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选择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7-08  点击:2531
尽管天津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 且已经开始步入城乡融合稳定发展阶段, 但城乡融合的程度不高, 趋势也不稳定, 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仍然是天津市不断消除城乡对立、提高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能力、实现乡村振兴、加快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尽管天津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 且已经开始步入城乡融合稳定发展阶段, 但城乡融合的程度不高, 趋势也不稳定, 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仍然是天津市不断消除城乡对立、提高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能力、实现乡村振兴、加快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推进城乡融合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农业经营主体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作用, 需要构建系统的战略框架。

        (一) 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讲, 城乡融合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城乡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因此,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不仅要从根本的动力机制出发, 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城乡关系调整, 也要通过城乡关系的调整来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城乡更高程度的融合。城乡生产关系的调整是通过外力的作用使城乡关系发生改变, 并由此带动生产力提升的过程。就城乡关系这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协同而言, 制度因素是其主要外部环境, 因此, 调整城乡关系必须从改善外部制度环境入手, 而这需要政府发挥巨大的作用。政府首先应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城乡关系发展的战略思路。第一, 明确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城乡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城乡分离到城乡对立再到城乡融合的演化过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城乡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 协调城乡关系的举措也是不同的。因此, 协调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必须首先明确城乡关系所处的发展阶段, 这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科学方法对城乡关系进行评价。本文通过评价认为, 目前天津市城乡关系已经进入融合发展的初步阶段, 应基于此制定促进城乡融合的顶层规划。第二, 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进行顶层设计。城乡融合的趋势是必然的, 但城乡融合的模式多种多样。必须因地制宜, 考虑并综合分析自然禀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生产模式等因素, 确定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模式。天津属于典型的工业城市, 虽然涉农区面积较大, 但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低, 农业生产具有都市型农业特征。因此, 天津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必然与典型的农业区不同:一方面, 要最大限度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推动增长中心向涉农地区转移, 拓展城乡融合空间;另一方面, 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 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第三, 制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 加快城乡间的要素流动, 深化城乡联系;对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项目予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优质载体;为农村居民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保证农村居民向城镇和城市转移的同时实现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二) 推进城乡经济融合
        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关键是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城乡产业, 目的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天津区域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梯次结构, 协调各发展层级的产业结构。应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科学研发、金融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在对滨海新区制造业进行升级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快与之配套的研发、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逐渐提高服务业比重, 打破产业结构瓶颈, 实现二、三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滨海新区制造业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向涉农区转移, 同时加快涉农区生活性服务业和交通仓储、房地产、批发零售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二是协调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集中区的涉农九区的产业布局, 按照各区的不同发展特征布局优势产业。环城四区目前是天津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按照全市产业布局需求, 应努力推动原有制造业升级, 大力提升高端制造业上水平;远郊五区应进一步发挥农业区优势, 布局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生态环保等特色产业。具体而言, 东丽区应发挥紧邻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的优势, 努力发展与两个增长中心产业关联紧密的航空航天产业、IT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西青区应持续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津南区重点发展智慧产业、商务服务业等;北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武清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产业;宝坻区重点发展电商物流、休闲旅游产业;宁河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高档包装纸等优势产业;静海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健康产业、都市农业、文化旅游等;蓟州区努力发挥休闲旅游产业优势, 逐渐打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高端产业。

        (三) 推进城乡社会融合
        城乡社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最基本要求, 即在城乡经济融合的基础上, 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和空间结构上形成一体化格局。首先, 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尤其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交通运输仓储、电信等领域,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为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城市资源向小城镇转移, 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向小城镇集聚。其次,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 要加大公共支出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和医疗网络,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人员的政策补贴力度, 引导更加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另一方面, 要改善城乡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医疗和养老保险对接机制, 逐步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区际差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 引入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 拓宽农民社会保障渠道。最后, 完善城乡再分配机制。在城乡关系处于从城乡对立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 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倾斜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对于科技研发和规模资金的需求在不断加大, 无论是农民个体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都不具备进行高端研发和大规模生产经营的能力, 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持。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进程中, 要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农村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会产生新的农村社会矛盾, 同时也阻碍了城乡全面融合的实现。政府应该通过提高最低保障标准、精准扶贫、设立扶贫项目基金等方式, 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扶持力度, 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四) 推进城乡环境融合
        受快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近年来天津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日益下降。但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区、工业区等, 随着与中心城区距离渐远, 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改善。涉农九区, 尤其是较为偏远的蓟县、宁河、静海等远郊区的生态环境较好, 属于条件较好的生态涵养区。因此, 推进天津市城乡环境融合应该在努力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的同时, 发挥生态涵养区的环境功能, 形成城乡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体系。首先, 要加快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郊区转移。为缓解中心城区发展压力, 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 应将中心城区的部分非核心功能依次向周边地区转移。综合分析目前天津中心城区发展情况和郊区发展特征, 应将教育、医疗、养老等功能向郊区转移, 但应遵循比较优势、错位发展、集聚发展的原则, 教育功能 (主要是高等教育) 向津南地区的教育园区转移, 医疗功能向西青区和北辰区转移, 养老功能向宁河、静海地区转移。这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发展压力, 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供给相对不足的局面, 另一方面能够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和区域发展特色, 形成新的增长点, 并进一步推动关联产业和资源集聚, 构建新的城乡融合载体。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向外围地区转移, 是实现城乡空间融合的有效途径, 也是缓解城乡环境矛盾、构造城乡统一生态环境体系的客观要求。其次,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体系, 必须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对于城市中心城区等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难以恢复的地区, 应努力进行人工替代环境工程的建设, 如增加绿化面积、建设人工湖泊景观等, 实现局部环境改善的目的;加大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如水循环利用、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对城市、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人为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加大对远郊生态涵养区的环境保护力度, 对已经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加大维护投入, 对尚未开发的原生态环境采取严格的禁止开发和保护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推动形成节能环保的城乡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普遍的环境保护意识;打破行政界限, 实现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合保护和联合治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发展评价机制, 对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和恶化明显的区域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

        (五) 推进城乡文化融合
        城乡文化融合是在实现城乡空间融合、物质融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城乡精神层次的融合, 是城乡融合的最终目标。实现城乡之间的文化融合, 必须消除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 增进城乡间的文化认同。首先, 要消除导致城乡差异的制度因素, 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这是导致城乡居民在心理上认同差异的根源。其次, 通过普及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乡村居民文化水平。再次, 通过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项目, 吸引城市居民深入乡村, 深入了解乡村文化, 加深对农村文化的认同。最后, 建立互助联动的城乡文化发展机制, 在城乡之间形成行政区与行政区、社区与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互助机制, 加强不同范围的城乡主体之间的文化交往。例如, 非农区和涉农区之间联合举办文化展览、文化演出等活动, 城市社区与农村开展定点文化帮扶活动, 城市各层次人才以志愿者的形式深入农村开展文化扶贫活动等。(作者:臧学英 王坤岩)


 
上一篇: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特征
下一篇: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路径研究(一)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