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新能源电池产业:我国电池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态势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6-30  点击:3599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电池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态势: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政策补贴,带动电池产业发展,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支持电池技术研发,电池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并跑水平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电池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态势: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政策补贴,带动电池产业发展,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支持电池技术研发,电池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并跑水平


一、政府高度重视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

(1)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政策补贴,带动电池产业发展

近年来,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领域政策文件中,对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提出要求。如 2020 年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提出力争经过 15 年的持续努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提出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2021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 GW以上,较2020年底增长近 10 倍。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提出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等。

新能源电池产业,我国电池技术领域发展现状

(2)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支持电池技术研发

我国政府重视电池领域科技创新,“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在动力电池方面,新材料新体系、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系统、新型高比能锂电池、动力电池测试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研制出比容量达 400 mAh/g 的新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比容量超过 1300 mAh/g 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比能量≥350 Wh/kg 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单体等;在储能电池方面,实现了 100 MWh 级循环寿命超过 1 万次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系统,固态三元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完成了前沿探索。“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新能源汽车”“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等重点专项中设立了锂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及应用研究内容。


二、我国电池产业占据全球优势地位

(1)电池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三元电池发展迅猛

在产业和市场方面,我国建立了较完整的电池产业链,电池产业一直位居全球首位。多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支持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产销大国,同时促进了我国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219.7 GWh,同比增长 163.4%;销量为 186.0 GWh,同比增长182.3%;装机量 154.5 GWh,同比增长 142.8%,居世界第一。我国组装的动力电池占全球76%,生产占全球 55%,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中航锂电)、远景动力、国轩科技和亿纬锂能等6家企业位居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前 10 名单;宁德时代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池企业,2021 年装机量达到96.7  GWh,占据全球市场的 32.6%,同比增长167.13%。


据 SNE Research 数据,2022 年上半年,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前20的企业中,有15家我国企业;在增速超过100%的12家动力电池厂商中,有11 家我国企业,包括比亚迪在内的 4 家企业增速更是超过 200%。宁德时代继续蝉联全球电池销量冠军,占全球市场份额34%,比亚迪电池销量超过松下全球排名从第四名跃升至第三名,占全球市场份额达 12%,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2 年上半年,我国新动工的电池产业相关工厂达到85家,其中,公开投资规模的81家工厂624总投资额将近 6000 亿元人民币。按产业链来看,28 家电池企业, 16 家阳极材料及原材料企业、17 家阴极材料企业总投资额分别约合 2780 亿元人民币、1127 亿元和 968 亿元人民币。此外,隔膜、电解液等电池相关企业也陆续开始动工。


我国企业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材料两条技术路线同步进行,覆盖面更广,装机量也更大。我国 2020 年新增动力电池装机量中,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占比分别约为 66% 和 33%,2021 年,我国装车量累计 74.35GWh,占总装车量 48.1%,同比累计增长 91.30%。磷酸铁锂电池装 车 量 为 79.8GWh, 占 比 为 51.7%, 同 比 增 长227.4%。磷酸铁锂电池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由于成本和安全性优势,以及电池系统集成效率技术的提高,预计未来三年磷酸铁锂电池在动力与储能市场的份额会显著超越三元电池。


(2)我国企业纷纷扩大规模,布局海外市场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和产业链高度依赖我国电池企业,近年来,我国的电池行业在控制成本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技术竞争力,通过改善技术提高质量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中国电池企业不仅在三元锂电池、圆柱形电池等领域加大投资来吸引全球客户,同时进军北美、欧洲、韩国等国际市场,积极进行海外市场布局。


我国电池企业不断取得长期海外订单,建立国际战略合作关系。目前,美国特斯拉、欧洲宝马和大众、韩国起亚和双龙等海外车企开始采用中国电池。特斯拉在美国销售的低价Model 3中安装了中国宁德时代制造的磷酸铁锂电池[22]。奔驰在EQS中使用了宁德时代公司的电池。福特汽车开始与宁德时代进行电池供应协商,涉及磷酸铁锂和其他电池技术[23]。韩国起亚 SUV 电动汽车 Niro 将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并在韩国本土销售;韩国双龙汽车与比亚迪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计划 2023 年左右推出Torres电动汽车车型,并搭载比亚迪的电池,在韩国本土销售。


同时,我国电池企业通过在海外建厂积极进行海外布局。2022年6月,远景动力宣布将在西班牙建设一座超级工厂,规划产能 30 GWh,计划于2025 年建成投产[25]。2022 年 9 月,宁德时代投资73.4 亿欧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设电池工厂,项目规划年产能为 100 GWh,是继德国之后宁德时代在欧洲建设的第二家工厂,将为奔驰、大众集团、宝马和 Stellantis 等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电动汽车电芯及模组产品。2022年6月,国轩高科在德国哥廷根工厂设立其欧洲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目前计划投建年产18 GWh生产基地;10月,国轩高科美国子公司 Gotion 将投资 23.6 亿美元,在密歇根州建设电池材料工厂,计划将于 2031 年完工[26]。该工厂建成后预计每年生产15万吨阴极材料和5万吨阳极材料。随着我国电池企业在欧美地区的扩张和布局,我国企业将在全球电池市场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然而,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也面临着美国车企霸凌外国电池企业逼迫其“共享核心技术”的问题,我国电池企业还需早做准备。


(3)我国电池产业链健全发展,材料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应用市场发展迅猛

我国电池产业供应链完善,制造锂电池的最为关键材料,如锂、钴、镍、锰等主要金属,在我国有较高储量,同时我国也在全球收购了相当多的矿产资源。

此外,在技术路线上,我国锂电池厂商早已布局磷酸铁锂电池,强调两条技术路线同步进行。近年来,我国涌现一批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等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成为磷酸铁锂及三元正极材料世界最大生产及使用国,隔膜龙头企业恩捷股份占全球最大份额。我国电池产业供应链更加具有稳定性及多元性。


我国在动力电池产业上凸显出优势,主要是依托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因此拉动了我国电池产业的发展。2021 年,新能源汽车的全年销量为 352.1 万辆,同比增长 157.8%,销量占全球市场 53%,纯电动车市场占比达 61%。新能源 2022 年上半年销量为 224.7 万台,同比增长122.4%。


三、电池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并跑水平

我国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创新技术也不断获得新突破,2021 年中国申请的动力锂电池专利占据了全球 90% 的份额,尤其是正负极材料技术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动力电池方面,新材料新体系、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新型高比能锂电池等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比容量达400 mAh/g的新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比容量超过 1300 mAh/g 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储能电池方面,实现100兆瓦时级循环寿命超过1万次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系统。宁德时代开发电池单体能量密度160 Wh/kg的钠离子电池,有望用于储能电站、通信基站等领域。比亚迪开发刀片电池技术,创新电池结构大幅提高体积利用率。近年来,我国电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强了投入,电池技术取得不断进步,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技术、无钴电池、刀片电池与 CTP 集成技术等,其中宁德时代 2020 年研发费用高达35.69 亿元[27],加强现有电池和未来电池技术开发,宁德时代投资 33 亿元,创办 21C 实验室,加强未来电池技术开发,支撑其在全球电池领域龙头地位。在电池标准方面,我国开始在国际电工组织积极推进中国标准,早在 2020 年我国就向 ISO 提出了设置锂电池的新标准,制定专业委员会提案,而且委员会的干事由中国专家担任,围绕标准制定,我国目前已经掌控了主导权。



上一篇:上海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下一篇:储能电池产业现状及储能电池产业发展存的问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