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核心, 其中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一些农业产业村常常着眼于短期利益, 产业规划基本被简单的乡村旅游规划所取代, 往往导致乡村产业发展模式过于单一。论文以农业主导型的产业村为研究对象, 结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 以农业多元价值为导向, 总结了产业村规划设计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 以句容市天王镇东三棚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为例, 结合该村产业特点, 实现苗木经济价值提升, 挖掘生态、社会、文化领域的多元价值, 针对性提出强化“多彩苗木”品牌、拓展“花木体验”旅游、打造“深氧宜居”环境及营造“树上村庄”风貌等规划策略, 以有效解决该村产业发展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 可为相关产业村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农业主导型产业村的规划建设与实践
东三棚特色田园乡村概况
2018年4月, 东三棚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第二批试点村, 该村位于句容市天王镇东、南京1小时都市圈内, 区位优势明显。东三棚是唐陵村下属的自然村, 由丁棚、王棚与东棚三个自然村构成, 占地面积55hm2, 常驻村民105户。
东三棚属于典型丘陵坡地, 全村呈西高东低, 远处茅山山脉绵延。村内池塘众多, 水系丰富, 土地肥沃。该村依托苗木产业发展起来, 林木资源丰富, 总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远处山峦起伏, 近有碧水清渠, 风景宜人 (见图3) 。然而, 局部环境仍有待整治, 如池水较为浑浊, 堤岸建造粗糙, 略显生硬, 视觉效果欠佳;局部河流由于植被遭到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暴露问题严重;村内道路及沟渠荒废, 环境杂乱。
村民住宅主要呈组团式布局, 树林环抱[17];村庄道路结构清晰, 路面材料以硬质为主, 伴有少量的尽端路。村内配套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缺乏组团层级的公共交往空间, 停车场数量不足。另外, 村里建筑风格较为单一, 部分建筑日益荒废, 庭院及立面缺乏精心设计。
2 东三棚特色苗木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苗木产业是东三棚的立足之本,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部分。总体上, 该村属于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村。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 东三棚苗木产业迅速发展, 享有江南“绿色银行”的美誉。目前, 大型花木市场——木易园工程已建成, 位于东三棚北侧, 在其带动下, 实现年销售额近亿元, 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6000元, 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近几年, 大量村民回乡就业, 积极投身到与苗木相关的产业中去。
图2 多元价值导向下的产业村规划策略框图
东三棚在发展苗木产业的同时, 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步显露出来。一方面, 苗木种植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提升, 村庄外围部分路段因运输量巨大, 常造成交通拥堵、扬尘污染及停车难等问题;另一方面, 村内已有一些旅游配套设施, 但与观光旅游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缺少成熟的旅游产品, 游客参与体验度不够。
3 多元价值导向下的东三棚产业发展策略
3.3.1 强化“多彩苗木”品牌, 夯实产业基础
基于多元价值导向的农业产业化延伸, 充分挖掘东三棚的苗木产业多元价值, 强化“多彩苗木”的特色品牌, 提供到从生产、销售、包装、运输到售后的综合优质服务, 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针对上述目标, 规划设计时需具体明确东三棚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定位, 与周边村镇联动, 优势互补, 避免同质化。在生产方面,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种植区域, 丰富花木品种, 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能突显当地特色的中高档观赏苗木 (见图4) 。进一步规划花木研发中心、花木展览中心等带有研究和宣传功能的产业设施,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东三棚苗木产业的竞争力。在物流运输方面, 升级现有运输道路, 避免与村内生活道路交叉, 产生干扰;以东三棚为核心初步完成苗木物流配送基站和网络的建设。此外, 在销售方面, 进一步加强木易园的市场影响力, 打造花卉苗木销售线上平台, 融入智能技术, 不断收集行业内信息, 提供给行业用户, 以引领产业发展。
图4 东三棚规划总平面图
3.2 拓展“花木体验”旅游, 形成综合多元的产业链
随着东三棚苗木产业的多元发展, 苗木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不断融合, 已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 成为产业链整合的重要环节。在新一轮规划设计中, 针对“花木体验”旅游的发展目标, 围绕“绿植观赏”“缤纷花海”“乐活休闲”“文化体验”“深氧健康”等不同主题展开 (见图5) 。
首先, 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深氧慢行道串联起村内主要景点, 游客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等环保方式领略整个乡村风貌 (见图6) 。结合优化后的种植结构, 重点建设樱花园、梅花园、紫薇园、葵花园、海棠园、桂香深氧区及彩叶种植园等一系列主题园区, 四季特色各异 (见图7) 。在不同园区间设置人行步道, 实现互通。在园区制高点设置生态景观塔, 使游客能亲近树木的树冠层, 一览整个村庄的全貌, 多角度接近大自然。其次, 将五彩缤纷的花卉苗木产业与婚庆产业相结合, 将多种多样的观赏花卉作为大地景观, 打造一个充满七彩浪漫童话氛围的花卉婚庆休闲园区。依靠各大主题园区的生态资源, 定期举办“樱花节”“梅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 加强文化体验, 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第三, 改善水系生态, 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拓展水植苗圃产品, 开发陆上传统采摘与水上创意活动, 结合泛舟、赏荷、采菱及垂钓等项目, 吸引年轻人群。利用村庄南侧集中河塘资源, 设计亭台楼榭, 滨水花海, 形成良好对景关系, 美化滨水空间, 也为滨水活动广场创造优质的休闲环境。
3.3 延续东三棚“水、林、村”生态格局, 打造“深氧宜居”环境
东三棚总体呈现出“水、林、村”的生态格局。规划设计时应重点针对村庄形态进行优化提升, 将其改造为花园组团式结构, 并借此发挥苗木产业的生态价值。大面积林地可以美化环境, 提升空气质量;同时, 村内沟渠池塘水系丰富, 景观良好, 因此东三棚拥有打造“深氧宜居”乡村环境的天然禀赋与优势。针对东三棚水系分布现状, 采取贯通现状水体、扩大较小水面及恢复水体自然形态等一系列措施, 既保证了水系统的良好循环和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也丰富了滨水空间[18]。同时, 选择乡土水生植物、地方石材和木桩等对驳岸进行生态化改造, 塑造更加自然的水岸景观。此外, 还能通过雨污分流、河道清淤、设立污水处理站、设置生物净化池和生态浮岛等措施进行水污染整治 (见图8、图9) 。
鉴于目前东三棚林地的分布状况, 在控制苗木种植面积的同时, 结合村庄的开放空间布局, 保留天然林地和绿地, 以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在村庄外围的公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 可起到一定的防风、防尘、防噪作用;针对村庄内部环境, 对主要道路、广场进行升级改造, 路面尽可能使用环保可渗水材料;同时清除杂物, 增植绿化, 优化铺装, 以增加乡土趣味[19]。宅间道路采用地方特色石材、碎石拼花或青砖来铺设。通过以上一系列策略, 创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让更多人愿意在此驻留。
3.4 满足配套设施需求, 塑造“树上村庄”风貌
针对东三棚村民生活设施的改善, 首先, 应提升现有的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置水准;其次, 重点打造村内公共空间节点。活动广场及停车场宜采用渗水性较强的透水混凝土、地方石材来替代传统混凝土, 在适当的区域使用嵌草砖、碎石铺地, 有利于增强地表渗水性, 减少夏季热辐射, 避免内涝发生。在滨水广场旁, 规划乡村大舞台, 在丰富村民文娱活动的同时, 也为文化节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第三, 选用水缸、陶罐、磨盘等回收的旧物件来增强乡土景观特色, 增加主要节点绿量。同时, 进一步清除宅前屋后的杂树乱草, 采用青砖、毛石、篱笆等乡土材料对围墙门头进行改造, 并选用爬藤等立体植物装饰村民住宅的墙面, 既可遮挡阳光降低温度, 也能从整体上美化农宅, 且与东三棚花木景观相结合, 共同营造“树上村庄”风貌 (见图10) 。
图7 苗木主题园区分布图
进一步完善东三棚旅游服务功能, 结合东三棚“花木体验”的总体规划, 增加住宿、餐饮、接待等旅游服务设施, 并在村庄入口处按需求增设停车场。避免大拆大建, 将有条件的农宅改造为特色民宿;深氧木屋拟建于绿色深氧区, 在优美的环境之中为游客提供停留休憩之地, 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对现有公厕进行改造, 改善卫生设施, 提升乡村形象。在村核心位置, 结合新四军交通纪念馆等设置游客服务中心, 可为村民及游客提供便利, 营建和谐田园社区。(作者:徐小东 刘梓昂 徐宁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