源体系结构,严格践行能耗双控指标,在商务办公园区投入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管理体系,在产城综合体园区引进新兴低碳主导产业,协调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

二、推动产业低碳转型,鼓励发展低碳产业
各近零碳排放园区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引导高碳产业向低碳化发展。首先,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引领产业绿色发展。对园区内高碳排放产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工程,促进现有制造业产业智能化、清洁化转型,壮大能源支撑产业。其次,助推绿色产业集群,打造新兴竞争优势。以“产业集聚、结构调整”为主抓手,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力度。最后,促进企业协同合作,实现产业共生发展。搭建产业共生平台,积极开展产业共生活动,推动低碳产业园区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
三、重视技术研发应用,全面驱动近零碳进程
各近零碳排放园区作为创新人才汇集地、技术创新策源地,可以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以及创新资源基础,重视零碳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首先,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建立技术研发合作机制,深化产学研研发共创,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其次,奠定资金制度基础,服务低碳技术发展。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打造全链条碳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针对低碳发展进行研发创新。最后,全面改造重点领域,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在能源方面,推广零碳能源技术,构建园区分布式风、光等资源协调利用的能源供给体系;在生产方面,加速先进适用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突破,完善工业互联网优化生产组织流程;在交通方面,推进氢燃料汽车技术应用示范,加强交通管理数字化技术运用;在建筑方面,采用数字管理技术升级建筑管理模式,利用智慧运维技术构建零能耗建筑;在生活方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改造,实现园区碳排放智能化监测和智慧化管理。
四、数字赋能碳中和管理,打造近零碳智慧园区
各近零碳排放园区具有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可以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加快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近零碳排放园区深度融合,打造近零碳智慧园区。首先,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智慧园区底座。集约高效布局5G基站、IPV6、工业无线网络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园区宽带网络建设和通信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通信服务能力和物联网接入能力。其次,结合前沿数字技术,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打造园区智慧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园区全景式、多层次、系统化管理。最后,创新碳资产管理模式,达成绿色节能目标。深化园区碳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效监管碳排放和碳资产数据,集中控制园区企业碳额的分配和清缴,确保碳交易、碳结算的合规性。
五、积极布局生态碳汇,打造生态园林式园区
近零碳排放园区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产业发展高质量,也应重视居民生活高质量。园区应向生态园区、公园园区转变,提高园区碳汇能力。首先,扩大园区绿化面积,增强园区碳汇能力。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园区绿地空间,深化植树造林,设计碳汇景观,提高园区植被覆盖率,发展植物碳汇。其次,积极布局减碳系统,全面降低园区碳排。搭建能源管理系统,全程监测园区能源运用,实现远程监管、移动监管和分类监管。最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将园区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结合,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发展,以生态为基底,融合多元文化,鼓励绿色生产、出行、消费,形成低碳生活模式。
六、结语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保护全球气候、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四川省碳排放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推进近零碳园区的建设刻不容缓。目前,四川省各园区碳放重点领域和减力主要集中在能源、生产、交通、建筑和生活领域。因此,四川省应从差异化建设、产业发展、技术驱动、数字赋能和生态碳汇五个方面推动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从而助推四川和全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作者:程强 傅益霖 彭春 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