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空间的支持;健康产业园区能促进产业集群在空间集聚。本文首先辨析健康产业和健康产业园区的基本特征;随后通过分析国内外健康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总结了四类空间布局模式,包括单核心圈层模式、多核心联动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混合布局发展模式,辨析其异同;最后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园区发展的新需求。
0 引言
健康不仅是人的基本诉求与权力,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对其健康的威胁与挑战。一方面,我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从1980年到2020年,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从1%增长至11%,高血压发病率从8%增长至31%;另一方面,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埃博拉(Ebola Virus)等新兴传染性疾病也给城乡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健康负担。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逐步提高,消费习惯逐渐改变,尤其是个人健康管理类的消费金额逐年增长,这大大推动了健康产业和健康产业园区的发展。
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给健康产业带来冲击,新一轮的医疗投资建设与模式创新亟待启动[6],而健康产业园区作为能够增强健康产业集聚效应的空间形式,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已有健康产业园区的特点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后疫情时代此类园区发展有哪些新需求,以及如何促进城市健康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其应对疫情的能力,以此推动健康城市的建设和“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1 健康产业和健康产业园区特征
据我国统计局《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健康产业是“以医疗卫生、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健康产业始于以传统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健康产业集合,后发展为以医药研发、医药制造与医疗服务为核心[8]、衍生关联门类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实现细化分工并在空间呈现一定集合。这推动了健康产业园区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新空间类型。健康产业链上不同产业类型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健康产业园区需要综合考虑。
在健康产业集群中,医药研发产业位于健康产业链的上游,包括药械研发、医疗器械研发(医疗设备、医用耗材以及体外诊断)与生物医药研发(生物药、化药以及中药的研发与制造)。由于医药器械研发的科技价值高,从临床前研究到上市的全过程创新研发测试,往往需要5~10年的产学研联动发展。在空间需求上,这一产业特征要求医药研发基地尽可能靠近下游的医药制造与服务区,以便密切配合,实现医药研发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12]。医药制造产业包括医疗药物和医疗器械从研发到生产、生产到运输的全流程,属于中游产业。不同于普通工业,医药制造产业往往需要较严格的生产与运输条件;空间上需要配备一定标准要求的生产用地、中试平台,以满足制造过程中的生产与防护需求。因而产业区应尽可能靠近目的地,以满足医药流通环节中的高质量保存需求。医疗服务产业则包括专业级医疗服务(如综合医疗服务、肿瘤医疗服务、骨科医疗服务、心血管医疗服务等)与消费级医疗服务(如医美服务、基因检测服务、妇产服务等),是健康产业的核心。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各类医疗健康细分产业,需具有高可达性与服务丰富度,以吸引有需求的消费者。在空间需求上,医疗服务产业通常需要选址园区的核心位置,以满足较高的可识别度与可达性,高效服务消费者。健康产业的衍生环节,包括专题会展、药械流通、康养旅游和医疗保险等,需要相应的空间支持。
健康产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发展上的空间需求不同,且存在协同关系。因此,健康产业园区规划需要明确各细分产业对空间的特定需求,从而围绕产业链打造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和发展。
设置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在空间集聚。通过缩短空间距离、共享公共资源、使用互补性资产等方式,园区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等方式,园区形成空间集聚后的规模效益。同时园区可促进人员的交流互动,推进协同创新;共享制度和政策优惠,便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健康产业园区的设置目的相同,即基于空间集聚推动产业集群中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共享。
医药产业目前的大型公司主要分布在欧美和日本,其健康产业园区的建设相对较早,在2000年左右发展迅速,目前发展已较为成熟。我国于1994年由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了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启动此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健康产业园区的建设在201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外健康产业园区在总体规模和数量方面近年来增长迅速,并由单一产业主导的模式逐渐发展为综合性园区。其转型方式多元,例如从高端医疗服务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升级,从医药器械研发和生产的产业园区向医药、医疗和养老服务一体化方向升级,从养老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向医养大健康服务链方向升级。可见健康产业园区均在发展综合功能,致力于形成以某一细分健康产业(多为医疗服务)为核心,以医药研发和医药制造为支撑,以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物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为衍生内容的产业体系。其中,医药研发与制造作为支撑环节,为核心产业提供必备的健康产品基础;而衍生环节则致力于为医药健康产业链上的核心与支撑环节提供配套服务。产业类型在园区内的空间布局随发展阶段和取向有所差异。
2 健康产业园区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本文基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疗园区、美国德克萨斯州医学中心、新加坡诺维娜健康城、迪拜健康城、瑞士达沃斯健康城等国际案例,以及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成都温江医学城、北戴河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秦皇岛南戴河国际健康城等国内案例,总结发现其产业集群形成了综合发展的园区呈现圈层布局的特征,通常以核心细分健康产业的设施(群)为载体,产业链上的支撑与衍生产业围绕核心产业设施(群)以圈层形态向外布局。而在圈层布局的基本形态上,具有不同的模式,可归纳为单核心圈层模式、多核心联动模式、点轴布局模式与混合布局模式四类(图1)。
2.1 单核心圈层模式
单核心圈层模式通常以某一核心产业设施(群)为主体,位于园区的中心,其他设施按照与核心产业的关联度高低进行圈层式布局,从而实现核心产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支持核心产业优化的良性互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疗园区和德克萨斯州医学中心、新加坡诺维娜健康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属于这一类空间模式的健康产业园区。其中,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为此模式的典型。该产业园于2010年启动,定位为高端、国际化的健康管家服务园区。在产业发展上,园区一期形成1个医技中心、7家高端医院、若干个特色门诊的“1+7+X”布局;二期规划引入国内外医疗机构和酒店、餐饮、会务中心等商务配套设施,培育医疗服务产业链。产业发展表现为以医技中心为核心,周边配套各类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科、康复等),形成核心医技中心与周边医疗机构的服务共享。在空间布局上,园区与核心产业发展一致,将医技中心建于园区中央,满足高可达性的需求,周边以圈层式布局多个特色专科医院,通过空中连廊、街坊道路及地下通道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实现医技中心和其他专科医院的互通。
2.2 多核心联动模式
多核心联动模式由多机构设施(群)共同组成核心产业,配套产业在多个核心外围布置,形成协同发展。瑞士达沃斯健康城、迪拜健康城、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为此模式的典型。其中迪拜健康城该园区于2002年开始规划建设,为满足当地居民对高质量医疗和健康管理的需求,综合医疗园区建于交通便利的迪拜市中心[24]。在产业发展上,园区一期以医疗服务为核心,包括2家大规模医院与超过90家的门诊和诊断实验室,二期致力于建设衍生医疗产业,包括健康中心、医疗教育、医疗科研、医疗商业零售、休闲娱乐等衍生产业[25]。在空间发展上,园区以医学研究中心和综合医院为核心,通过研发与服务两大主导产业,以关联度为标尺,在两大核心的周边布局其他衍生支撑产业,形成典型的多核心联动模式。
2.3 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通常由于用地限制,以某一重要设施(群)为核心,沿轴线按照与核心产业的关联度由高到低布置关联产业。典型案例为成都温江医学城、北戴河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其中,成都温江医学城沿轴线分为两大区域:东区以医学与医疗服务为核心功能,周边扩散分布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西区则分布医学研发、医药制造与医药物流等配套产业[26]。园区空间结构体现了点轴式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以精准医疗服务为核心,通过空间圈层的向外延伸,分别形成衍生配套集群、医药制造集群、医药研发集群与医药物流集群。
2.4 混合布局模式
混合布局模式多由于分期开发,表现出点轴式和圈层式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园区通常首先启动核心产业,按轴线展开布局;随后向两侧扩展支撑产业,并按照与核心产业关联度强弱圈层式布局,从而形成混合布局模式。典型案例为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秦皇岛南戴河国际健康城。其中秦皇岛市南戴河国际健康城以医疗服务为核心产业,带动了养生康复、文化娱乐、健康地产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园区空间结构呈现以医疗服务机构群为核心的“一核、一轴和多圈层”的混合布局模式[27]。医疗中心作为核心产业设施位于中心位置,养生中心与文化体育中心作为重点配套设施,沿轴线发展;其他产业以医疗中心为圆心,圈层式发展。第一圈层布局了医药研发、医药培训、商务会展和医疗保健产业,第二圈层布局了生态疗养产业。
3 模式比较
健康产业园区的空间用地布局与园区产业发展重点、关联产业类型和用地条件等相关[28],具有相似性和不同点(表1)。其共性在于:在产业发展方面,园区均以某类细分健康产业为核心,周边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实现支撑产业与核心产业的协同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园区遵循产业链协同的规律,形成一定模式;通过合理规划,促进内部细分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发展。其中,综合性医疗服务是综合性健康产业园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面向广大民众的重要触点[29]。因此,园区在布局上大多以综合医院(群)为核心,按圈层式的方式布局其他支撑产业,例如迪拜健康城、成都温江医学城与南戴河国际健康城均遵循该特征;部分园区(如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以医技中心等服务共享类设施为核心,服务周边的综合医院群。
园区空间布局模型的不同点表现为核心产业的种类数量、整体空间结构。单核心圈层模式以单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周边圈层布局协同产业;适用于核心产业明确且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基础的园区。多核心联动模式以多种产业为核心,周边布置协同产业;适用于有多个核心产业并行发展且均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园区。点轴布局模式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空间上依轴线向外发展,适用于用地形态受限制、须采用轴线型纵向发展的园区。混合布局模式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根据产业链的特征进行线型布局,随着用地扩张,园区再沿圈层拓展布局相关产业;这一模式适用于因时间和供地的割裂,后期规划布局视情况而定的产业园区。
4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产业园区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短期内造成医疗设施挤兑,减少了对常规病患的诊治,影响了基本的产业运转,也对健康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疫情,健康产业从业者迫切需要针对当前疫情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检测和研发,尽快找到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和方法,提高核酸等检测速度和覆盖面,研发疫苗,避免疫情的再次发生。同时需要考虑长期应对各类新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健康负担。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城乡居民对于健康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医疗健康市场仍从根本上保持强劲,并可能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与2003年SARS相似,医疗保健投资可能在疫情后几年持续增长;政府可能出台一系列新政支持医疗产业发展;互联网医院和网上药店等在线平台可能发展迅速;临床开发项目缓慢升温,全球贸易流动的减缓可能会影响药品生产和技术交流[6]。国家及各省市为提振实体经济,弥补医疗资源短板,也将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级医疗中心的建设中会加大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30]。这些变化在后疫情时代将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健康产业园区的发展。
面对新兴传染性疾病带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建议规划应根据人口规模,在城市层面设立传染病医院,并考虑建设发展周边地区,形成传染性疾病防治综合医学城或健康园区,提供更加完备的隔离和综合性治疗。该类医院在平时可开展相关研究,在疫情期间可迅速投入使用。例如,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是集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和紧急应对为一体的现代化传染病防治园区[31]。该中心设立于2004年SARS疫情之后,选址于郊区,距离市中心60多千米,占地面积33.3 hm2,常规设置500张病床,预留用地可在紧急应对时增加100张病床,达到共600张收治床位。园区空间基本呈现出多中心联动模式,包括门急诊楼、医技楼、科研区、病房区、能源中心以及后勤保障部门、行政办公、医护人员生活区域和紧急应对临时病房预留地。除医疗服务相关内容外,上海公共卫生中心还设置了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原学,病毒分离,免疫与病理,药物筛选与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对传染性疾病承担平行诊断的实验室功能,推进研发与生产的有效结合。2014年中心从医疗服务驱动型的传染病医院转为科研驱动型医院,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构成达到1:1.5。通过引入科研功能,促进了园区内研发与服务的结合。园区设施总体布局密度低,可实现平疫结合,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同时园区距离周边其他设施保持了100 m以上的退让距离,符合传染病医院的选址与空间需求,也为紧急情况留有充分的预留用地。在后疫情时代,特大城市需结合此类园区的空间需求特点,规划建设这类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医学城或健康园区。具体空间需求特点包括选址在交通发达而人口密度低的区域,用地面积需求较大且设施密度低,周边需要隔离区和应急区域,设施需兼顾研发、临床诊疗和疫情应急等。确保传染性疾病园区在平时和疫情期间均发挥重要作用。
模式 |
相同点 |
不同点 |
代表案例 |
单核心圈层模式 |
产业发展上,均以某类细分健康产业为核心,周边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空间发展上,遵循产业链协同的规律,形成一定模式 |
产业:以单一主导产业为核心,沿产业链进行相关产业布局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疗园区美国德克萨斯州医学中心新加坡诺维娜健康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 |
空间:核心圈布局单一产业设施(群),周边圈层布局协同产业 |
多核心联动模式 |
产业:以多种产业组合为核心,沿产业链进行相关产业布局 |
迪拜健康城瑞士达沃斯健康城上海公共卫生中心 |
空间:核心圈布局多个产业设施(群),周边圈层布局协同产业 |
点轴布局模式 |
产业: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沿产业链进行相关产业布局 |
成都温江医学城北戴河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 |
空间:核心圈布局主导产业,根据用地限制情况,沿轴线按圈层式的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布局 |
混合布局模式 |
产业: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沿产业链进行相关产业布局 |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秦皇岛南戴河国际健康城 |
空间:核心圈布局主导产业,根据用地和时间限制情况,先沿某类模式(多为轴线式)按圈层式的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布局;随着用地扩张,沿圈层或其他模式进一步布局相关产业 |
表1 四类健康产业园区比较
本次疫情中医疗机构挤兑对传统医院和护理设施带来冲击,因此对于不是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产业园区同样需要考虑本次疫情后的空间规划优化,并纳入公共卫生应管理系统。常规健康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需要纳入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设施和空间,从而实现这些园区在疫情期间转变为指定治疗传染性疾病的医院或护理机构的可能。在传染病医院满负荷运转之后,需要常规的医院及其所在园区能够应对疫情下的突发需求,具体包括设施空间具有隔离适应性,周边地区预留空间可搭建临时观察点或护理点,交通组织能够适应疫情期间的救护等。常规医院以及所在园区能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作用,即可缓解疫情中的大量就诊人流,减少传播途径,并进行高效的监测和诊疗。
同时,我国在全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于通信网络及高性能计算、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建设传统基础设施和科研创新设施。5G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设施需要纳入到城市的多种建设中。健康产业园区作为众多医疗基础设施的集合体,是城市健康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考虑这些技术的应用和设施的纳入。这将带来空间布局的变化,配套的医药研发、医药制造和衍生产业在布局选择上将更加灵活,园区硬件的完善需要更加细化,具有针对性,从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平台服务和综合支持,强化空间集聚的必要性和优势。
5 结 语
健康产业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健康福祉的依托。产业的发展需要空间的支持,健康产业园区能促进健康产业集群在空间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联动效应[32]。本文辨析了健康产业和健康产业园区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国内外健康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总结了四类空间模式并辨析其异同。单核心圈层模式、多核心联动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和混合布局模式各具特点,在园区规划中需结合设施类型、地块特点、分期方式等进行选择。合理的健康产业园区规划将有效完善现有的城市医疗健康体系,并提高健康产业的集聚化水平,优化产业效益。
在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需要应对居民快速增长的健康意识与需求,健康产业体系的重构和升级是探讨的重点,健康产业园区发展面临新的空间需求。城市需要设置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医学城或园区,传统健康园区需要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空间和措施,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也为园区规划提供新的支撑和要求。只有做到更前瞻、更完善的健康产业园区建设,在健康危机来临时,才会有更多的选择和解决方案,加快促成“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作者:王兰 蔡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