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榆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与对策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1-18  点击:2128
由于区位、理念、人才、投入等各方面原因,榆林雄厚的文旅资源还没能形成文旅产业优势和文化产能,应坚定信心,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强弱项,补短板,找到其发展的路径,榆林的文旅产业必将释放巨大潜力,取得高质量发展。

  榆林不仅是全国的能源富集区,也是独特厚重的文化资源富集区。然而,由于区位、理念、人才、投入等各方面原因,榆林雄厚的文旅资源还没能形成文旅产业优势和文化产能,应坚定信心,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强弱项,补短板,找到其发展的路径,榆林的文旅产业必将释放巨大潜力,取得高质量发展。


  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

  榆林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多样,具有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但由于地域、观念、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榆林文旅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短板和问题亟待化解。主要表现在:

  1、缺乏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规划、开发和管理比较粗放,各地之间、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合力,各自为战,没能形成服务网络和整体效应。

  2、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够,对其包含的文化价值挖掘不足,从而使其大多处在“资源阶段”,没能转化为旅游产品和产业。

  3、文化与旅游之间,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高,附加值不高,效益有限。

  4、景区景点配套服务不到位,“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没能形成良好的游客流、服务流、物资流和商务流,旅游全链条开发受限。

  5、文旅产品单一,文化创意欠缺,产品和服务缺少卖点,吸引力差。

  6、市场主体力量薄弱,没有形成龙头,景区景点开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性不强,盈利能力较弱。此外,也存在投融资平台匮乏,投入有限,项目包装和品牌营销乏力,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等短板。


  文旅产业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打好顶层设计牌,统筹产业开发布局

  1、要坚定信心,确立文旅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文化旅游作为能源型城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养,以及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旅游规划要因地制宜,能够有效挖掘和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确保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和系统性,要起点高、理念好、可操作性强。其次,要实现“两融合”,即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三统筹”,即区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统筹,景区景点与文旅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统筹,总体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的统筹。同时,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建设。


  2、在榆林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具体的行动计划,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挂牌作战。


  3、要规划和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一核、三极、两廊、四区”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即以榆林市中心城区作为核心引领,以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为主要增长极,打造黄河黄土文化风情廊、长城遗址文化旅游廊,形成边塞风情休闲度假区、黄土民俗风情体验区、工业文明科普游乐区、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通过统筹谋划,规划打造景区景点,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形成点、线、面支撑互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打好融合发展牌,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首先是加大加快加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没有旅游的文化缺乏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灵魂。要按照国家推动文旅融合的政策要求,借鉴其他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榆林陕北文化特色和红色革命文化内涵,“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面推动榆林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跟旅游在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开发具有榆林特色、榆林气派、榆林魅力的旅游路线,进一步提质增效(即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服务品质和综合效益),实现文旅产品供给的结构性改革,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其次,要实施“大文旅”战略、“旅游+”战略和“全域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教育、体育、农业、工业行业全面融合,培育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共建共享,增加旅游附加值。在传统旅游景区之外,开发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研学旅行游、农业观光游、工业文化游、康养度假游、自驾休闲游、民俗体验游、红色教育游等等,配套完善交通、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特别是,要结合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挖掘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努力拓展农业的文化功能,发展乡村民俗游和休闲农业游,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三)打好项目带动牌,引领产业市场突围

  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国家和陕西的重大文化项目,如国家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的契机,加快实施好纳入其中的榆林段文化公园,非遗博物馆等项目,对地方文化产业起到龙头引领和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全面梳理盘点,包装建设一批对产业链上下游很有带动作用的地方性关键文旅项目做优做强。如加快推进榆林古城升级改造、石峁遗址公园、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杨家沟革命纪念地、北国风光景区、高家堡影视基地、非遗博物馆、煤炭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注重产业聚集发展,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影视拍摄基地、田园综合体、沿黄旅游廊道等面上项目。此外,向陕西和国家争取一批文化和旅游重大专项。通过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资源开发转化,推进文化、旅游与科技等的融合。


  (四)打好产业链开发牌,助推文旅体系构建

  在统筹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以及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培育,构建文旅全产业链运营体系。首先,要按照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结合榆林文旅产业实际,进行文旅产业链细分。按照不同领域和主题,榆林文旅产业链大致可细分为红色旅游产业链、黄河风情产业链、边塞古堡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产业链、能源化工旅游产业链等。


  其次,针对各细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找准产业链发展的痛点、堵点、弱点和断点,创新体制机制,配置政策、项目、资金,以及企业、产品和服务。比如,理顺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创新项目培育机制、奖补机制、投融资机制等,并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力量,进行有效的“延链”“补链”“强链”和“优链”,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实力、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五)打好品牌营销牌,推进文化影响力

  在不断提升文旅产品品质和内涵,推动榆林全域旅游和全产业链运营的同时,需要面向海内外市场,进行城市文旅的宣传策划和品牌打造,让品牌营销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可持续、多元化、全渠道、多媒体整合营销传播,讲好榆林故事,传播榆林声音。充分展示榆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神奇、独特、厚重、壮丽的全新形象,使榆林成为富有吸引力、感召力、美誉度的海内外旅游目的地。


  1、开展活动营销。组织全国性峰会、论坛、会展和赛事。对内升级打造“榆林过大年”“清爽榆林”“全国煤博会”等品牌活动,对外参加丝博会、旅博会、文博会等展示推介,同时瞄准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行业热点等关注点,发起举办“白云山论道”“中国古城大会”等活动;甚至争取吸引国内外政府和组织设立永久性会址。在增加城市活力、拉动服务经济的同时,扩大城市影响力。


  2、开展全媒体整合传播。利用好央视大屏以及互联网新媒体渠道,进行广告投放、头部文化节目植入、影视纪录片摄制、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多样化品牌宣传,提升榆林文旅在全国和全球的知名度、影响力,树立国内、国际旅游品牌。


  3、加大对于榆林本土文化的创意开发力度,不断开发彰显榆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打造榆林独一无二的文创IP。


  4、利用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同时开发自己的文旅大数据平台,深入分析游客喜好,开展文旅产业数字化产品开发,数字化营销、管理和服务,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康鸿)



上一篇:粤港澳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困境及五大策略
下一篇:银川航空物流港复合功能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