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储能电池产业发展现有基础
在政府推动以及多方力量协同作用下,福建省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日见成效。一是政策支持方面。自2020年来,福建省陆续出台储能电池产业利好政策,支持并培育储能电池产业发展。2020年,《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电动福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出台,为打造储能电池产业集群提供支持。2021年,《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锂电池产业。2022年,《关于加快推动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对锂电产业链的产能以及产值做出了规划。二是研发力量方面。福建省拥有多家高能级创新中心,研究方向涵盖了储能电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针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电池管理系统核心算法等行业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中国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针对储能电池产业发展,主攻新储能材料化学体系、新储能系统设计和工程、新储能系统应用场景三大方向。三是相关企业方面。福建省储能电池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批以宁德时代、厦钨新能源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储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深耕于储能电池领域,已成为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头部企业,储能电池产量市占率全球第一。厦钨新能源是国内较早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企业之一,锂电材料销量排名全国前列。
二、储能电池产业格局
福建省逐渐培育和发展了覆盖储能电池全产业链、具有明显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涵盖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储能电池系统及梯次利用等所有环节,基本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
从产业布局看,储能电池产业在福建省不同地区和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布局呈现明显差异。在产业链上游,电池正极材料方面,作为正极材料龙头,福建厦钨新能源拥有海璟、海沧、三明、宁德等四个生产基地,宁德基地于2022年启动扩产计划,扩产后年产能可达9.5万t;电池负极材料方面,福建省三明市依托当地石墨资源优势,已布局一批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包括年规划产能6万t的福建翔丰华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等;隔膜方面,宁德卓高新材料致力于隔膜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其产品技术已位居国内及国际领先水平;电解液方面,宁德国泰华荣已建成的项目年产能可达12万t,并将继续推动建设三期年产40万t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福州连江县申远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生产基地。在产业链中游,福建省储能电池及系统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宁德、厦门两市,宁德拥有规划产能45 GWh的宁德锂电新能源车里湾基地、规划产能120 GWh的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等,厦门拥有年产能60 GWh中创新航厦门基地、规划产能45 GWh的海辰储能锂电研发及智能制造项目等。在产业链下游,位于福州的福建时代星云的储能应用技术覆盖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工商业储能以及大型电力储能等,位于宁德的国网时代(福建)储能发展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了吉瓦级宁德霞浦储能工程,建成后产值可达1.2亿元。
从产业发展看,福建省储能电池产业逐渐发展成以宁德时代为龙头企业的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形成涵盖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储能电池系统及梯次利用的全产业链。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福建省积极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引进大项目、规划大基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福建省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三、储能电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储能电池产业缺少针对性政策,发展动力不足
福建省缺少储能电池产业的对口政策。现有政策多聚焦于储能电池的应用场景方面,针对性有待提高。例如,《关于公布2022年集中式光伏电站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要求同步配套建成投产不小于项目规模10%(时长不低于2 h)的电化学储能设施;《福建省电力调峰辅助服务交易规则(试行)(2020年修订版)》鼓励储能设备、电站等以第三方提供调频辅助服务。福建省对于储能电池产业本身,缺少原材料、核心技术、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激励性政策,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储能电池产业的发展。
2.产业上游原材料供不应求,电池价格上涨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快速发展,中国锂电池市场正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锂电需求量暴增引发原材料供不应求。电池原材料紧缺,价格随之上涨。钴、锂、镍、铜、六氟磷酸锂、前驱体等电池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较2021年均翻倍增长。储能电池生产成本增加,迫使生产企业调高价格。电池价格上涨导致储能行业采购成本增加,储能电池应用利润空间被压缩,限制了储能电池的应用。同时,福建储能电池产业上游还面临着矿产资源短缺问题,电化学储能需要开发新的路径。
3.产业中游核心技术短缺,技术支撑不足储能电池产业中游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电池封装技术、电池管理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在福建省储能电池产业中游核心技术储备方面,宁德时代技术领先,已掌握多种核心技术。核心技术集中在一家企业上,不利于福建储能电池产业整体发展。福建省储能电池产业整体缺乏中游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撑。
4.产业下游应用规模小,限制储能应用发展在储能电池产业应用方面,受储能电池采购成本上涨影响,储能市场投资收益率变低,且无法通过输配电价、电力现货等方式产生收益,导致储能电池产业下游应用规模较小。随着福建省下调一般工商业电价,峰谷价差套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当前,储能电池产业下游发展条件较差,储能项目还没有形成合适的盈利模式,储能应用规模扩大受限。
5.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发展缺少人才支撑在储能电池领域,福建省的企业数量和高学历人才数量相较于北京、上海、广东有较大的差距。广东省上市的锂电池企业共57家,而福建省上市的锂电池企业只有9家,远多于福建省电池企业数目。2022年底统计数据显示,作为福建省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硕博研究人员数量占比约20%,而同期的广东省电池企业亿纬锂能,其硕博生研发人员数量占比约50%,即研究人员过半都是硕士或博士。可以看出,广东省高学历人才储备量和密度都远大于福建省。因此,面临储能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福建省原有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需求。另外,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导致福建省储能电池领域缺乏人才支撑。(作者:欧凯 李雨 吴川 王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