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问题中存在较大的歧义, 且国家政策对其社会保障仍未完善。结合农民工出身及背景, 优先创新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发展路径, 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和城乡之间的社会整合问题。
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界定
1.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升, 农村劳动力及人员逐渐向城市偏移, 使得在城市中打拼的农民工数量逐渐上升。据数据资料记录中, 至2010-2016年里, 中国农民工的比例连续攀升, 并且年均增加658万人。其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后诞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所占的比例过半, 这一现象意味着我国未来很大部分劳动力会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中, 关注其发展及解决其生活背景环境困扰变化有助于我国政策创新探讨和优化各种政策路径。
为进一步的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对乡村及城市发展的意义, 通过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双重政策背景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发展意识和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环境, 把握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人才力量的关键。从贫困地区入手调查对新生农民工背景、当代脱贫政策, 结合现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保障制度, 创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途径优化, 在已有的精准脱贫的路径基础上, 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及劳动力的问题, 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回流乡村的生活保障及路径研究。
1.2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诞生于1980年后的农民工群体, 拥有农村户籍且因为发展需要而选择城市生活的劳动者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代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缺的劳动力, 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点, 导致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不同, 因此, 仅仅将农民工视为同质群体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了解当今农民工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是当前社会民生亟待解决和探索的问题, 其未来发展方向及生活环境变化及社会制度保障都需要进行调查和探讨。结合农民工出身及背景, 优先创新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发展路径, 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和城乡之间的社会及政治整合问题。
2 政策分析及困境研究
2.1 主体存在的问题与生存困境
(1) 农村经济适应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接受过最基本的教育, 但他们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经验知识技能等来满足他们在城市的技能需求。在城市一般承担服务型的劳动型角色, 在对城市的印象中他们大多数认为城市比乡村能得到更多的报酬和机会, 而随着农村土地机械化和土地减少, 务农等农业工作对他们不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且农村地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活成本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 经济基础是物质需求的保障, 所以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觉得选择外出务工可以相较于在乡务工获得更多的机会。
(2) 城市生活环境适应障碍。
“城市生活经济成本较高、城乡二元体制、社会文化环境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 居住跟教育问题上。在就业择业方面, 因为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大部分的农民工都在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型行业中。在劳动方面缺乏必要的劳动知识普及, 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等, 他们的工作流动性很高, 因此他们在城市的就业不稳定, 这使得他们生活环境和质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教育方面, 大多数在城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但面临着孩子上学的问题, 子女的教育支出通常占家庭经济支出大部分。因此, 新生代农民工正面临着城市的教育学位问题。总之, 学业教育经济压力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想要在城市中建立自己并融入城市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3) 城市文化环境精神环境适应障碍。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 城市发展条件越来越吸引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由此农民工流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相较于城市知识分子技能条件等本身具备的先天条件, 新生代农民工的劣势显得尤为突出, 譬如:文化水平较为低下, 城市生活中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存在社会管理保障制度不全等因素。导致了农民工中存在许多不同的“心理障碍”。如对故乡失去归属感和依恋感、在城市生活中的长期压抑心理和孤独感等。(作者:连佳敏 李子红 洪嘉莉)
表1 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 (单位:%)
表2 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