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超长期特别国债 > 超长期特别国债百科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的经济效应与政策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4-10-31  点击:811
由于“两重”项目通常回报周期长、公益性强但收益偏低,民间资金投资意愿不足,而超长期建设国债能够解决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近期中央安排了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以助力促进消费、提振需求。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的战略意义


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全局性、外部性领域,体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定位,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由于“两重”项目通常回报周期长、公益性强但收益偏低,民间资金投资意愿不足,而超长期建设国债能够解决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近期中央安排了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以助力促进消费、提振需求。截至7月底,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发行4180亿元,并陆续通过相关项目进行审核。随着项目的逐步落实,将促进解决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是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宏观债务成本。在当前民间投资意愿不足、地方债务规模快速扩容,导致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压力均显上扬,结构性及区域性风险突出,弱区域、若资质主体的信用风险加速释放,风险传导性增强,投融资对接不畅。专项债中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市场化融资占比较小,影响投资撬动效应和政策效果的显现。中央仍有加杠杆空间的背景下,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方式,增强社会信心、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宏观债务成本。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政府部门仍有较大加杠杆空间。尤其是从债务结构看,海外主要经济体大多是中央政府加杠杆为主。截至2022年年底,英国、巴西、美国的中央政府债务占比均在90%以上,印度中央政府债务占比也有67%,而我国2022年底中央政府债务占比仅有42.4%(2023年为42.3%)。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的经济效应与政策建议

通过中央政府加杠杆、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结构。根据测算,若全部1万亿债务由地方发债,则增加地方政府杠杆率0.8个百分点至35.2%;地方债务占比增加1.3个百分点至58.1%。同时,近年来在大规模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持续承压。此次特别国债通过中央本级支出暂安排5000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暂安排5000亿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且有利于降低宏观债务成本,减轻政府部门整体债务付息压力(我们测算可降低付息成本约5.5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的经济效应测算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可能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尤其对于收益较低或者风险不确定性较高、市场化资金参与度低的领域,提供了相对有力的资金支持。从经济效应来看,② 根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估算,7000亿元支持“两重”或拉动今年GDP增长0.1个百分点左右,3000亿元支持“两新”或拉动今年GDP增长0.34-0.67个百分点。结合用途分类估算撬动规模和对年内的GDP影响如下:


一是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两新”。近期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安排3000 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其一,中央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需地方提供配套资金,若按文件要求的央地总体9:1 资金比例安排,地方需提供配套资金约166.7亿元,涉及央地财政资金共1666.7亿元,考虑到这部分资金基本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按近年来3.6倍的消费乘数测算,且额度于年内全部使用完毕(根据要求,若分配的额度未在年底使用完毕,则需回收至中央),2024年拉动经济增长0.46个百分点。其二,中央直接安排148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等,若按1.9倍的投资乘数测算,且额度于年内全部使用完毕,拉动2024年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若额度在年内未使用完毕,则对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所降低(见表1)。

表1  3000亿元左右用于设备改造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二是7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两重”。今年拟发行的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剩余的7000亿元左右或支持“两重”,根据当前各地拟申请资金(见表4),并参考用途较为类似的长期建设国债,  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撬动倍数约为2.5-5倍,预计7000亿元特别国债或拉动总投资1.75-3.5万亿元。从年内看,参考去年增发国债可能在3-6个月形成实物工作量,若建设期5年左右,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拉动今年GDP增长0.1个百分点左右(见表2、表3、表4)。

表3  超长期特别国债拟申请案例


表4  超长期特别国债入选案例

对当前债务风险变化趋势的应对


做好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加强全链条全周期监管

第一,合理划分央地财权事权,并优化项目审批建设等机制,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一方面,梳理“两重”项目建设中的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关系,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归属,合理划分央地财权事权,适当加强中央事权及支出责任,结合事权责任做好央地财政预算统筹及分配,对于长周期项目,需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同时,为配套用好中央资金、推进项目顺利进行,地方政府有责任在事权范围内做好配套资金支持,合理安排预算。另一方面,中央层面应统筹协调好各方资源,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优化项目报批,协同推进项目实施。


第二,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调配合,完善项目储备并推动项目加速落地。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统筹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并切实加强统筹协调。一方面,可将项目实施中的可行性、各类资金到位时间、参与主体资质等更多因素纳入储备标准,并根据项目重要性、紧急性、期限、收益等进行分类,完善项目筛选储备机制。另一方面,在项目按期论证及申报时,可多方统筹谋划一些跨区域、跨领域、跨层级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推动项目加快落地。


第三,建立全链条全周期的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监管。近期多地发布审计报告中披露,对于去年增发的万亿国债,部分地区存在资金闲置等问题,应建立全链条全周期的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监管。前期需要做好专项规划、方案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加强项目储备;中期需要持续做好项目进度评估、效率评估,完善财政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强资金支出绩效管理;后期可建立项目落地跟踪评价机制,实现项目可查、责任可追、资金可溯。此外,在两重项目建设过程中,从会计角度,建议建立和完善项目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项目收益表,增大信息披露力度,保障项目建设规范透明。


第四,加强货币财政协调配合,统筹好各类政府债券发行。由于今年专项债额度较高,且发行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因此需结合资金需求,合理统筹安排地方债与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节奏,避免集中发行压力;同时为保障政府债券平稳发行,也需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配合,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等向市场提供流动性。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大力支持“两重”建设

第一是根据项目收益、期限等因素进行分类,再引导社会资本分类投入,提升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对于公益属性强且关系社会民生的纯公共领域,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公益属性逐步减弱的准公共领域,应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深度参与项目投资及运营;对于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社会效益、完全可由市场机制解决的领域,放权于市场。此外,对于社会资本具有参与必要性的领域,也应注重资金类型与项目期限相匹配,提升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


第二是适当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支持“两重”建设。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两重”建设,可在不影响政府杠杆率以及赤字的前提下扩大有效投资。因此,建议适时启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适当增加一定额度支持“两重”建设,为有一定收益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资本金搭桥,缓解资本金到位不及时等情况,必要时针对收益较高的项目可适当安排一定额度予以支持。


第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一是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重点领域信贷规模,同时可研究创新特色专项贷款品种(比如科创类特色贷款等),并对重点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实行更优惠利率等。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简化审批流程,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此外,也应对参与“两重”建设资金投放的商业银行予以政策支持,除设立专项支持工具、财政贴息外,也可考虑对于完成“两重”领域一定贷款额度的商业银行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投放风险较高的领域(如科创类项目等),若后续发生贷款损失,对损失部分的一定百分比(比如1%)予以补贴等。


第四是鼓励保险机构参与项目投资。根据险资特点,可引导其重点投向期限偏长、资金流较为稳定的项目,通过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产品助力“两重”建设,激发资本活力。同时,也可考虑建立政策补贴、声誉激励等机制,提高其参与积极性。(作者:袁海霞)



上一篇:超长期特别国债如何支持“两重”建设?如何高质量做好“两重”建设?
下一篇:从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转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