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OD导向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开发模式,针对新邱区发展现状和具体问题,构建新邱区EOD再开发模式。首先,对新邱区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修复,形成城市再生本底;其次,引入汽车赛事产业并升级固废资源利用产业,提升整体经济活力,同时盘活城市空间;再次,以经济效益反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时提升城市整体活力。
1.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所有的开发建设都依赖于安全稳定的空间条件,因此,要通过矿山地质灾害整治、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水土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创造良好的城市再生本底条件。
(1)矿山地质灾害整治
对传统采煤过程中形成的不稳定边坡进行整治,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煤炭自燃等灾害的发生;避免矿山闭矿后遗留的废弃矿井、露天采坑、高陡边坡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解决裂隙发育、边坡垮塌及煤炭自燃所引起的大气污染等问题。为减少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地质灾害治理:针对复垦为耕地的区域及文体娱乐用地中依据赛道城建设对平整度有要求的区域开展地形整治工程;对矸石山、露天采坑等形成的较高的不稳定边坡,按规程、规范分级削坡及进行坡面清理,坡顶设截、排水沟,坡底设置排水沟及积水设备;修筑锚杆格构及锚固工程进行坡面防护,坡底设置挡土墙;对塌陷区进行采空区注浆填充;剥离挖除在燃体,根除火源并在地表覆土将火点加以隔绝。
(2)水资源保护与修复
评估区内含水层破坏严重,地下水呈疏干状态,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极大。为保证评估区内及其周围生产、生活用水,减轻因矿体开采造成的破坏,避免地表植被大面积枯萎消失,需对此区域的含水层破坏问题进行分析,以保护含水层,涵养水源,减轻对地表水的影响,进而设计开展截排水工程、蓄水池工程等工程,并对此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增加地表覆盖度,只有这样,地下水资源才会逐步得到恢复,地下水水位才会缓慢回升。
(3)水土环境污染防治
目前,矿区内煤矿虽然已相继关闭,但是在煤矿前期生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和废(污)水等废物仍然残留于土壤中。赛道城建设及建成后运营过程中,赛事运营、游客生活等方面均会产生各种垃圾。这些在土壤中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固体废物,会影响土壤耕作和作物生长。污染物在自然降水、灌溉作用下,可能通过包气带渗透至潜水层,造成水土环境污染。对此,可以采取置换法、植被修复、抑尘措施、加强监测等方法对水土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修复,以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的目的。
(4)城市再生本底形成
通过开展各类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地质环境、消除地质灾害、优化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创造新邱区城市再开发的本底条件。在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对矸石山和采坑进行明确分区和规划,以利于煤矸石处置利用产业升级。划分不同的空间利用类型,形成北区、中区、南区和西区4个主要分区(见图3),根据不同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功能分区,为下一步的赛事产业植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 3 新邱区城市再开发本底条件
2.引入产业融合发展
(1)赛事产业植入
采用“政企合作、产业先行”的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废弃矿坑原有地形地貌和生产作业路建设赛道城,以产业导入带动矿山修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依据目标编制生态治理和修复方案,在30km2的项目总体规划区域,计划建成12条主题赛道(见图4)———赛道是生态修复的一种创新模式,打造地形最复杂、赛道种类最多样、赛事类型最齐全的百年国际赛道城。
图 4 赛道规划
依托赛道城主题特征发展“文体、文旅、文娱”相关产业,利用各类赛事、旅游、演艺业态的聚集优势,促使汽车后市场、旅游周边、新型消费电子、矿山修复治理等产业快速落地,带动教育培训、餐饮住宿等传统产业增量发展,形成以赛事为触媒、新型产业发展为核心,集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发展生态示范区(见图5)。
(2)绿色固废资源产业升级
新建1个固废研发中心、5个大型的煤矸石综合处置基地(见图6)。对原新邱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调整:将原来坐落在胜利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扩大范围,将所有煤矸石、煤矸石预处理和分布在矸石山内外的利用煤矸石的企业(18家砖厂等)统统归纳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一部分;将新邱区24km2废弃工矿区规划为新邱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矸石山的管理过程纳入生态修复数字化管理。以此使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阜新市大宗固废综合处理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煤矸石固废资源,通过建立阜新市转型试点环保科研基地,开发煤矸石破碎、筛分系统,规模化处理煤矸石,使其成为制备建材产品的高品质原材料。为实现煤矸石的高效利用,结合环保土体稳定技术,建成煤矸石水稳拌合生产线,为市交投集团及市政道路施工单位提供强度较高的水稳料。打通产业链,为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和高质量的原材料,解决原料成分变化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并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带动本地企业,建立产业园区,促进阜新市经济转型发展。形成“固废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资本反哺生态环境”的创新闭环。企业利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将煤矸石、砂石土料等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当处理技术得以保障,处理规模得以扩大,有足够多的储备量,值得处置、值得开采、值得利用,资源得到市场认可,资源即可转化成资产;资产积累到一定的规模,项目主体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认可,可得到资金支持;资金投入赛道城的建设及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发挥赛事经济的触媒效应,吸引资本,并以此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3.土地资源开发与运营
(1)增加土地储备
矿业开发带来的地质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煤矸石堆积引起的土地资源浪费在EOD城市开发模式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通过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原本无法利用的土地能够满足再开发需要。完善煤矸石处置利用规划和工艺,将煤矸石充分加以利用,腾挪出其压覆的土地,增加城镇再开发的用地总量,为城市再开发提供良好的土地储备。
(2)突显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土地资源在发挥其空间效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会发挥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不局限于以出让的方式换取财政收入。在满足土地收益的同时,良好的土地资源还可以为良性发展的产业项目提供落地基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3)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保证生态用地指标,严格按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进行用地建设,将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指标相结合,整体建设与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相结合,通过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使每一处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同时,要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和农田保护底线,保证城市开发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并行不悖,从而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作者:李殿生,刘蕊,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