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总结城市各要素影响下机器人产业的内部组织机制,并探究了机器人产业对城市各结构的转型与在其导向下的城市空间变化,围绕机器人产业与城市的互动,本文提出以下三点产业发展与空间规划策略,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及机器代人背景下的城市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一、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引导,构建复合型的产业空间
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政府应重视对机器人企业的服务职能,根据机器人产业的高科技属性,出台专门针对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创新政策,加大对关键通用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重点提升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研发、自主生产与自主创新能力。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高效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扩大科研成果的应用市场。
同时注重引导机器人产业与技术研发相关的高端服务业相互促进,强化金融行业和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金融对机器人技术创新与研发的支持作用。引导金融组织针对机器人产业,推出符合其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并推动机器人企业形成多样化的融资租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创新技术研发、竞争优势显著的机器人科研项目,建立投资推荐项目库提供投资对接服务;引导和促进国内外社会资金对机器人产业相关创新技术产品的投入,积极支持有条件与实力的机器人企业进行海内外并购,以促进企业部门间的跨越式升级。
引导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转变,形成复合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机器人产业与制造业相互影响,共同提升了地区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应强调在区域空间上的规划协调引导,重组空间生产策略。对于机器人产业空间,根据其自身的生产、研发、应用等需要,配置布局相应的设施。对于应用机器人生产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空间,考虑配套与机器人相关的服务、维修等空间。对于低效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空间,采用提升土地成本、取消优惠条件、提供机器人租赁服务等方式促使升级转型,并逐步淘汰转移落后产能的产业。对于诸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契合城市发展导向的产业空间,可以提供一定的土地价格优待。而机器人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应以推进企业间合作为原则,通过在空间上的邻近布局,促进同类技术基础企业的知识溢出和合作机制,加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保障其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二、 提高劳动力素质与供给水平,营造开放多元的创新氛围
机器人产业乃至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应从各主体对劳动力的优化与空间引导两方面做出应对。一方面各主体应重视在机器代人过程中劳动力结构与需求的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优化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领军人才的引进与管理,注重对青年杰出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制度建设,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不仅关注。高校根据机器代人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以改善提升各类人才的供给水平。建立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重视高校对人才的知识授予作用与企业对人才的技能实训作用,培养高技能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的社会变革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各类人群的多层次需求形成差异化的空间策略,引导居住区空间分布的格局。改进人才保障住房制度,优化保障住房供应渠道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关注人才对住房品质、环境、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在住房供给结构与供给类型上要体现包容性,严格控制住房成本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体现对低技能人群与服务型人群的住房保障,形成各阶层混居的多元化、多功能的社区居住空间。
城市创新环境能够推动创新活动的产生,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需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参与。增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网络化联系,完善各主体间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重视知识产权的依法保护,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大学创业园等知识创新转移平台。加强科研机构国内外交流的功能,通过构建友好合作伙伴与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促进创新知识互动交流。空间规划应强调刚性和弹性结合、增量与存量协调的方式,优化配置创新活动过程中对空间拓展的需求,预留出一定的增长空间。强调弹性空间用途管制,并结合本地的产业特点和创新发展需求,对创新项目实现精准性的土地供给,明确创新项目准入机制与正面清单促进和鼓励多元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创新型城市的空间治理,提高市场参与意愿与创新合作的活跃性。
三、促进高品质城市空间建设,鼓励型混合土地利用方式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需求,同时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创造以及使用空间的方式。城市发展应追求城市品质,利用创新的空间规划设计方式,通过城市更新、公共空间营造、智慧城市等行动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并且在城市整体上注重把握职住平衡的协调。
同时应合理应对城市空间多样性的新变化,通过评估各类功能在空间使用上对周围邻近空间的影响,加速空间的正外部性形成,促进功能混合的用地管控方式。混合式的土地利用方式需要更高的土地用途管制和用地建设管理要求,根据深圳、上海[80]等地的经验,可通过控制主导功能的方式鼓励土地混合利用,满足机器代人影响下创新型用地的差异化需求。在具有创新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周边,建设以知识共享的公共空间为媒介,以空间紧凑、功能多样性、调整灵活的创新型城市空间。在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创新型产业周边适当配置一定比例的商务、会展、公寓等功能用地,并整合研发、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相关服务的配套设施,以形成高效生产、创新交流、环境友好的混合型城市空间。
本章小结
基于前文的研究发现机器人产业并不同于一般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与城市紧密相关,并且也会对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章以机器人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的互动出发,首先提炼了在城市各要素主导下不同的机器人产业空间集聚的机制,接着分析机器人产业及机器代人对城市各方面的影响与空间效应,最后提出在两者互动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策略的应对。
(1)机器人产业形成三种空间组织模式。成本要素主导下,机器人产业根据其分布区位与专业化的产业园区等条件形成突出的地租优势与政策优势。园区内集成了机器人全产业链条构建出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园区作为统筹机器人各企业的经营方,其内部与外部均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基础。市场要素主导下,机器人产业集聚在制造业周边,以其地理邻近性降低了企业供需间的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业联盟型的组织模式,产业联盟与下游大型应用企业及政府、生产性服务业等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也促进了产业内部各企业的交流联系。产学研型组织模式则反映了机器人产业的高科技属性,科技创新代表了企业发展的竞争力。
机器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相互促进,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产生了技术传递、设施共享、人才补充等良好效应,加速了机器人成果的产出。
(2)机器人产业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整体空间结构产生了影响,并改变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空间的混合利用方式。机器人产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了形成智能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同时加速了低效生产空间改造置换与创新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机器人产业催生的机器代人一方面替代了机械、重复的劳动,另一方面产生了对机器协作、软件工程等方面的高端劳动力需求。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对生活空间使用的转变与品质的需求。基于上述的分析,机器人产业在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转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不同的产业分布造成了差异化的影响,而对于城市空间利用方式则更强调功能的复合化与多元化。
(3)在机器人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应对。在产业上强调对机器人产业及其相关联的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与引导,根据机器人产业与相关产业智能化的特点构建复合型产业空间。在人才与创新层面,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以适应新型高端产业的需求,通过构建完善的科研培养体系保障人才的持续供给,并且注重开放多元的创新氛围培养,优化配置保障创新活动对土地空间的品质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加速土地的用途管制和用地建设管理变革,促进功能混合的用地管控方式。(作者:史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