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空心村现象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空心村现象初见雏形。到21世纪,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如今,我国空心村向着人口结构变化大、外扩内空、土地利用率低和经济发展滞后等方面发展。
3.1 人口结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外转移。由于农业产业收入低,在利益的刺激下,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外出谋生,农村形成了以老、幼、妇、弱为主的生活群体。到了21世纪,高度活跃的市场机制和各种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儿童、妇女、病残人员,留下来的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多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这种农村人口结构导致了农业产业的荒废、农业耕作土地的闲置。
3.2 外扩内空现象
随着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和人口结构变化,农村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外扩内空现象。即村庄多废弃了原有的宅基地,而在村庄的外围占用耕地、林地新建宅院,使村庄的面积扩大,而原有的老村庄居住人口少,呈显出村庄内部空置,村庄外围极速扩张的现象,称之为外扩内空现象。从调查样本来看,2000年以后有86%的常住居民都新建了宅院,其中90%以上的常住居民都选择弃用原有宅基地,另择新址建设新宅院。例如耒阳市东湖圩镇观音阁村10组在2003年的时候就有近70%的居民占用耕地新建宅院,如今现有的36户居民只有2户3人生活在老村庄,而这2户在其它地方同样有新宅基地,外扩内空现象相当严重。
3.3 土地利用率低
聚落式的农村缺少总体规划,宅基地布局杂乱。近年来,农村旧宅基地多废弃,新宅基地极速向外扩张,导致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城乡二元制度将农民和土地深深地捆绑在一起,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产生了大量的宅基地。但是农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模糊的宅基地产权属性成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障碍,导致空心村宅基地的闲置和浪费。调查样本显示有80%左右的老宅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部分矮小、破旧的老式建筑缺少维护管理已成为危房。宅基地闲置主要原因:一是部分村民在城镇买房定居,部分村民举家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宅基地闲置;二是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严重,留守的人员少,导致住宅使用率低。
衡阳耕地多处丘陵,农地细碎,机械化程度低;且农村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更少,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缺乏耕作意愿,导致耕地荒芜。自2000年以来衡阳地区大兴森林经营,油茶产业、杉树等用材林发展迅速,山林地多被承包造林,旱土则退耕还林。但是该产业投入大、见效慢,除个别合作社以造林为经营主体,发展为休闲农业;其它都是以长期投资为主,前10年收入甚微。这种现状直接导致资金流通慢,土地利用率低。水稻田则以中稻和油菜轮作为主,部分旱土地和水稻田用于种植蔬菜水果。这种纯粹的农业产业使得农民的纯收入水平低,相较于外出务工收入水平,很多村民直接放弃了农村耕地,导致耕地利用率低。
3.4 农村发展滞后
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老旧思想的禁锢,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其失去了发展活力。
3.4.1 教育投入不足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2016年,观音阁小学只有一名56岁的校长是在编人员,其余教师都是临聘人员。该校在2012年招聘的2名支教大学生,均于1年后离岗。小塘小学亦是如此。原波江小学由于生源少、师资力量不足而撤并。地域的限制、基础设施的缺乏、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均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是缺乏农民技能培训条件。先进的农业科技、新型的农业工具难以在农村推广,导致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低。
3.4.2 医疗卫生落后
“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无法与城市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相提并论。由于医疗卫生的落后,常出现“小病看不好、大病看不出”的情况。农村贫困家庭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较多。另外就是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医保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参保率不能全覆盖。
3.4.3 养老问题突出
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农地的养老功能[7],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农地的流转对农地的养老功能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农地经流转后,使农村老人失去了基本的养老保障。同时,空心村现象的农村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养老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的发展。
3.4.4 农业产业薄弱
受紫色页岩的影响,常宁市、祁东县部分村庄的农业产业项目无法开展,已形成的油茶、杉树等林业都荒废了。另外传统农业种植,由于规模小、经营分散、收入低,已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主要劳动力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中老年人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低,妇女难以平衡家庭和农作的关系,两者在农业科技技能和农业创新上都存在局限性,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导致农地荒芜闲置。在调查的部分村庄中办有专业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小型企业,这些规模经营主体难以吸引人才和培育后备人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难以推广,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制约。(作者:李维 王春发 朱捷 许忠海 阳建斌 高静 周军 张红 孟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