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创新者,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新时代,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民对产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为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需要尊重农民,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促进农民增收,激发农民的生产主动性;通过引领农民创新,增强农民的创新性与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引导农民参与、振兴乡村产业,发挥农民在产业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产业振兴视域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使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一、尊重农民,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
当前我国乡村出现年轻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农民返乡进行建设的意愿较低。农民的主体意识较为薄弱,对自身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因此,乡村产业振兴亟需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一,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乡村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农民群体的意愿,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关切的利益问题。尊重农民意愿,要尊重农民共同富裕的意愿,为农民创业提供项目与资金扶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制定符合农民意愿的土地权益保护制度;尊重农民提升自身能力的需要,为农民群体提供新型职业教育渠道与条件。
第二,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就要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营造社会尊重农民的良好氛围,增强社会对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可以通过拍摄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片、纪录片,肯定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讲述农民故事,宣传农民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肯定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表彰优秀农民代表,展示农民在乡村生产、创业过程中的优秀事迹,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强化农民责任意识。农民在粮食安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但对自身肩负的责任认识不足。要对农民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主人翁意识教育,破除农民群体的“看客”心态,帮助农民群体树立实干精神,使其全身心投入乡村产业振兴中。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面对当前乡村发展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足的现实问题,政府应积极出台引导农民的政策,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一,用活乡村产业奖补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动力。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出台农业补贴政策,如良种补贴、耕地保护补贴、农田建设补贴、农资农机补贴、农业技术补贴等。政府也要为农民群体提供创业支持,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第二,聚焦土地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最能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土地政策,稳定农民的生产自信心,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榜样示范引领力量。通过树立农民榜样,传播优秀农民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国家通过评选“年度十佳农民”,为农民群体树立了优秀人才榜样,引领农民群体向前迈进。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民的生产主动性
增收致富是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标,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农民增收,要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鼓励农民创新创业。
第一,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当前市场对农产品提出更高的需求,要求农产品品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要紧跟市场需求,因此,农民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大力生产绿色、安全、高品质农产品。
第二,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农民通过朋友圈、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宣传农产品信息,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助力农产品销售,增加自身收入。政府应积极搭建“互联网+农业”平台,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同时,要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第三,开拓乡村产业新业态。当前乡村旅游资源呈零星式分布,出现孤立且同质化的特征。因此,要充分利用村落集群,整合不同乡村资源,实现整体规划布局,将单一的乡村景色串联起来,打造乡村旅游集群。同时,可通过设计特色文创产品,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并鼓励农民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文创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合作社通过将农民组织在一起,实现生产上的联合。农民合作社能够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便利,弥补小农户分散经营的不足。农民合作社通过整合地方优势产业资源,积极与政府、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产业规模化经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收入分配方式,帮助入社农民实现增收。
(四)加强创新引领,激发农民的生产创新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由“增量”向“提质”导向转变。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创新引领,推动农民的生产创新性、创造性。
第一,加强创造性人才培养。首先,打造高质量乡村干部队伍。组织乡村干部队伍到党校、知名高校接受培训,提升乡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工作能力。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农业技术人才下乡开展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与农业高校开展合作,依托其优秀教育资源,培训农村本土技术人员;建立农民培训机构,使农民树立先进生产经营理念,提升劳动技能。最后,加强乡村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当前,乡村“引凤还巢”工程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应继续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返乡留乡。
第二,加强创新性技术培训。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科技水平比较低,在农业育种创新、农机研发等方面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农业创新技术培训,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与示范基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发展平台;加大对科研创新项目的投入,组织农业科研队伍,推动农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三,加大创新资金支持。为进一步鼓励农民创新,要为农民提供创新资金、技术、项目的支持与援助,鼓励农民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要鼓励农民创业,为农民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贷款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可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对拥有技术创新成果的农民进行补助、奖励。
四、结语
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振兴视域下,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要通过提高农民的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同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作者:李浩卓,刘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