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基本依据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7-24  点击:1138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是以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现实依据, 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积极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 应对我国城乡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战略举措。

任何一种战略举措的实施都是对当前社会实践发展的科学认识与把握, 也必定对当前及今后的社会总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 是以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现实依据, 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积极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 应对我国城乡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战略举措。它既有丰富的理论依托, 也具极强的社会实践价值。

(一)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荣使命。新中国的成立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政治基础。为了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及消除封建残余思想, 党中央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颁布新婚姻法及开展农村扫盲运动, 使落后的农村出现了新风气、新气象, 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打开了广阔的思路。从安徽小岗村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度有力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和维护了人民的发展权, 而且还奠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各方面制度保障。从改革开放伊始至《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出台, 党和政府为促进乡村发展先后下发了19个一号文件, 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2]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共同富裕的代名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家庭中, 若只有城市实现现代化, 而农村治理还没有实现现代化, 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若只有城市的繁荣发展, 而没有乡村的振兴, 就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提到了顶层设计的高度来看待。“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也是制约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广大农村地区, 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必须“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3](539) ,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这些短板的无缝对接。

(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需要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 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 (10)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区域和城乡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而这些不平衡不充分则聚焦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 但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进一步完善, 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亟须完善, 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需要改善;农民适应生产力日渐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能力需要提高, 总体来说, 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4]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既要城市高楼林立, 也要乡村炊烟袅袅。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投射出了强烈的信号。2013年12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还是农村, 他认为, “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5] (659) 。这充分表明了“三农”问题在中国强盛、美丽和富裕中的基础性地位。2015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6] (103) 2018年1月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出台, 同年5月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会议强调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7]这一战略的提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 是破解城乡发展差异、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 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但基于农村生产力低和基础设施弱的现实, 毛泽东强调, 农村的发展应该注重“社会改革和技术改革同时并进”[8] (438-439)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考虑农村发展问题, 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顺利进行, 中国经济能不能快速发展, 首先取决于“农村能不能发展, 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9] (78) 。他认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注重改革创新精神, 农村的发展也不例外。他对安徽小岗村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并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好的东西, 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 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9] (382) 由此可见,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 真正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华丽乐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利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对“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重点、途径等作了论述。他强调指出:“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是一篇大文章”,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生产力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 一切的政策都要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10] (126-127) , 与此同时, 他还强调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进入新世纪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理念, 强调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5]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立足新时代新方位, 继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乡村振兴不可或缺, 因为农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产业, 农村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 农民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参与者、亲历者和最广泛的受益者, 也就是说, 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因此,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求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上一篇:浅谈“星创天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
下一篇: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面对的现实困境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