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关于重庆市乡村振兴的探索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6-03  点击:1841
乡村振兴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分六个章节分别论述了重庆市乡村振兴的意义、实施环境、机遇与挑战和乡村振兴的“土地”、“村民”、“政策”三个方面。

乡村振兴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的需要, 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分六个章节分别论述了重庆市乡村振兴的意义、实施环境、机遇与挑战和乡村振兴的“土地”、“村民”、“政策”三个方面。
 
重庆市乡村振兴方案,重庆市乡村振兴研究,重庆市乡村振兴思路
 
1 重庆市乡村振兴的意义
重庆一座半城半景半山的城市,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仍存在部分农业人群, 而农村在城乡总体发展中面临市场效益、耕地、劳动力、生态环境、发展不均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乡村振兴与城市提升是城乡建设工作的两个基本面, 乡村振兴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的需要, 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是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是传承发扬优秀巴渝文化的有效途径。

2 重庆市乡村振兴的实施环境
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 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以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延伸产业链条, 拓展农业功能, 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不断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方面,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提高、农旅融合逐步深入、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另一方面, 农村仍存在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发展滞后的状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 农业链条与功能有待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需提高,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较大, 巩固脱贫攻坚责任重大。
 
3 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为全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最切实的行动指南。直辖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重庆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三农”事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 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民收入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 “两基”人口覆盖率100%,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为全市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亦当清醒地看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农业相关人才短缺,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而由于农业行业相对艰苦, 收入待遇较低等原因, 致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用人难、留人难, 人才培养成本高的问题。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 农业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业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农业存在抵押物不完善、风险高等特点, 农业企业业主、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难以积极有效地利用社会剩余资源进行融资, 直接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4 重庆市乡村振兴应将乡村的“土地”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
4.1 优化乡村空间结构
优化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结构, 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分类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1) 按照城镇和乡村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要求, 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布局形态, 统筹推进城乡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 引导和调控城乡融合发展, 合理确定农村新型社区和乡村建设模式、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 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2)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营造平等共享的乡村三大空间。
(3) 按照不同乡村的发展阶段, 综合考虑各自特征, 设定不同思路解决乡村分类建设问题, 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

4.2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以农民群众需求为核心, 找准农村民生短板, 尽快实现乡村生活便利性。加强城市与乡村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 加快重大工程建设,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3 修复乡村生态风貌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深入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任务, 坚决打好山水田园保护战,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1)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立足现有条件, 区分轻重缓急, 深入实施“田园行动”, 着力补齐短板,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2) 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大力实施乡村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 夯实绿色本底。
(3) 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盘活自然资源资产, 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 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5 重庆市乡村振兴应将乡村的“村民”作为乡村振兴的“目标”
5.1 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紧扣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改善技术装备条件, 夯实农业生态能力基础,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特色效益农业产业。
(3) 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引领, 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 大力开发独具市场竞争优势的优质农产品, 加快打造“一村一品”,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优质品种选育,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4)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 积极培育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5)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 培育创新新产业新业态,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5.2 提升村民精神文化层次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以培育时代新农民为着力点, 大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 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 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
(2) 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 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因地制宜推进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传统工艺振兴、农耕文化, 传承发展特色人文文化。
(3)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 更多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5.3 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统筹推进农村所需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 充分用好乡村各类人才,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 培育壮大都市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积极培育乡村多层次人才队伍。
(2) 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 增强乡村发展对人才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吸引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 鼓励社会人才下乡支农, 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
(3) 优化农村政策环境, 完善服务供给体系, 建立推动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有效激励机制, 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创新培养机制, 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激励机制。

6 重庆市乡村振兴应将乡村的“政策”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
6.1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 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以党的政治为纲领, 加快形成“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1)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突出政治功能,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 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 落实基层组织保障政策。
(2)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3) 科学设置乡镇机构, 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6.2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1)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健全的落户制度, 保障享有权益, 完善激励机制。
(2)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用地保障机制, 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推进涉农综合改革。
(3) 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开拓投融资渠道, 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 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振兴, 加快完善税收政策, 引导和撬动工商资本下乡,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6.3 保障乡村振兴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 强化责任落实, 科学配置各类资源,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 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切实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1) 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法治保障, 动员社会参与, 组建基层队伍。
(2) 狠抓规划落实, 按照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谋划,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安排部署, 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为全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突出规划引领, 注重典型带动, 抓好评估考核。
(3) 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 有序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准确聚焦阶段任务, 科学把握节奏力度, 梯次推进乡村振兴。(作者:谭佼)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组织力提升的辩证思考
下一篇:山东平度市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区域带动效应,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