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园区规划中的共享、集约、可持续性
中国的医疗体系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异,如何营造适合中国需求、习惯及规范的医疗园区/建筑?
中外的医疗体系有较大的不同,简单照搬国外的经验及建筑模式是不可行的。例如,美国的大型医疗机构往往没有大量的门诊病人,相对于国内的三甲医院动辄数千的门诊病人,交通压力要小很多。所以我们在多个项目中采用了我们在国外机场设计中的经验和数字化模拟的方法,立体化地疏导人流车流,保障高峰时刻医院主入口的畅通和院内环境的人性化特点。
在进行医疗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时,如何才能保证医院的灵活和弹性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都会在发展中遇到扩展及扩建问题。因此在医疗建筑的规划及设计中,对未来的预留是必须要优先思考的,否则当面临扩展的时候,会陷入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点考虑:
(1)如果是新建项目,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未来发展的用地。预先规划、考虑,可以避免扩建时很多无法调和的问题,如日照、退界等。
(2)尽可能采用通用化、模块化的设计。面对未来的使用功能变化及发展等,这种类型的设计有较好的适应及改造可能。
(3)一些特殊的或者不方便移动的功能单元(能源中心)的位置要考虑到建筑的未来扩展,如果被设置在不适当的位置,将极大可能地增加未来改建或扩建的难度。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园区内这些紧密联系的医疗设施,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传染风险?
在我们规划设计中的共享设施如检验中心、药品中心、影像诊断中心等,并非病人聚集区和感染高危区,在疫情中如果措施得当,不会有传染风险,反而有利于质控措施的实施,从而降低传染风险。
面对类似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医疗机构除了面对病人及其他负荷大量增加的挑战以外,还要考虑已有病人的安全性。因此,院感控制额外重要。作为建筑设计师,我们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应急机制,帮助医疗机构面对此类威胁的挑战。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区域隔断的可能性,同时避免过多的多层挑空空间,为病区的隔离创造条件。另外机电系统也需要注意分区,如每2—3层设一组新风系统,病房楼不宜整体共用一个系统。(作者:金凯文 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