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多元价值理论与实践探索
1 农业多元价值理念
1988年, 在欧盟《乡村社会的未来》中“多功能农业”的概念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该报告明确指出了除生产功能外, 农业的其他多功能性, 如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非商品功能同样重要[6]。20世纪90年代初, 日本为保护“稻米文化”, 将其他功能进行了开拓发展。1992年, “农业多功能性”的理念在国际上被正式采用。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杨至臻等提出挖掘农业功能的多样性对农业推广具有积极作用[7]。不少学者开展多功能农业村的实践探索, 如莫干山红枫农业公园等典型开发项目已经形成积极效应。房艳刚等探究了国内乡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对策等[9]。近年来, “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2007年中央一号指出“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正式确立了现代农业发展体系[10];2018年的文件继续强调培育乡村, 发展新动能的总目标。
学界对“农业多元价值”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大多学者对以下核心观念已基本达成共识:单一的以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所以联合生产是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关键, 也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差异所在。现今, 乡村既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居住场所和农业生产地, 还包含发展产业的经济价值、建立生态网络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价值, 以及稳定城乡关系、传承乡土文化、建设和谐乡村的社会价值等多元价值。
综上所述, 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构成, 除了提供经济价值外, 还在生态、社会等多方面存在多元价值, 多元价值的叠加整合, 可以有效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见表1) 。未来, 现代农业在多元价值的导向下将会承载更多的功能和责任。
2 以农业多元价值为导向的乡村规划策略
2.2.1 优化乡村产业基础, 提升地方品牌效应
乡村发展首先需要产业兴旺, 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 建立完善“产业—生产—经营”的关联体系, 保障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见图2) 。首先, 增强龙头产业的带头作用, 产生品牌效应拉动其他产业发展, 提高创新力, 提升市场竞争力[11]。其次, 注重人才培养,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 实施科技创新, 走精品化生产之路。第三,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强化与周边村镇的协作, 兼顾区域发展, 精细化分工, 实现精准定位。此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乡村产业还需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动电商发展, 实现农副产品的多渠道营销[12]。
2.2.2 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核心抓手, 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 培育前中后环节的配套产业, 延伸产业链, 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途径, 大力扶持“信息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健康农业”等创新型业态。以“观光农业”为例, 此类产业村应依托自身资源特色, 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旅游基本要素上有所体现, 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 将观光过程串连起来, 围绕主题与核心吸引力进行资源配置。
表1 农业多元价值的基本分类表
2.2.3 延续村庄生态格局, 创造宜居宜业环境
乡村产业发展要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指针, 产业发展须将自然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通过规划技术手段,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 为乡村持续活力的维系提供坚实保障。为此, 需延续原有的乡村生态格局、生态网络和自然肌理[15]。此外, 乡村环境整治需要分步骤、有重点进行, 诸如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分类处理等, 逐步改善乡村面貌。通过上述努力, 创造宜居宜业环境, 让更多的人留驻乡村, 实现良性循环。
2.2.4 完善公共配套, 构建城乡联动的“社区共同体”
产业村首先应保证产业配套设施完善, 并提升交通、通信、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在可能情况下, 建立和完善相关农产品的专业市场、展览会场、研发中心、质量检测机构等。其次, 还应重点打造生活配套设施, 进一步完善村级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 提高村民及从业人员的生活品质。与此同时, 积极完善旅游配套, 为游客优质的游憩体验提供物质基础, 也为发展二、三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现有土地资源的局部调整、流转和安置, 保障配套设施用地[16]。相关配套设施尽可能做到商服一体, 对内服务村民, 对外吸引游客, 村民是“社员”, 顾客是“会员”, 积极打造“社区共同体”, 推进城乡互动, 提升乡村的社会、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