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以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支撑, 要求引入现代化新要素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电商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创业动力引擎, 通过“互联网+”与农业融合, 实现了农业资源及产品的重新配置、集成与关联, 创新了乡村发展动力。以传统农业大县为例, 分析地方政府主导下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效应, 发现存在政府产业认知错位与职能发挥有限、政策效能低、产业带动与品牌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对此地方政府在提升自身产业主导作用的同时, 更需要回归电商链源头, 以互联网技术为新要素赋能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这既有地域发展的特殊性, 又有传统农业区的普遍性。基于乡村振兴战略, 分析电商赋能县域乡村发展与地方政策供给间的问题所在, 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主导作用, 进而促使二者合力的形成。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并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实施举措, 其中明确指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 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近年来, 互联网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基于互联网的链接和快速匹配功能, 提升生产与消费之间交流互动的便捷性和供求互联性。也因此,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涉农电商发展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学者从宏观视角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的前景和当前存在的不足[1,2];有学者从电商地域化视角分析其促进乡村经济的潜力与路径突破[3];也有从微观视角分析农村电商的自我生长机制[4];而从地方政府外部供给视角研究电商赋能乡村发展还存在可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赋能”一词最早出现在积极心理学中, 原意是为某一主体赋予某种能力或能量, 旨在通过言行、环境或态度的变化给其带来正能量。后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管理学等领域, 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的才智和潜力。那么赋能对于借助电商振兴乡村是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呢?农村产业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性要素和核心变量。涉农电商通过“互联网+”与农业结合,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创业动力引擎, 实现了农业资源及产品的重新配置、集成与关联等产业效率提升, 加速了市场机制调节。而传统农业产业模式的要素投资收益较低且已接近边际效益, 电商作为新要素注入可将“农业改造成一个比较廉价的经济增长的源泉”[5]78。所以, “处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一定要以某种方式获得、采取并学会有效地使用一套有利的新要素”[5]109创新农村产业发展动力, 才能赋能乡村振兴。
借助电商提升农村产业经济活力的基础在于有效发挥其链接和匹配功能, 增加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互联性, 为农村这一边缘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 同时为规模经济提供新途径。但产业是多要素的“交集”, 电商赋能乡村产业的效能发挥依赖其他产业要素的协调跟进。相对于城市区域产业经营而言,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着基础设施差、经济密度低、劳动力素质低、产业经营主体资源整合能力弱等诸多障碍, 进而限制了农村电商赋能作用的发挥。那么基于这些现实问题, 如何有效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主导作用, 以最大化地通过电商途径激发农村产业经济的内在活力?本研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 通过对相关理论探究和现实发展剖析, 在借鉴“赋能作用”理论基础上, 探索电商赋能乡村与地方政府外部供给协同的可优化路径。
一、研究设计与案例背景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传统农业区域大县枞阳为案例, 第一是因为其农业基础与地缘位置在我国农业主产区中具有一般性, 符合实验样本选取原则。第二是因为其县域电商多经营涉农产品1。第三是因为其作为农业大县, 当地及上级政府将农业产业作为其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2。同时当地政府将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转型的重点工程, 其推进电商产业与乡村振兴地方实践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 内容上具有同质性。
该研究是基于2017年笔者参与铜陵市“‘互联网+’与县域经济升级转型发展——基于枞阳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的基础, 根据暑期为期7周的实地调研、问卷及后期持续关注等相关数据和资料整理进行的进一步研究。相关资料和数据收集途径主要有: (1) 走访当地政府相关部门, 并获取相关政策文件; (2) 同电商产业园负责人及入驻商户座谈, 了解经营状况; (3) 在县域电商协会协助下进行问卷调研, 并与协会负责人及成员座谈; (4) 走访涉农产业基地, 进行入户访谈; (5) 查询相关新闻报道、地方政府报告、学术文献等。问卷调研覆盖县电商协会成员商户150家, 走访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基地, 涉及县域13个乡镇。
(二) 电商赋能乡村的地方实践
枞阳县是安徽省中南部的一个农业大县, 县域15个镇4个乡、214个行政村 (社区) , 土地“二调”面积93万亩, 可养殖水面41.2万亩, 林地面积59万亩, 2017年人口达97.2万。由于地缘上紧临长江, 境内水系发达, 对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构成得天独厚的优势, 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淡水养殖重点县, 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安徽省水产跨越工程先进县”等称号。以农副产品为例, 有黑猪、媒鸭、大闸蟹、白茶、荞麦、山药等特色产品。但这些产品多“养在深闺人未识”, 知名度和辐射范围有限, 而且目前枞阳县多数农产品没有引进深加工环节, 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整合、价值链提升等待开发空间较大。
在上级文件指示和枞阳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下, 枞阳县将电商促创业、电商促消费、电商促投资、电商创产业优势等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尤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 枞阳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电商的价值发挥和产业带动作用。2018年, 枞阳县政府将电商振兴乡村提升工程纳入民生工程组织实施, 并荣获“2017年度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先进县”称号。截至2018年10月, 建成各类电商服务站513家, 县、乡、村三级物流站点536个, 覆盖全县259个行政村 (居) , 覆盖率达100%。
1.建立领导机制, 出台专门政策, 全面推动电商产业。
为发展县域电商, 枞阳县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产业孵化、园区培育、平台搭建、网点建设、服务体系、环境优化等方面系统扶持电商发展。还专门成立了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枞阳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统筹推进全县电商发展工作, 并专门成立了“枞阳县‘农村淘宝’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枞阳县‘农村淘宝’项目工作执行小组”“枞阳县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 所有小组办公室均设在县商务局。
在政策方面, 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枞阳县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枞阳县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枞阳县农村淘宝项目实施方案》等专门指导政策。并先后制定了《枞阳县物流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30年) 》《枞阳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2016-2020年) 》《电商振兴乡村提升工程实施办法》等发展规划。
在平台建设方面, 县政府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签订合作协议, 以项目带动推进电商平台建设。还联合北京和沐、河南云之端、广东我连网、益圣等第三方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入驻枞阳。同时为扩大宣传, 枞阳县政府全力打造传媒服务平台, 借助枞阳网、枞阳生活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 以及创刊《枞阳电商》等多种途径提升电商影响力。为便于协调解决电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县政府组织县域电商经营成熟个体成立了县电商协会, 并利用协会优势举办农村电商培训班, 帮助农民提升电商技能。为更好地发挥电商平台的产业示范和带动作用, 实现电商规模化、“线上+线下”整合、一站式服务及技能培训等协同, 枞阳县政府积极规划建设集电商办公、人才培训、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园区。
2.培育农业产业基础及电商人才。
将电子商务引入乡村发展不仅是中央政策层面的指导, 更是地方政策跟进与实践探索的具体落实。从2014至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推进涉农电子商务发展。基于中央政策指示, 全国各县市地方政府结合地域优势, 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涉农产业。目前, 枞阳县在82个县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基础上, 培育形成了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糯稻产业板块, 以麒麟、钱桥镇为中心的苗木花卉产业基地, 以雨坛、钱铺、白梅、项铺等乡镇为中心的林果茶产业基地, 以铁铜、会宫、汤沟、老洲等乡镇为中心的蔬菜产业基地, 以浮山、周潭大山、白梅白云岩等景点为中心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基地。
除了结合县域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外, 枞阳县政府还积极开展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电商培训工作, 并于2017年将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惠农工程设定为新增市级民生工程。仅2018年就建立了4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 其中贫困村站点占28个。如果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枞阳县涉农电商产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规模集中和农民电商意识普遍提高的效果。为支持电商产业园建设和电商培训, 县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制定详细财政补贴政策3, 县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专项资金, 全力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电商培训对象涵盖妇女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个体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农村贫困户、返乡务工人员, 等等。以枞阳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例, 自2016年9月投入运营至2018年8月, 已累计组织107期培训, 学员达6 000多人。
3.借助与电商“巨头”的项目合作, 带动涉农电商的本土化成长。
电商产业的推进, 需要从技术、管理、营销、市场链接、人力资源、物流等多方面统筹协调, 依赖县域农村涉农电商自我成长, 存在见效慢、市场竞争力弱、周期长等问题。以引进外来有影响力成熟经营体的形式, 通过产业辐射带动与引领示范, 对于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 枞阳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签订了《枞阳县阿里巴巴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 将农村淘宝作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重要载体。
与电商“巨头”开展项目合作的目的在于激活本土内生力量, 因此涉农电商后备人才培育是发展农村产业的重要资源依赖。枞阳县各乡镇先后共计动员600名创业青年参加由阿里巴巴集团负责的农村淘宝合伙人考核面试工作, 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农村淘宝县级服务中心1家、村级服务站104家, 53家农村淘宝店进入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