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3-12  点击:947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现代化对乡村产业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依旧存在优势利用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问题,文章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探讨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以期更好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现代化对乡村产业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依旧存在优势利用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问题,文章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探讨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以期更好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意蕴

1.1 赋予乡村发展新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要实现产业振兴,目前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和城市相比,经济发展缓慢。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的产出方式等都变得更为灵活多样,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推动了数字经济、带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从2014年起,我国连续6年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展产业链,学习引进新技术,推动产业现代化。如青海省采用“农村驿站”“线上线下融合”“自营+加盟”等多种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其中,直播作为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农村地区逐渐兴起,很多网红村的出现,不仅辐射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将本地区的产品推销出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加速了当地数字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


1.2 搭建资源技术交流共享平台

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在新时代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应用与不同领域深度跨界融合的发展思维,它通过技术改进、效能提高和组织革新,带动传统行业的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治理方案,而“互联网+”则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指引。


如互联网技术可以运用于农田划定工作,通过对基本农田的“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真正使基本农田的实情做到图数一致,使得落实、验收、汇交等划定工作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逐级体现和相互衔接,为真正摸清我国耕地保护状况提供扎实的信息技术支撑。


1.3 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部分地区仍存在信息相对闭塞、营销渠道难以打通等问题,尽管农产品的生产环节顺畅,但在销售过程中农产品滞留、堆积情况比较严重。通过“互联网+”思维的导入,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多产销融合发展的路径,将农村产业与市场直接对接。同时,可以及时接收市场反馈信息,对于产品的需求、生产、包装、销售等进行合理规划。这样一来,可以省去繁琐的中间环节,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普及是关键,因此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宽带进村、户户通、5G技术普及工程等。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的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物流企业进驻农村,强化农村生鲜链物流发展,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最终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二、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问题

2.1资源优势利用不足,产业优势利用不明显

乡村发展存在资源优势利用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村地区分布空间的维度跨越较大,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多样,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条件,但乡村农业的发展存在同质化、粗放化、低劣化的倾向,农产品竞争优势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无公害、纯天然的有机农产品缺口仍旧存在,但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对于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使得当地特色的农产品难以大规模、合理化发展。相反,打造的人文景观等产业却如火如荼,虽能获得短暂的利益,但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长久维计。如部分网红小镇的打造上千篇一律,没有突出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此外,个别地区打造旅游景区时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得不偿失。


2.2基础设施不完备

在利用互联网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关键,而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多样的原因,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大,靠近城市的边缘的农村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上比较有优势,而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发展受到限制,发展速度慢。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加之农村地区固有的局限性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问题,导致不同农村地区对于互联网的利用程度也不尽相同。此外,部分乡村地区物流链不完善,农产品的运输困难较大,产品无法及时输送到各地,难以实现产销一体化。


2.3技术型人才短缺

乡村产业的振兴主要依靠农业产业,因此应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农业为主导,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增多,农民不仅要有能力高效、科学地种地,还要学会运用先进耕种设备以及运用网络技术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但现在乡村地区外出务工青年增多,留守的种地主力多为老年人,他们知识更新迭代缓慢,劳动力明显不足,依靠他们来发展农业产业相对困难,因此加强乡村地区技术型人才引进,鼓励支持人才进村,才能更好地解决乡村地区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3.1提升特色产业优势

要以多角度、多路径,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探索出产业振兴的新道路、新模式。

3.1.1“互联网+文化”模式应充分发掘当地的特色,通过“提质增效”形成品牌文化,带动当地发展,并由此辐射其他产业发展。通过特色品牌的打造走精品路线,让自家产品走得更远,以青海柴达木枸杞为例,通过品牌的打造,推动了枸杞销售,且以黑枸杞等高品质产品作为特色品牌,加大宣传,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1.2“互联网+旅游”模式将当地特色生态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中,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各个产业的发展。如青海通过发展原子城遗址等红色旅游,以及发展青海湖、茶卡等自然风光生态旅游,再通过互联网对精品旅游产业进行推广,以此促进当地产业振兴。


3.1.3“互联网+农业”模式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小农户生产具有一定的局限,不仅与市场的对接会出现分层,而且承担的风险也较大。通过“互联网+农业”,能够对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此外,互联网也是建构“智慧农业”的重要载体,通过互联网监控,能够对农业进行精准作业,以更为科学的灌溉、施肥等方式,令农业走向生态化、高效化发展道路,助推农业现代化。


3.2 加强乡村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要战略,这使得乡村发展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定位更加清晰,乡村各项惠农工程普及范围更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环境问题上,要明确环境是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但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在发展投资力度以及受关注程度上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三农”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以及人才引进等工作,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地区的产业要坚持以农业为主导,要积极完善数字乡村建设,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农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打破束缚,使乡村与大城市的对接更为精准、高效。


3.3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以来,这一概念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此更多学者认为,对“新型职业农民”应“多元化”解读,如新型农民应素质高、懂技术、观念先进,在从事农业劳动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等因素。因此,乡村产业振兴要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培养农民到涉农企业去学技术、学管理,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参与农村发展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明确“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还需要明确“如何种好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打造以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地区“失血”“贫血”的状况。


此外,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党的二十大中心任务中明确表明,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更要注重其引进和培养,如青海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加之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不足,使得乡村地区内生动力发展不足。因此,应利用互联网助推乡村振兴,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提高人才待遇,积极鼓励青年返乡,培养一批素质强、专业强、技术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头振兴当地产业,发展当地经济。(作者:钟志彤,刘金伟)



上一篇:产业振兴视域下激发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建议
下一篇:甘肃省乡村振兴与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