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园区工厂化建设及运营模式:招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运营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10-25  点击:3003
一种产业园区建设及运营新模式——园区工厂化建设及运营模式,旨在通过对园区工厂化建设及运营模式在园区招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后期运营等方面进行探讨, 寻求提升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效能的新途径。

  产业园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提升产业园区建设及运营效率是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着重关注的问 题。为此,笔者提出一种产业园区建设及运营新模式——园区工厂化建设及运营模式,旨在通过对园区工厂化建设及运营模式在园区招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后期运营等方面进行探讨, 寻求提升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效能的新途径。
 
  园区工厂化建设及运营模式
  一、传统模式与园区工厂化模式的异同
  园区工厂化建设及运营模式(以下简称园区工厂化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将一个产业园区采用像单个工厂一样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模式,将各个入园企业从功能上简化为生产车间,车间建设由企业自行完成,配套的公用动力、安环设施、办公后勤等设施全部由园区集中统一建设,建成后由园区统一运营,向企业提供服务,由企业付费使用的新型园区建设、运营模式。从建设主体、规划模式、建设模式、运营模式等角度而言,园区工厂化模式与传统模式产业园有诸多的不同。
 
  1.建设主体
  传统模式产业园前期规划建设往往以政府的园区管委会或城投公司等类似机构为建设主体,后期企业入园过程则是以各入园企业作为建设主体,此种模式虽然责权清晰,但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先天缺陷,管委会与入园生产企业的诉求无法一致,存在矛盾,整体上看,必然会产生内耗,降低运行效率;而园区工厂化模式则是由各入园企业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发起人公司或发起人公司预先谈定落实入园企业投资入股(招商前置),再由发起人公司设立园区管理公司作为建设主体,开展项目由前至后的规划建设运营工作,园区管理公司实质上代表的是入园企业自身的利益,将各入园企业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解决二元对立的顽疾,从而发挥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园区活力。
 
  2.园区规划
  (1)园区规划内容
  传统模式产业园区通常采用先建设、再招商、再建设的模式,往往形成重规划轻落实的局面,前期规划很理想,到了后期实施过程往往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导致规划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园区工厂化模式采用共同发起或招商前置的方式先行选定核心入园企业,然后根据入园企业的各种需求统一规划建设,从而避免需求与供应之间的错配,实现规划过程心中有数、量体裁衣,精准可控,最终实现规划目标。
 
  (2)园区规划布局
  传统模式产业园区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下的入园企业通常是一种小而全的形态,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低,力求自身配套完整,公用动力、安环设施、办公后勤等都自给自足,从本质上说企业入园只是形式上的入园,物理空间集聚,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同,与园区外企业相比并没有获得更多的服务,各企业面临的安全、环境、消防、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存危机依然存在。
 
  园区工厂化模式如图2所示。各入园企业按照单一工厂的架构进行规划布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个入园企业都拥有独立的生产车间、生产装置,公用设施(环保、动力、消防、储运)、中试、研发、检测、办公区全部由园区管理公司统筹规划建设,共建共用,安全环保统一管理、能源动力统一供应,各装置规模由多个小装置整合成单个或少量大型装置,最大限度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用地,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供应可靠性。
 
  传统模式产业园区各入园企业单独立项规划,自建厂区,而各企业厂区间规划缺乏整体性,条块分割严重,需单独进行红线退距,企业间距很大,造成土地浪费严重;园区工厂化模式按照单一项目整体规划,只需考虑整体红线退距,减少了大量的周界退让,从而大幅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3.园区建设
  (1)立项报批
  传统模式产业园区内每一个厂区都是一个建设项目,各入园企业都是建设主体,自行立项、规划、报批,整体来看,手续繁琐、无用功很多;园区工厂化模式将园区内预先确定的企业整合梳理,按照单一项目由同一主体进行整体立项报建、规划设计,从而缩短项目前期工作时间,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项目建成运营后,各入园企业回购,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2)施工建设
  传统模式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部分公用设施由园区统一建设,各入园企业的厂区由企业自行建设,造成建设标准大相径庭、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园区工厂化模式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由园区组织专业施工队伍进行入园企业项目统一施工,通过此种模式,形成园区建设的整体性,保证施工质量,统一建设标准,节约建设成本,达到专业、经济、高效的目的。
 
  (3)资金筹措
  传统模式产业园建设通常为基础设施由园区管委会(城投公司)出资,并通过银行贷款、发专项债、PPP等方式筹集资金;入园企业项目由入园企业自行投资,并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模式筹措资金。在这种模式下,前期建设全部依赖园区管委会(城投公司)投入,资金回收期长,财政压力较大;而各入园企业的投资项目又往往因为项目规模小而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融资成本高。
 
  园区工厂化模式下的入园企业已前期落实,各企业在园区管理公司或发起人公司的带领下共同出资筹集自有资金以启动项目建设,具体方式包括设立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并吸引政府平台或社会投资人加入;而后再通过银行贷款、信托等渠道筹集后续建设资金;该方式旨在汇聚各入园企业的力量,打造利益共同体,将各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撬动的园区启动工作通过团队协作完成。
 
  4.运营管理
  (1)HSE一体化管理
  传统模式产业园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往往以行政管理和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为主,至于责任重大环境安全健康(以下简称“HSE”)等方面则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做到实时监管,因此多半是由入园企业自行建设相关设施,自行运转管理,安全到位与否无从而知,通常只能在事故发生后由相关部门以罚代管,治标不治本;园区工厂化模式则是由园区管理公司牵头,各入园企业协同,多方共同参与,构建统一的HSE管理体系并实施,包括制定统一的HSE管理制度和作业文件,建立统一的HSE管理信息化监测平台,建设公共的安全环保设施,配备统一的监测管理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各入园企业接受园区统一HSE体系的管理,实现管理过程标准化、正规化,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大型企业正规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降低安全环保隐患,从而解决各类工业园区最为头痛的安全环保问题。
 
  (2)运营服务
  园区建成后,园区管理公司同时为企业提供各类运营服务。一是公用动力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类水电气公用动力设施以及大宗原料的供应服务。二是政务服务。主要包括工商、税务、规划建设等各种行政手续办理。三是金融服务。为入园的企业提供各类型金融服务,建设阶段助力企业设立产业基金,并为企业对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资源;运营阶段引入金融机构提供保理融资、融资租赁、园区一卡通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四是物业服务。包括园区保洁、安保、公用设备维护等工作,由园区管理公司统一负责,并根据需要引入第三方社会化服务。五是技术服务。针对园区主导产业方向,园区管理公司联合相关研究院所设立公共研发检测平台,为各入园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智库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六是维保服务。配置专业化运维队伍,根据需要开展入园企业生产设备、装置维保业务,降低入园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园区品牌实力。七是其他服务。园区管理公司还可根据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生活配套等相关服务。
 
  5.产业链协同发展
  传统模式产业园区对各入园企业要求不高,缺少准入门槛,任何企业都可进入,最终导致产业杂糅,各不相关,无序发展;而园区工厂化模式则选择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联的各个企业入园,并对入园企业的产品、产能、发展方向进行遴选,将各企业无序的个体市场行为规划成有组织有计划的市场行为,形成一条上下游相互衔接的产业链,各个企业产供销实现互补,原材料就地供应,产品就近消化,实现产业联动,协同发展。
 
  6.模式特点与优势
  由上文可知,园区工厂化模式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共建、共管、共享三方面。共建即通过共同发起、共同出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四个步骤,达到园区建设过程主体清晰、定位精准、成本最优的效果。共管即通过共同发起、共同出资让各入园企业汇聚到一起,形成主人翁意识,将各企业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共同参与管理,实现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形成良性互动。共享即通过各类设施共享、服务共享、体系共享、收益共享,形成以园区管理公司为纽带的全员利益共同体。
 
  园区工厂化模式的优势有:通过抱团取暖、借船出海等方式解决建设、运营资金问题;通过科学规划、设施共建共享等方式有效降低建设运营成本;通过设施共建、责任共担、安环共管的方式有效解决安全环保问题;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精准前置招商,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园区工厂化模式应用方向及案例
  根据园区工厂化模式的特点,其应用主要面向安全环保压力较大、能耗较高、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诸如中药、印染、电镀等园区。此类园区面临着安全环保的高压政策、举步维艰,而在地方政府眼中,这些园区则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行业本身而言,又是国家完整工业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对于此类园区可尝试通过运用园区工厂化模式,解决其建设成本高、生产能耗高、融资成本高、安全环保设施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让此类园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焕发新的生机。
 
  三、园区工厂化模式实践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
  1.项目发起阶段,首要任务是集聚各方资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协会、企业、具有丰富园区设计建设经验的工程公司、具有专业能力的运营管理团队等都是项目发起的重要参与方,缺一不可。
  2.本模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中小企业,因此前期规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入园产品筛选,务必淘汰落后产品、落后工艺,这是园区能否落地的前提条件。
  3.园区建设所需资金投入巨大,要通过后期多年的运营才能收回建设成本;因此,建设阶段资金筹措是园区能否启动的关键要素。
  4.园区建设所需土地面积较大,既要考虑规模效应,也要考虑一次投入,需结合具体需求统筹考虑,避免面积过大造成资金或工程进度上的压力。
 
  园区工厂化模式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建设运营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作为中小制造业园区特别是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尝试。(作者:王永峰)

 
上一篇: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大连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温州市空港新区基于人口特征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三大困境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