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作用的现状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3-12  点击:637
新时代,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引导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政策以来,乡村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农民主体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但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仍有部分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待提高。

新时代,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引导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政策以来,乡村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农民主体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但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仍有部分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待提高。


(一)农民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的主体意识指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承担的农业生产责任意识。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但农民主体意识还有待提升。新时代,我国城乡发展仍面临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促使农民向往城市健全的基础设施与教育、医疗资源,减弱了农民的主体意识。


从主观方面来看,农民为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向城市迁移,忽视自身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体责任。农民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而进城,成为乡村壮年劳动力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义务阶段的教师数量全国小学平均师班比为2.02:1。其中,城区为2.04:1,镇区为2.11:1,乡村只有1.88:1”。乡村小学教师配置依然不足。农民为解决子女求学的现实问题,逐步向城市迁移,忽视了自身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目前,乡村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卫生人员约1398万人,其中乡村医生与卫生员不足70万人。农民为提升生活质量而进城,成为农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客观方面来看,农民为追求更好的就业环境而向城市迁移,回乡返乡意愿不强,建设乡村的主体意识有待增强。“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增长1.1%。”城乡之间的收入存在的差距,使乡村劳动力不断流失,不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


(二)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农民积极参与生产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会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效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民自我认同感较低,缺乏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当前农民对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价值认识不足,自我认同感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农民存在自我满足心理,进取心薄弱,生产积极性较差。乡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易使农民产生自我满足情绪,使有些农民安于现状,缺乏主动进取精神。


第三,农民思想保守,对新事物缺乏积极性,限制农民的生产主动性。部分农民对政府政策缺乏关注,对新型种植方式、新业态、新技术缺乏认知,对现代化生产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农民过度依赖政府扶持,产生“等、靠、要”思想。乡村治理存在的不足,也损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另外,个别乡村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使农民的知情权、管理权与监督权得不到充分保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作用的现状

(三)农民产业创新性有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乡村产业兴旺的第一动力在于产业创新。促进产业振兴,必须增强农民的创新意识,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但是当前农民产业创新性有待提高。


第一,农民在生产中的创新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国大部分粮食育种工作由国家科技团队的科研人员负责,农民在粮食育种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农民在乡村第二产业发展中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乡村第二产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并对其进行加工的产业。当前农民大多对农产品原材料进行粗加工、初加工,然后进行售卖,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制作的能力不足。


第三,农民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在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帮扶下,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但农民推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第三产业存在“随大流”“同质化”发展的现象。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但农民的品牌意识与创新品牌能力有待提升。


(四)农民主体的组织性有待加强

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引领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融合程度较浅,“产加销”模式存在脱节现象。小农户不具备实现大规模生产、加工、销售的实力,融入农业产业链时面临分散经营、组织困难等难题。同时,小农户对政府政策、投资信息的解读不够准确。部分农民习惯性地采用自主分散经营的方式,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因此,有必要提高农民的组织性,提升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作者:李浩卓,刘志会)



上一篇:湖南省茶叶品牌发展机遇与建议
下一篇:产业振兴视域下激发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建议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