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在初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与先进园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园区现有的运作体制已不能适应当下形势,制约了园区的发展。对此,本文首先探讨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基本情况,包括规划建设和载体设施、产业主体和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然后就目前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运营情况、管理模式与国内先进市场化园区进行对比,进而提出促进园区市场化改革、管理职能转化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一、园区基本情况
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成立于2016年5月,是江苏省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载体。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是江苏省科技产业园、江苏省科技企业加速器、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园示范基地、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理事单位,也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单位。
(一)规划建设和载体设施
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整体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立足“一中心五区”整体布局,设立政务中心,建设研发区、生产制造区、配套加工区、企业集聚区、生活服务区。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目前已建成加速器一期和二期部分,三期由万石集团投资工业综合体、智能制造展览中心、科创服务中心。厂房性质分为以下三类:一期由政府投资自运营;二期由社会资本代建,政府承租管理;三期为纯社会资本建设,政府提供产业指导意见。中小企业集聚区分割为2公顷左右的小块供亿元企业使用。
(二)产业主体和科研机构
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聚焦招引机器人带动性头部企业,全链布局包括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集成应用和解决方案、系统软件类项目,着力完善半小时配套外协的内循环生态圈,打造集研发、生产、人才培养、展示展览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先后招引了行业龙头企业图灵机器人,以及弘琪自动化、交睿机器人、世纪福自动化、英迈杰自动化、洛柳精密、宝碟自动化等一批高质量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与常州大学科技园、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签署协议,就高科技项目开展离岸孵化和人才招引合作。目前,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二期入驻企业近百家,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名,共有9人入选省双创计划,24人入选市人才计划。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规模以上企业8家。
此外,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称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苏州大学、常州大学、北京机电研究所5家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上海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通理工学院等多家联合研发中心,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2个,产学研合作金额超5000万元。其中,由国内著名机器人科学家、上海交大机器人所所长朱向阳教授领衔建设的交大研究院,是上海交大唯一落户在县级城市的校级平台。
(三)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
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指挥部是产业园最高决策部门,由市领导担任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培育部门,负责总协调。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办公室负责产业园管理、运营和招商等。产业园日常管理方式为主任办公会,若涉及规划、建设和“三重一大”等相关审批,则由上一级区党工委会议决定。产业园向上接受市、区等工作考核,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办公室每年制定园区政策,并经过区党工委会发文后实施。

二、张江、紫竹园区经验
从1951年世界第一家科技园斯坦福科技园(硅谷)到1988年国内第一家科技园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直至当下,科技园的发展及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学者把“市场、政府、企业、风投、孵化器、科研机构”称为科技园六要素。科技园区的企业化运营就是利用市场手段代替政府行政手段优化调整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提升园区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内走在最前列的国家级高新区,其市场化水平和整体实力均居于国内前列。
(一)从属地模式转向功能模式
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称张江园区)。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张江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立园区成为按照产业优势、资源禀赋结合的创新片区。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作为张江园区的管理机构,负责对张江园区建设的战略研究和统筹领导,统筹协调园区的综合服务和政策制定。从原来的“各唱一出戏”转变为“同唱一出戏”。按照新的功能区域划分,打破了原来按照地域划分的传统发展模式,每个园区聚焦几个优势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例如,核心区张江高科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汇聚企业1.8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3家,高新技术企业828家;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成为我国最完善、最齐全的产业链,共有307家相关企业,云集了一批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企业。
(二)从政府模式转向企业模式
以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称紫竹园区)为例,该园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东南部,由政府、民营企业和大学共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开发主体的国家高新区,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
紫竹园区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等六大类产业为主导产业,园区的运营机构为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由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市属投资公司联合投资占股20%,闵行区和吴泾镇所属资产投资公司各占股10%,上海交大占股5%。紫竹园区管委会作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大学和园区运营公司之间的协调机构,其人员结构具有一定的突破。该管委会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开发公司管理层以及上海交大校领导共同担任。其中,开发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依法设立,并将相关方的利益以公司股权的形式表现出来,负责具体的开发建设工作。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政府、企业、高校的三赢局面,政府获得税收,提升了土地价值;企业收获了利润;上海交大获得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承载平台。
三、思考建议
(一)对比分析
从张江、紫竹园区经验来看,统一集中管理,将园区发展纳入市级层面科技、产业和市政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集约性,能够避免重复投资和政策资源的浪费。同时,市场化改革引入专业服务公司、专业风投资本等已经成为目前先进园区的典型做法。在调研中发现,张江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也在积极转型,如针对资本市场,原来的产业基金只能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市场资源引入的能力不如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现在的独角兽企业也挑选资本方,实力较强的资本方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资源。海安市各产业园也需要从政策优惠区向开放型经济功能区转换,通过市场化手段,在土地、厂房、水电等资源越来越稀缺的背景下,既吸引企业入驻,获取利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单位面积的投入产出比,创造知识经济价值,做大做强区域经济。
以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例,其前期也做过部分市场化的探索,如二期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引入社会资本代建,由政府承租。但三期为工业地产开发,市场化程度不高,作为政府主导型园区,管理上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队伍的专业性不强。园区建立之初,由市、区抽调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队伍,但受机构调整、专业不对口等因素的影响,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其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园区缺少人员聘用、调配、任免相关的权限,国企人员缺乏待遇和薪资的调整渠道,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最后,管理的灵活性缺乏。园区缺乏经济管理权限和项目审批权限,人事、财政均不独立,主要以企业服务协调工作为主。在市场化方面,目前园区的招商、运营团队由政府人员担任,市场化能力受限,无法实现市场化激励;在财力分配方面,园区财政完全依赖区财政投入,缺乏盈利手段等。
(二)发展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
认识统一是前提,敢想敢为是关键。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推进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继续发扬从无到有的思路,解决干部群众思想问题,摆脱传统体制和政策的束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主动迈开步伐。海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充分放权,园区办公室要主动作为,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全区上下共同支持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发展。
2.优化顶层设计
探索“1+10+N”发展模式,在海安市域范围内,整合十大专业园区,包括软件园和区镇街道其他园区资源,优选或组建有能力的运营公司,以估价入股形式与园区成立海安产业园发展集团。海安市级层面成立统一的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办公室),作为总协调机构,机构成员包含政府领导、集团管理层和研发平台负责人。
3.适配组织架构
深化市场化管理模式和适合市场运作的组织架构,成立由海安市各级政府、管理委员会(管理办公室)负责的监督和考核集团。集团负责管理和开发园区,以专业化为目标,为园区企业提供招商注册、楼宇出租、工程建设、人力资源、孵化创业服务。组织架构需要符合以下规则:一是政府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并负责开发后的社会管理,制定战略目标和政策;二是集团根据需求调配市场资源,管理园区商务、开发等专业性工作,提供市场化专业服务,采用市场化激励手段运营企业;三是管理委员会协调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政府部门施策提供建议。
4.做强科技平台整合现有研发机构和科技资源,成立海安市高新技术研究院,对外可招引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对内可便利研发团队开展工作,将目前所成立的研发机构重组为院设研究所(长期)或项目组(临时)。研究院背靠大院大所,策动创新源泉,为园区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海安上海交大智能装备研究院背靠大学,深耕海安市本土,有独特优势,在智能装备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常州大学研究院主要面向新材料,高新区南京大学、太原理工等研究院均面向优势学科。此外,海安市科创委还要加强指导,加快整合成立海安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国内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合作离岸孵化模式,加快科技型项目引入。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园区管理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招商主体由政府转变为市场;二是园区建设运营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企业。海安市应高度重视在海安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率先引进财团、公司等大资本来建设和管理园区,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和运营,借助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助力海安科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作者:杨晓晨 李亚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