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异质化资源禀赋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7-25  点击:4605
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然而在该进程中不同农村的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必然各不相同。不同的资源禀赋决定着村庄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异质性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做好村庄分类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前提。

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然而在该进程中不同农村的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必然各不相同。不同的资源禀赋决定着村庄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异质性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做好村庄分类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前提。

(一) 异质性资源禀赋视域下的村庄分类
村庄的异质性表现为村庄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资源禀赋的不同, 具体体现在经济禀赋、政治禀赋、文化禀赋、社会禀赋和生态禀赋的差异。其中经济禀赋是指村庄发展所需的经济基础、市场条件、比较优势等, 同时也包含自然资源禀赋的工业原料资源、农业生产条件等。政治资源禀赋既包含村治水平、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 也包含基于历史因素的特种政治资源 (如小岗村、革命老区村落等) 。文化资源禀赋是村庄具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村庄的文化生态, 前者强调旅游业发展潜力, 后者强调乡村现行文明风貌。社会禀赋是村庄所具备的社会资源网络, 包含着村庄通过乡贤、外迁村民等获取村外资源的能力, 不同于广义上与自然资源禀赋相对的社会资源禀赋, 社会禀赋强调村庄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生态禀赋是村庄所具备空气、水体、土壤等质量的抽象概括, 属于自然资源禀赋。村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是村庄发展的基础, 故而村庄分类以经济禀赋为核心, 将村庄分为资源禀赋优势型、资源禀赋平庸型、资源禀赋劣势型三大类。

1.优势型村庄。
资源优势型村庄指在满足区域内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 具备某种或多种资源优势的村庄, 需存在两个前提:第一, 能够满足村民的生存需要。部分资源密集区域可能蕴含着巨量的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资源 (如楼兰古国) , 但由于区域内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无法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 也不能形成集聚的村庄。第二, 能够满足村民的发展需要。村庄具备某种或多种资源优势, 这一资源优势是临近区域乃至全国其他区域所难以企及的。资源优势型村庄具体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1) 自然资源富裕型村庄, 通常具备富集的工业生产原料、特种农业种植条件或独特的自然风光, 能够从事原料开发、特种农业种植或发展旅游等条件, 如吉林榆林镇“人参村”, 得天独厚的人参种植条件使得村庄培育了十余名“亿元户”。 (2) 区位优势型村庄, 通常分布于城市周边或交通干道, 由于区位优势, 能够部分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吸引城市资本, 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如上海九星村, 毗邻上海的区域优势, 使其成为中国“市场第一村”。 (3) 历史文化富集型村庄, 指村庄极具文化底蕴, 拥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资源, 具备发展文旅产业的资源禀赋, 如安徽宏村, 保存完好的明清徽派建筑使其极具旅游市场。

2.平庸型村庄。
资源平庸型村庄指村庄并不具备特殊的资源优势, 也没有明显的资源劣势。资源平庸型村庄占据着我国村庄的主体, 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所在, 具有五大特点: (1) 远郊性, 即村庄距离城市较远, 难以有效地实现城乡互动; (2) 封闭性, 即村庄交通并不发达, 虽然具备村镇级别公路, 但离省级公路和国道仍存在一定距离, 交通相对封闭; (3) 农业性, 即村庄以发展农业为主, 这也是由于远郊和封闭特征造成的; (4) 传统性, 即村庄仍较大程度上保持着传统村庄特色, 如熟人社会、无诉讼等; (5) 空巢化, 大量农民开始向城市迁徙、进城务工, 但其并未实现由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身份转化, 青壮年外出, 老人和孩童在“巢”。

3.劣势型村庄。
资源禀赋劣势型村庄指村落综合资源禀赋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不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此类村庄占比较少。但相较于其他村庄, 该类村庄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尤为突显, 可分为资源稀缺型村庄和极端贫乏型村庄。第一, 资源稀缺型村庄指村庄的资源禀赋勉强满足居民的生存需要, 但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发展需要, 该类地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土地生产率低下的山区和高原地带。第二, 资源贫乏型村庄指村庄资源禀赋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饮用水和食物匮乏或自然灾害频发, 无法适应人类聚居, 该类数量极少, 且主要集中在沙漠、荒原地区。

(二) 村庄分类对乡村振兴策略抉择的作用机理
基于异质性资源禀赋的村庄分类能够反映村庄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避免资源的虚耗和发展的扭曲, 进而实现乡村的分类振兴。如图1所示, 基于村庄资源禀赋异质性对村庄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实现分类治理与分类振兴。
 
图1 村庄分类对乡村振兴作用机理   
 
在此过程中村庄资源禀赋并非是完全静态的, 会随着分类振兴的实施而重构村庄禀赋结构, 实现由低水平资源禀赋向高水平资源禀赋村庄转化, 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振兴。具体分析如下:
1.异质性是村庄分类的逻辑起点。异质性是区分村庄的本质属性, 也是村庄分类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以来, 乡村处于社会转型的动态演变过程之中, 计划经济时期的同质性乡村样态日趋向强异质性的社会样态转化, 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经济方面的异质性是乡村整体异质性的基础与突出表现。部分农村由于区位、历史等因素, 通过发展工业、服务业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而多数农村仍呈现农业经营的单一模式。在经济异质性作用下, 大量中西部农民向东部迁徙, 通过进城务工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 不同程度地带来了输出地基层民主、乡村文化和乡村社会的空心化, 输入地乡村社会也不同程度地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 进而使得不同村庄间的政治、文化、社会呈现异质化特点。同时,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攫取, 高排放工业的大量存在, 使得我国乡村生态环境也呈现异质性的特点。
2.村庄分类是分类治理的前提条件。政府应明确区域内村庄资源禀赋现状, 基于以经济禀赋为核心的综合资源禀赋对域内村庄进行分类, 将同质性较强的村庄进行归类是实现分类治理与分类振兴的重要前提。
3.分类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异质性”的属性, 导致乡村振兴的机理复杂, 而基于异质性资源禀赋对不同类型村庄分类治理是实现分类振兴的重要策略。基于异质性资源禀赋的不同类型村庄实现分类治理, 以期实现分类振兴。
4.乡村振兴重构村庄的禀赋结构。乡村振兴并非乡村发展的终结, 而是更高层次发展的开端。在此过程中, 政府应对乡村发展的方向和规划进行宏观引导和斧正, 在新的资源禀赋现状下引导村庄更新发展规划。

 
上一篇:乡村振兴:电商赋能与地方政府外部供给的困境与对策(三)
下一篇:案例实证:乡村振兴的异质化起点及发展之路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