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赋予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 农发行连云港分行聚焦问题、创新思维, 围绕服务连云港“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 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 发挥货币乘数效应, 引领连云港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找准定位聚焦“发挥什么作用”
总结农发行服务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无论何时、何地, 都必须把解决广大农户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作为工作着力点, 围绕政策执行, 充分提供信贷支持。
打造粮食信贷的主办行。农发行因粮而生、随粮壮大, 独具特色的核心业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策导向。托市政策执行以来, 托市贷款投放额在粮棉油贷款总量中占比超过70%。近年来, 随着市场化收购的涌现, 农发行的市场份额将面临较大冲击, 必须切实有效发挥收购资金主渠道作用, 继续发挥主场优势, 维护粮食信贷主办行定位不动摇。
打造建设乡村的主管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产业兴旺是农发行的重点服务领域。要紧跟现阶段村庄集并、产业融合、新型主体涌出等趋势, 科学精准施策, 通过信贷杠杆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果, 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三农”。要着眼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支持工业厂房、园区转型升级。依托连云港临海的区域特点, 贯彻落实国家“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战略部署, 发挥政策性银行在保护海洋生态修复、资源保护型开发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拓展绿色生态的内涵和外延。
打造脱贫攻坚的主持行。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也是农发行的责任。要立足于全市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 走在扶贫前列, 确保年底之前石梁河片区和沂河淌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灌云和灌南两个省级重点帮扶县脱贫摘帽, 切实履行金融扶贫的职责, 彰显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业绩。
多维服务聚焦“与谁合作”
随着农发行面向市场的业务转型,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着力整合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五类客户资源”。
粮食购销客户。要打破因十年托市收购形成的中储粮、地方国储库、购销公司的客户垄断局面, 率先在粮食行业摒弃非公经济和民营企业进入的壁垒, 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经营效益好、风险承受能力高的自营性客户, 建立健全一大批能与农发行长期共存, 相对稳定的基本客户群、优质客户群和战略性客户, 拓宽业务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平台公司作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实践者, 仅连云港市政府直接注资的就有22家, 控股企业多达561家, 这些平台公司在政府项目的选择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发行可以从中优选一批“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规范、资金实力较强、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已经完成市场化转型”的平台公司进行合作。
大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型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就连云港市而言, 上述优质企业不足30家。农发行可以发挥系统机构优势, 通过港口粮食的流转、中医药材基地的建设等间接支持, 在不同区域开展贴身金融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农发行未来的支持重点将向田园综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优质主体倾斜。应主动出击, 实现支农转贷的零突破, 初步探索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模式。
涉农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国有担保、保险、基金、租赁与大型投资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要着力探索利用政银担、政银保、“订单+保险+期货+银行”等融资合作方式, 为客户提供多样化融资融智服务, 降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风险, 充分发挥国资补偿机制的增信作用。
拓展路径聚焦“桥和船”
结合连云港全市乡村振兴规划, 支持当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融合, 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围绕粮食安全, 写好入门文章。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底线, 粮食信贷业务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和发展之基, 做好粮食信贷工作是维护粮食安全和保持市场基本稳定的“压舱石”。现阶段, 仍需坚持政策性业务和市场性业务“双轮驱动”策略, 保障收购资金及库存安全。同时, 引导产业链建设, 推广“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向上游延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 建立加工原料基地;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服务和营销网络, 促进粮油全产业链发展。
围绕生态宜居, 保障基础建设。把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 扎实推进苏北片区农民集中住房条件改善工作, 加快推广“统规代建、村企合作”模式, 力争成为连云港市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融资的主办行。探索拓展业务至农村医疗、教育、水源、垃圾和普惠养老、客运枢纽等公共服务新领域,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择优支持城区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等民生工程, 发挥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作用, 切实为城乡群众安居、出行、兴业提供金融助力。
围绕特色产业, 助力经略林海。特色产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出发点, 依托连云港倚山面海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支持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地方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及民宿等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发展外延型绿色经济。支持地方滨海旅游、海洋物流、港口改扩建等海洋资源开发工作, 发展外向型蓝色经济。适时拓宽渔业贷款新思路, 根据沿海渔业的季节性特点, 探索循环贷款、分段式贷款等放贷模式, 打造“一行一景”新格局。
围绕产业融合, 打造“三产”样板。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也是目前最需要发力的环节。针对省内工业产业北迁的现状, 积极支持废旧机械拆解、渔网回收再利用等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稳妥支持老旧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推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进步。针对全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的现状, 积极支持“互联网+”的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港口物流体系建设, 畅通城乡流通渠道。针对休闲农业等田园综合体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 积极推动包括水晶小镇、紫菜小镇、蓝莓小镇、生物小镇在内的重点特色小镇建设, 以一接二连三, 助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围绕脱贫攻坚, 发挥先锋作用。积极支持东西部协作扶贫, 推广辖内“公司+镇政府+村委会+贫困户”、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积极做法, 鼓励、引导企业到西部地区, 以“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间接扶贫或“公司+贫困户”直接扶贫方式, 解决贫困地区收入问题。积极支持省内精准扶贫, 配合政府2019年底前“脱贫摘帽”行动纲要, 加大对石梁河库区和沂河淌片区两大经济薄弱区域粮食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 充分利用各类贷款产品为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的扶贫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 保证扶贫企业资金需求。
围绕农地信贷, 组合系列产品。土地历来都是最好的融资手段和工具, 土地政策将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根据全市农地规划, 未来2年连云港还需建成不少于42万亩高标准农田和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 保守估计至少可形成10亿元融资规模, 农地信贷业务前景广阔。农发行可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实体承贷、全程监控、封闭运行的原则, 重点支持土地高效利用, 探索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宅基地复垦等农村用地提效项目。目前, 连云港在这些方面尚未实现突破, 可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以收益偿还贷款的“流转—整治—再流转”模式和以农地经营现金流偿还贷款的“流转—整治—经营”模式。
围绕小微主体, 延伸支农脉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其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特点, 对提高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化解乡村振兴制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农发行应遵循“政策导向、示范引领、择优支持、风险可控”的原则, 支持自身经营能力强的优质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部分规模较小的经营主体, 可以探索以“行业协会+担保基金+小微企业”“政府+龙头企业+小微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农转贷”等方式支持培育一批家庭农场、乡村车间、农业合作社等农业农村基础产业发展, 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坚守底线聚焦“抵御风险”
风险防范是金融领域的永恒主题。由于“三农”的特殊性和信贷业务的政策性, 农发行自身造血功能较难弥补风险损失, 守好风险底线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财政向共同担保基金注资。粮食共同担保基金作为防控市场化收购贷款风险的有效抓手, 既可以破解粮食企业融资担保难的瓶颈, 也可以防控农发行信贷风险, 更可以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截至2019年3月末, 全市粮食共同担保基金余额为5840万元, 其中仅有500万元为财政注资。因此, 要进一步对接财政部门, 确保专项涉农资金在粮食收购前到位, 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探索贷款担保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效应, 在资产应抵尽抵的情况下, 探索建立合适的风险担保机制, 加大与保险公司、国有担保公司、政府国有公司的对接力度, 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农发行开展合作, 试水保证保险, 增加保证担保的主体来源。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专利权、林权、海域使用权等多种新型权利抵押, 扩充担保、抵押资源和风险缓释渠道, 有效解决涉农资金实体融资性担保问题。
打好风险防控攻坚战。深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风险全过程管控, 从贷款准入、审批、资金使用、贷后管理各个环节明确部门风险防控职责, 持续加强信货基础管理和内控合规管理, 筑牢风险防火墙。积极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 统筹抓好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案件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洗钱风险等防范化解工作,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作者:李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