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天津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基础良好,但是天津海洋产业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分散、关键配套措施及产业缺失等问题。本文围绕推动产业升级,打造优势“新传统”海洋产业,构建综合发展政策链,精准对标、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发展,树立新时代海洋产业观念,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天津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天津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津海洋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第一,海洋经济较先进省市仍存差距。2023年,天津海洋生产总值达5550.5亿元,比上年增长0.1%,仅为上海海洋生产总值的56.1%,仅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5.6%,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第二,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进展缓慢。海洋油气、海洋化工等传统海洋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不大,占天津海洋经济总量不足10%。海洋服务业水平依然偏低,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第三,海洋经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海洋经济发展仍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龙头企业不足,经济活跃度和创业活跃度不高。海洋产业发展较为零散,产业链条不完整,配套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间联系不紧密,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高。第四,海洋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增强。海洋领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条件建设仍需加强,国际领先的研发成果不多,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重要领域缺乏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机制和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五,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短板突出。岸线资源稀缺,对海洋经济发展有明显制约,海洋环境承载力较弱。尽管近年来天津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陆源入海污染压力持续存在,部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天津传统海洋产业包括运输业、盐业以及捕捞业等生产性和服务性行业,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然而,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天津海洋产业,尤其是海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天津海盐化工产业侧重传统大宗产品生产,产业链较为短小,本地高端产品生产仍需加强,下游高端产品高度依赖进口,整体结构较为分散,亟待调整产品结构和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海洋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缺失和配套产业不完整等因素,同样限制天津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天津海洋产业发展较为零散,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亟需相关政策从产业链角度进行规划调整。此外,对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性意义的认识有待提高,海洋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等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天津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二、促进天津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升级,打造优势“新传统”海洋产业

1.加快口岸功能升级,提高海洋运输业竞争力

为了科学规划天津港口布局,推动口岸功能的全面升级,并充分发挥天津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在现有口岸基础上,充分利用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设施,有效推进综合保税区的高质量发展。分阶段、分层次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的全面转型,带动港口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规范引进国际航运力量,鼓励国际大型航运企业、知名地区航运总部及航运集团等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或扩大运营规模。对于现有航运企业,鼓励其扩容运力、提质增效,并根据其运力水平、运输效率、运营能力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


2.加大科技力量投入,丰富海洋化工高端产品

天津应积极顺应国际海洋化工的发展趋势,依托深厚的传统海盐化工技术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对现有产业进行深度升级改造。例如,在溴系产品领域,天津应致力于溴化镁、溴化锌、溴化聚苯乙烯等精细化工品的研发与生产,以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在镁系产品方面,应瞄准高纯氢氧化镁、高纯镁砂、镁盐晶须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镁系产品的需求。通过这样的努力,天津不仅能够打破国外在高端海洋化工产品领域的技术垄断,还能够形成多品种、精细化、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从而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发挥海洋捕捞业、旅游业新动能

对于沿海旅游业,应以打造重点旅游城市为依托,将天津沿海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培育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数字化景区,为游客出行的各个环节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服务,打造滨海旅游特色产业。对于海洋渔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科技兴渔技术,生态优先,合理捕捞,促进海洋渔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取得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海洋渔业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以资源养护型捕捞业、高效健康养殖业、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


(二)构建综合发展政策链,精准对标、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发展

1.发挥针对性政策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升级

解决海洋产业面临的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天津应积极引入初创企业,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全力保障整个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对下游产业进行精心培育和市场引导,以防范因产业链失衡而导致的企业外迁风险。在政策制定上,应继续强化供给型政策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加大财政投入对天津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具体而言,应设立针对海洋产业的财政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并针对具有竞争优势的海洋产业实施重点扶持。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制定精准有效的政策,确保政策实施能够精准发力,避免资源错配。


2.建立激励性政策体系,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天津应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效能,保障海洋产业的稳定发展,精准把控海洋产业的发展目标,推动其向更加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在所需海洋产品采购过程中,应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采购产品进行严格认证,确保采购活动的透明和公正。同时,为鼓励“新传统”海洋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天津应实施优先采购政策,并不断更新政府采购目录清单,将更多新兴产品、新型产品纳入采购范围,激发海洋产品的创新活力,在保障“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更多创新元素和动力。


3.加大融合性政策支持,打造天津特色名片

邮轮产业与海洋经济紧密相连,是天津旅游经济繁荣发展的又一标志。天津应科学制定系列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对邮轮产业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和资助邮轮产业,加快推进邮轮旅游通关和邮轮航线审批等政策的优化和简化,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完善码头客运大厦等邮轮母港基础设施,允许天津邮轮母港公司多元化利用剩余地块资源,开展商业地产开发业务,实现投资回报并为邮轮母港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这些举措不仅能够促进天津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天津海洋经济的繁荣。


(三)树立新时代海洋产业观念,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1.提高海洋产业意识,深化海洋强市发展战略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为了夯实天津海洋产业的发展基础,需要完善其发展路径,强化海洋强市的意识,持续提升海洋产业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涉海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组建涉海行业协会和商会,增强天津海洋产业相关企业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高度重视基础海洋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海洋意识的培养。通过在中小学内定期举办海洋知识讲座等科普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并加深他们对祖国海洋的热爱和认知。这些举措将为天津海洋产业发展储备新的力量,为未来海洋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教育政策扶持力度,培养高素质海洋人才

天津应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强化高层次海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优先向海洋专业倾斜,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和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加速海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程。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海洋产业管理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在海洋产业领域建立实验室或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申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对海洋类专业培训进行深度优化,以适应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重点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并为海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3.健全人才引进与维护制度,完善海洋人才管理体系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应结合天津的人才政策,制定并实施符合实际的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策略。针对海洋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和创新领域,引进并培育一批具有卓越业务能力的创新型海洋人才。在绩效考核上,为这些人才及团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增强其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并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资金投入上,增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改善人才生态环境。为对天津海洋产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杰出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租房和购房补贴,并协助解决其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问题。(作者:张致和  吴桐)




上一篇:我国碳酸酯类电解液溶剂的产业现状

下一篇:数字经济时代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探讨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