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商业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相关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一)产业链已渐趋完整
目前,商业航天主要以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为主,其中人造卫星的商业价值较高,应用领域较广,市场已有一定成熟度。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已初步形成全覆盖的商业航天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为卫星制造企业,例如智星空间、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长光卫星等企业,约占商业航天市场规模7%,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由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卫星发射企业及地面设备制造企业,包括星河动力等企业,约占市场规模48%;下游则涉及卫星应用及运营企业,涵盖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领域,包括北斗星通、中海达、华力创通等企业,约占市场规模45%。总体来看,商业航天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环节。
(二)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国内商业航天虽然起步晚,但在近十年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达537家。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业务布局方面,随着卫星、火箭、发射场进入商业化模式,商业卫星密集的发射需求将大幅提升火箭发射的频次;随着电子设备、芯片等其他科技板块的长足发展,下游应用端的需求也正持续扩大。
(三)以降本增效为技术突破方向
近年来,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已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例如,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入轨,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但相较于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火箭可回收技术、大推力运载火箭、卫星制造与批量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竞争力仍然落后。长期来看,市场竞争的突破和先发优势在于谁能推出发射成功率高、发射次数稳定、满足市场需求的中大型液体箭型。因此,还需要以“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通过科技攻关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供技术供给侧支撑。
二、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围绕整机制造(箭、星、发动机)、组件配套、航天材料、卫星应用四大领域持续发力,打造“造箭用星”产业格局,在园区建设、产业基金、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围绕“星、箭、网、端”形成了制造为主、研发为辅的商业航天产业布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成效
1.大力引进头部企业,持续扩张产业规模。
近两年,无锡市在商业航天产业发力招引头部企业,已在火箭、卫星、应用等领域集聚规上企业122家、占全省比例超三成,包括紫微科技、银河航天、微纳星空、遨天科技、紫微宇通等全国近80%的空天产业头部企业已落子无锡。
2024年以来,无锡与商业航天领域头部企业累计合作签约项目金额已达268.7亿元。截至2024年底,无锡市已初步形成卫星总装及单机、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等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在建项目可实现35发火箭、330台火箭发动机、800颗卫星和10艘商业飞船的年产能,预计到2029年产业规模将超千亿元。其中,梁溪区获省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
2.成立专项产业基金,前瞻布局产业园区。
梁溪区积极打造“产业+基金”模式,设立科创产业、数字经济、国联金沙江空天产业、民生空天产业四大基金,组建了科创产业、数字经济两个百亿规模基金,已集聚基金规模超600亿元。惠山高新区则成立了3支产业母基金,资金总规模45亿元;另外还有6支航空航天产业的专项基金,资金总规模73.7亿元。梁溪区深化“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已规划建设梁溪空天产业园等9个产业园区、150万平方米高品质的产业载体。惠山区打造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作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核心载体,规划了“一箭三星”的商业航天布局。无锡经开区“无锡星谷”空天信息全产业链特色园区和江阴绮山湖科创谷空天产业园目前也已签约。
3.集聚优质科创资源,促进区域互补合作。
无锡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以及李德荣等空天领域的院士团队达成深度产学研合作,落地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北航蓝天科创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成立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此外,还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布局科创飞地,探索异地研发孵化模式。无锡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区域互补与连云港在商业航天领域实现南北合作,建立“在锡研发制造,在连组装发射”的新模式,实现了省内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
(二)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一批企业和项目园区仍在建设中。调研情况显示,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如下。
1.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和政策支撑有待完善。一方面,无锡市仅在未来产业规划中提及了“造箭用星”的目标,各区县虽已出台各自的发展规划,但全市纲领性的行动计划仍在推进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无锡市商业航天的短、中、长期目标,以及各区县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无锡市人才政策对商业航天人才(包括科研人才和蓝领技工)的吸引力度较弱。目前的商业航天政策主要针对规上企业,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享受政策比较困难,并且产业基金的申报和审批流程比较复杂,无法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2.企业招引的观念和举措有待创新。随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的发布,税收优惠等以往累积的招商经验失灵,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落地的难度大幅提高。无锡市未来招商引资的着力点要从税收、土地等“硬优惠”转向培育营商环境、服务能力、服务创新、城市综合生活配套和宜居性等“软环境”,以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能力来吸引和留住企业。
3.低成本的生产供应系统亟须建立。一方面,技术壁垒有待攻破。无锡市具有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优势,能为商业航天产业提供零部件支持。但目前本土供应商技术水平有限,只能进行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的生产,无法提供火箭发动机等核心产品所需的高端零件,供应链成本无法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生产模式有待创新。目前,无锡市商业航天产品还无法实现低成本量产制造,除了技术层面的挑战之外,还需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生产效率。
4.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现有产业规划大多集中在卫星制造、火箭及发动机制造、发射服务等基础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攻关环节,商业化运作模式尚不健全。一方面,在重点行业的应用上,无锡市在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与卫星通讯、导航、遥感等新应用场景未有效结合,如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太空生物医院、车路云、智能驾驶等;另一方面,在消费场景的结合上,商业航天产业的延伸产品未进入大众消费视野,如卫星直连终端、可穿戴设备和即时遥感应用等软硬件产品、航天文创与科普产品等。(作者:朱屹林 晏清 周天捷)
上一篇:榆林谷子产业高效发展对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