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特征
对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状况的考察将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考察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状况, 这一部分的分析是通过考察天津市城镇化的相关指标实现的, 同时对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郊区的对比分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津市城乡差距缩小的情况;第二个层面是考察九个区在城乡融合方面的差异, 以此来考查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
(一) 指标和方法
城乡融合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在内的城乡全方面的融合发展,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尽可能全面、科学、系统, 同时兼顾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次10个指标 (参见表1) 。
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 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并未涉及描述城乡政治融合以及城乡生态融合的指标。在下文不同层次的分析过程中, 所使用的具体指标及数据将有所调整。
根据分析的需要, 在对天津总体城乡融合状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主要采取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对单项指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 考察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化路径和特征。而对各区城乡融合状况的分析将采取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 利用静态分析考察各涉农区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的差异状况, 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考察天津涉农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变化特征。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相应年份《天津统计年鉴》以及《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 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特征
城镇化率是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 这一指标越大说明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人口越多, 亦即说明更多的农村人口融入了城镇, 是反映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统计数据显示, 从1979年到2016年, 按户籍人口统计的天津城镇化率从51.47%上升到70.00%, 年均提高约0.5个百分点, 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 但期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38年间天津城镇化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但从51.47% (1979年) 提高到60.18% (2006年) 用了28年, 年均提高约0.3个百分点, 而从60.18% (2006年) 提高到70.00% (2016年) 仅用了10年时间, 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 天津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人口的集聚作用在不断加强, 且从2006年以后, 天津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更加宽松, 从而减少了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障碍, 使城乡人口融合的速度逐渐提高。但是,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本地区范围内城乡间的相互渗透, 还包括对更大范围内的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这种更大范围内的城乡融合可以通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来反映。从2000年到2016年, 天津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从71.99%上升到82.91%, 年均提高近0.7个百分点。与同期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相比, 水平更高、增长速度更快。这说明, 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辐射范围更广泛, 同时, 制度性障碍仍然是阻碍城乡融合的重要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效。天津市作为四个直辖市之一, 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下, 经济快速发展, 不仅城市功能迅速提升, 而且对本地及周边地区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但是, 天津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城乡对立的阶段, 并从城乡对立逐渐走向城乡融合, 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统计数据显示, 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 天津城乡收入差距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42.12% (1979年) 上升到69.01% (1989年) 。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巨大政策优势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得到了极大激励,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同样快速发展起来, 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迅速提高;同时, 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获得的非农业经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从1990年以后, 天津市城乡居民收入开始逐渐拉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65.22%下降到2011年的44.17%。这是因为:一方面, 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力提升的边际效益提升缓慢;另一方面,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政策的鼓励下, 天津工商业掀起了新的发展高潮, 资金、人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增, 且增加幅度远远高于劳动力报酬的增加幅度。2012年以后, 天津“四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不仅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 农民农业收入增加, 同时各涉农区现代工商业快速发展, “三产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 导致农民非农业经营性收入迅速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开始呈现缩小趋势, 这种趋势表明天津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
(三) 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特征
如前文所述, 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增长中心的转移和空间格局的变化, 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郊区依次成为带动天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同时, 这种空间格局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市城乡关系调整的过程。天津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体现在增长动力的空间转移上, 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九个涉农区在天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继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这种变化是天津经济发展由中心区向外围逐渐扩散的过程, 是城市对周边农村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发挥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反映了天津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统计数据显示, 2000年中心城区GDP的名义增长速度为21.12%, 而当年涉农九区GDP的名义增长速度仅为11.61%, 可见, 当时中心城区仍然是天津经济增长的引擎;2006年, 滨海新区GDP名义增长速度仍保持在20.77%的较高水平, 而中心城区GDP名义增长率已经下降到11.74%, 九个涉农区的名义增长速度上升到14.08%, 说明此时天津经济增长中心已经开始由中心向外围推移;2014年, 滨海新区的增长速度下降到9.22%, 中心城区的增长速度下降到3.78%, 而九个涉农区的GDP名义增长率上升到17.54%, 表明区县经济已经开始在天津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期三个区域生产总值占天津市GDP的比重也发生了相应变化。1994年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天津城市发展规划, 此后滨海新区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持续提升, 到2008年达到峰值50.71%, 涉农九区的比重在1995到2011年期间持续降低, 这是在滨海新区极化作用下, 城乡对立加剧的体现;但2011年以后, 滨海新区和市内六区的比重都在下降而涉农九区的比重开始上升, 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体现。
(四) 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比较及空间演化分析
天津市农业生产90%以上分布在涉农九区, 滨海新区农业经济比重较小, 市内六区基本没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看, 经济增长总是从增长中心向外围不断扩散, 这种扩散同时也表现为产业结构在不同梯次的差异。一般而言, 从中心区向外围区, 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递减, 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依次递增。就具体的涉农区而言, 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且与区域整体相比, 其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为明显, 三次产业融合趋势也更为明显。因此, 各涉农区是城乡融合最直接的载体。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静海区、蓟州区是天津市主要农业集聚区, 但九个区资源禀赋不同, 发展模式各异, 城乡融合程度也不尽相同。运用表1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因子分析法, 本文对不同年份涉农九区城乡融合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不仅可对各区城乡融合的差异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也可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演化趋势进行初步探索。
通过静态比较分析可见, 天津市涉农九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演化趋势并不稳定, 但呈现逐渐收敛的趋势。2000年与1995年相比, 城乡融合中心呈现向东部偏移的趋势;2005年与2000年相比, 中心呈现向西部偏移的趋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呈现中心向北偏移的趋势;到2015年, 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了从城市第二圈层向第三圈层推进的趋势。这种状况表明, 在2015年之前, 天津仍然处于从城乡对立向城乡融合过渡的阶段, 融合的趋势不稳定;而从2015年之后, 天津市已经开始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从2015年天津市涉农九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特征看, 与市内六区紧邻的环城四区 (西青区、东丽区、津南区和北辰区) 是城乡融合水平最高的地区, 其次是紧邻环城四区的武清区、宁河区和静海区, 而距离市中心最远的宝坻区和蓟州区是城乡融合水平最低的地区。由此, 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构成了较为明显的由中心向外围依次推进的空间布局特征。从单个地区看, 环城四区城乡融合水平一直较高, 其中东丽区始终排名第一, 因为东丽区地处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 受到两大增长中心的共同影响, 城乡融合进程较快;而其他三个区的排名不是很稳定, 这主要是因为三个区发展模式不同, 产业特色和生命周期不同, 因此在某些指标上表现出不稳定的增长趋势, 但整体而言, 三个区的城乡融合水平依然相对较高。远郊五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环城四区低, 且处于不稳定状态。
(五) 主要结论
通过上文对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演化趋势的分析, 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从1979年到2016年, 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 且不仅表现为本地区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在各方面联系的不断深化, 对区域外的辐射作用也较为明显。
2.从空间布局看, 天津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经历了从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再到涉农九区的梯次推进过程, 这不仅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从城市向外围地区的逐渐扩散, 同时也是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推进的过程。
3.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直接载体, 涉农九区城乡融合发展也经历了从波动到收敛的空间演化过程, 这说明天津市已经从城乡对立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实际上, 就城乡关系的相互联系性而言, 城乡融合的趋势在城乡对立的阶段就存在, 只是在城乡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随着城乡对立矛盾的逐渐弱化和消失, 城乡融合成为城乡关系的主要方面, 从而使城乡关系更多表现为相互融合发展, 但实际上,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 城乡矛盾也不可能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