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特色小镇的建设提升了城镇面貌和环境的同时,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 扬州特色小镇建设水平还不高, 特色还不鲜明。中机院在对扬州特色小镇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朴席镇的实际情况, 深挖特色资源, 把朴席镇打造成文化名镇、旅游小镇和生态小镇, 促进扬州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 (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 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 是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平台。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热潮是从2015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提出打造100个特色小镇以来掀起的。2016年12月30日, 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苏政发[2016]176号) , 同时, 省发改委也下发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扬州市委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专门提出了建设“12345”创新发展工程, 其中“2”的重点工程就是用3-5年时间, 建设20个左右具有江苏特点、代表扬州特质的特色小镇。扬州市各地在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上, 在市发改委的牵头推动下, 迅速启动了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
一、扬州市特色小镇创建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加强学习调研。
2016年9月份, 扬州市党政代表团专门到浙江现场实地考察了绍兴黄酒小镇、袜业小镇, 杭州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 并在杭州专门召开会议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部署。市发改委也通过搞培训、搭平台、抓调研等多种方式, 邀请专家来扬作专题辅导和座谈交流, 深入全市各乡镇及浙江杭州、宁波、嘉兴、丽水等地调研。各地也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习调研, 全市上下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 提升了对特色小镇创建理念的认识。
(二) 出台扶持政策。
2017年5月, 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创建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 (扬府发[2017]66号) , 明确了组织领导构架与工作推进机制, 从用地保障、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三方面给出了具体扶持政策。同时, 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公布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名单的通知》 (扬府办发[2017]62号) , 正式公布了扬州市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名单 (10个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15个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10个市级创建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高端制造业小镇 (头桥医械小镇、武坚智能电气小镇) 、现代农业小镇 (高邮好种源小镇) 、新兴产业和创意创业小镇 (杨庙静脉教科小镇、甘泉爱情小镇和曹甸教玩具小镇) 、旅游风情小镇 (邵伯运河风情小镇、菱塘回族风情小镇) 、健康养生小镇 (枣林湾户外运动小镇) 、历史经典产业小镇 (湾头玉器小镇) 。
(三) 制定完善规划。
各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邀请知名和有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 还专门举办特色小镇策划规划对接会, 请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等知名规划设计咨询单位, 就10个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概念性规划编制进行咨询论证, 帮助提升特色小镇策划规划水平。目前, 头桥医械小镇控制性详规已通过审查并报省发改委, 枣林湾户外运动小镇、武坚智能电气小镇、邵伯运河风情小镇等控制性详规也基本完成。
(四) 破解建设难题。
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是前提, 资金是保证。如何将规划蓝图变为现实, 首先要破解融资难题。扬州市发改委专门下发通知, 要求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加快制订项目投资计划并启动实施。并邀请中国电建建筑集团、省苏豪控股集团等国企建设运营商赴相关小镇考察, 组织头桥医械小镇参加省特色小镇与金融机构对接会, 组织举办特色小镇融资专题培训班, 围绕如何用好融资工具、做好小镇融资工作为各小镇负责人和投资运营主体作专题辅导讲座。目前, 湾头玉器小镇PPP项目合同已签约, 枣林湾户外运动小镇PPP项目资格预审已经通过, 头桥医械小镇已与华泰证券、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 首批10个市级特色小镇创建的相关基础工作, 如, 建小镇客厅、讲小镇故事、选小镇镇长、创小镇标识 (LOGO) 等正在落实。
扬州市特色小镇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由于还在起步阶段, 与浙江相比, 水平还不高, 特色还不够鲜明。
一是挖掘不深入, 谋划不精细。部分小镇新瓶装老酒, 在原有区块上贴新标签, 有的生搬硬套将“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进行大拼盘, 没有形成“产、城、人、文、游”五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叠加效应。部分小镇规划编制不精不细, 挖掘特色不深入, 核心区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个性化设计以及品牌打造、形象塑造、市场营销缺乏系统谋划。
二是特色不鲜明, 品牌不突出。建设品位不高。部分小镇存在“特色不鲜明、总量规模小、地理标识不明显”现象, 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 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新模式的创新型企业。交通、住宿、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落后, 生产和生活隔离较为严重, 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一些小镇缺乏有“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大型集团, 集聚人才、科技创新的能力明显不够。
三是难题破解不到位, 融资渠道不畅通。乡镇财力有限, 投融资渠道不多, 资金偿付能力弱。目前, 除湾头玉器小镇、枣林湾铜山户外运动小镇采用PPP融资模式外, 尚无小镇通过产业基金、股权众筹等方式进行融资路径探索, 也没有第三方机构参与, 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与浙江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新型众创平台相比, 我市在科创、金融等产业链高端的特色小镇缺失。
二、以朴席镇为例, 创建特色小镇的对策
(一) 基本情况
朴席镇位于扬州仪征市东南端, 西邻仪征市十二圩办事处、新城镇, 北邻仪征市新集镇, 东邻邗江区汊河镇、瓜洲镇, 南与镇江市丹徒区世业乡隔江相望, 沿江高等级公路横贯东西, 润扬长江大桥北桥头堡坐落在境内, 朴土路北连328国道, 南至长江, 贯穿南北, 拥有4公里长江岸线。2008年6月, 划归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辖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 耕地3.5万亩。现辖9个行政村和1个集镇社区, 人口3.3万人。
(二) 对策建议
目前, 扬州特色小镇有六大产业类型, 分别是:汽车、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机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历史经典产业。朴席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打造特色小镇?
1.要深挖深谋远虑。
就是要深入挖掘分析朴席镇有什么?缺什么?怎样挖掘、利用好特色资源?谋划好发展定位?
朴席有什么?宏观层面:朴席镇是宁镇扬区域地理核心, 扬州向西拓展的重要门户。自2008年朴席镇被划归扬州市经济开发区代管, 成为开发区最西侧片区。宁通高速、宁扬高速、扬子津风景区、沿江高等级公路、沿江发展轴五条轴线与经济开发区形成密切联系。朴席新区地理上为开发区独立片区, 与开发区核心区遥相呼应, 作为开发区生态科技城进行开发。地理层面:朴席的乡村多为沿路、临水成带状分布;朴席南邻长江, 为扬州段鲜有的生态沿线之一, 镇内河道纵横、水产盈泊, 拥有大片且肥沃的生态田园;朴席水土肥美, 润扬大桥西侧为面积较大、长势良好的生态密林;镇区亦零散分布多处生态林地。文化层面:朴席镇居于长江之滨, 以长江冲积平原为基, 土地肥沃、人民勤劳, 素有“三乡”之誉。名席之乡:朴席盛产优质天然草席已有近千年历史, 清代曾出现过“三湾九井十八巷, 家家户户织席忙”的繁盛景象, 素有“莞席细苎”之称的朴席, 自古与扬州的铜镜、玉器等并为贡品, 乃是我国三大名席之一。沐浴之乡:由于维扬文化的影响, 朴席成为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朴席镇从事沐浴服务近万人。鱼米之乡:由于水源丰富, 河沟纵横, 加之土地肥沃, 有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000多亩, 传统种植和特种水产养殖势头很好, 特别是螃蟹、龙虾等特水养殖渐成规模。
朴席缺什么?传统产业逐步没落、城镇风貌有待提升、发展动力相对不足。
特色资源是什么?朴席以其特有的人文、历史和生态, 形成“一品草席、双湾朴树、三八宝刀、四面环水、五大码头、六座名寺、七尺石像、八种江鲜、九丈绞关、十里大江”等系列文化名片, 是历史悠久的席乡文化, 是濒临长江的生态田园小镇。通过以上分析, 朴席特色小镇创建主导产业应围绕席乡文化, 主攻草席产业, 拓展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产业, 构建研发、生产、产品交易、文化展示、商务洽谈、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生活配套等完善的产品体系。紧扣产业定位和四大功能类型, 重点围绕直接产业链条、服务业产业链条和结合沐浴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形成的“席+”产业链条三大链条, 打造“文旅”特色小镇, 彰显文化历史经典, 将传统产业的复兴与文创、文旅、宜游、宜养相结合。
2.要精准策划规划。
一是席文化与席制造、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席乡文化名镇。首先, 以席特色产业为发展之本。席草产业造就了朴席, 成为朴席发展之本。朴席今天、明天资源配置方向及政策战略指向都将以此为根本。席乡健康小镇更是朴席席草文化的集中表现。其次, 以席文化为魂提升席品牌价值。朴席席草产业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 还是产业链多元化延伸, 都迫切需要全产业链的自有龙头品牌, 而历史证明任何龙头品牌都需要和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共生。再次, 彰显席文化内涵的精品小镇空间。富有文化内涵的席草品牌体系需要彰显席草文化内涵的精品空间来表达体现, 这是时代赋予朴席健康小镇的使命。有机组织朴席文化地标序列是打造小镇精品空间的重要方面。二是健康养生与宗教文化、沐浴体验、慢食休闲相融合的旅游小镇。结合隆觉寺, 形成融旅游、观光、朝觐、体验等于一体的宗教文化游。借助沐浴产业, 打造以娱乐休闲、教育培训等主题特色鲜明的沐浴体验游。采购最新鲜的食材, 吃最新鲜的江鲜, 请最地道的厨师, 形成最具品质的慢食休闲游。三是“鱼米”风情浓厚的滨江生态小镇。将滨江、生态以及朴席镇的现有农业资源 (鱼米) 高度契合, 从小镇建设的空间肌理、建筑风貌、景观构造等方面, 进行精心的规划, 打造富有朴席特色的风情浓厚的滨江生态小镇。
围绕策划的主攻方向, 对小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 需要对小镇的建设进行城市设计, 确定道路景观、功能分区、建筑风格、用地强度等, 通过城市设计对小镇建设进行控制引导。规划范围:小镇位于仪扬河的南侧, 北至扬子津路, 南至李大庄、魏庄一带, 西至朴土路, 东至陈庄一带, 总用地面积约302.95公顷。空间结构:规划依托朴土路展开公共功能布局, 形成南北向的空间产业带, 沿线串联老城区、湿地博览园、小镇核心区商贸服务、健康服务、研发培训基地、以及生产基地各功能区。在仪扬河两岸将形成未来朴席中心区域。生态方面:形成仪扬河生态走廊、大赛河生态走廊、中部田园生态走廊三大廊道渗透, 形成小镇全域景观化。功能分区:规划将朴席小镇分为十大功能组团, 分别为席•文化——小镇客厅、席•商业——综合购物街区、席•产业——休闲服务区、席•生活——综合服务区、传统文化生活区、混合生活区、传统工艺活力区、田园生活区、配套服务区、健康生活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各个片区根据城市设计要求,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深化城市设计, 指导片区下一步开发建设。建筑设计:空间肌理上, 以聚而合、小而美为设计理念, 提升扬州沿江北岸的小镇印象, 使小镇印象融入扬州气质, 亦可作为老镇区建筑空间的改造指引。建筑风貌上, 以徽派建筑为基础, 简化传统三雕等建筑元素, 融入朴席席草文化元素, 置入以席草传统工艺打造的建筑小品凸显朴席风格特色。景观环境上, 依照扬州传统园林奇、巧的布局特点, 与自然融合, 多植山石、植物, 显得清幽、质朴。运用叠石、理水等设计手法进行构思。
3.要稳步推进。
在精心做好规划编制、项目推进计划、建立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的基础上, 小镇建设初步考虑要按照三年计划分期、分区、分级推进, 即建设分期、项目分区、工程分级。具体的实施方式, 主要由建设主体来确定。
4.要宣传到位。
如何将特色小镇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动人的景色、传统的生活方式等呈现出来, 宣传必不可少, 这也是大如小城, 小如街市, 远离都市繁华, 虽偏居一隅, 却从不乏人气的世界各地特色小镇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这方面浙江乌镇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只有加大宣传力度, 才能吸引游人, 积聚人气, 从而使小镇旅游功能强势展现, 促进自身发展, 刺激区域经济繁荣。
三、对扬州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一) 系统思维, 精心设计。
特色小镇建设, 时间长、投入大, 直接影响地方发展, 关系重大, 必须着眼乡村振兴要求, 从功能定位、产业发展, 到具体数量、规模, 从功能分布、产业布局、建筑风格、配套设施, 到传统文化挖掘、特色打造, 从搭建平台到招商引资, 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 进行系统思维, 精心设计。
(二) 合理布局, 试点先行。
扬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既有传统产业优势, 也有文化特色优势, 必须要根据实际合理布点, 明确重点。依据各地区域特点, 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 形成互补之势, 相互牵引, 来推动扬州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当前扬州公布的首批10个特色小镇的打造, 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在推进, 他们的成功打造必定为今后特色小镇的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 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 规模适度, 集约节约。
特色小镇建设,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尤其是土地资源必不可少, 必须实事求是, 控制规模, 避免资源要素浪费。建设规模要根据经济实力、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如, 打造旅游小镇就要慎重, 因为旅游需要非常稀缺、独特的资源和实力雄厚的投资运营商, 加之现代旅游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如果盲目投入, 建成后不可避免受市场、交通、产品等因素度影响, 如果不能形成品牌效应, 加之一味追求规模, 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反而一些经济型特色小镇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而且又便于管理和产业调整, 既集约节约, 又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 政策保障, 创新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推进工作机制, 强化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主体责任, 制定出台本地特色小镇政策意见。协调财政、国土、规划、建设、科技等部门, 落实好省市建特色小镇指导意见中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扶持政策, 加快研究制定扬州特色小镇奖补资金使用办法, 及时兑现各项奖补政策。适应控减政府负债新形势, 创新思路, 改革现有投融资体制, 广辟资金渠道, 建立投资保障机制, 多渠道、多元化帮助小镇融资, 同时又要严控金融风险。政府要运用经济、政策杠杆,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立足于地方特色, 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创新机制。切勿为了政绩, 盲目模仿、定位偏差、规划失误, 从而违背特色小镇建设的“初心”, 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大经济损失。(作者:张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