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中央部门预算信息公开现状评析、完善对策的层面进行探究,指出当前政府部门存在专栏设置不统一、形式陈旧、规范性不足、事前监督缺失等问题,并提出推动预算信息公开一体化建设、以民众需求为导向、健全互动机制等具体对策,以期能促使预算编制更加精确、预算公开更加全面、预算监督更加有效。
一、预算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积极探索及不懈实践,我国预算信息公开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真正意义的公开透明尚有距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亟待完善的薄弱环节。
(一)专栏设置不统一
按照财政部要求,预决算公开需要设立专栏。笔者选取中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6个门户网站下载预算报告,其预算信息浏览路径如图1所示。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由于不同网站的界面不同,上级栏目名称及路径设置也不尽相同,有些市将预算和执行情况放入同一个专栏内,这给查找预算公开信息增加了难度。此外,由于未设置部门、单位、年度等词条的搜索框,缺少筛选功能,翻找多个单位或者以前年度的预算非常不方便。
(二)形式陈旧,公开效果有限
预算公开制度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其政府预算公开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财政官员通过不同渠道与媒体、各行各业代表以及公众交流,通常会掀起全民讨论。我国互联网用户量虽稳居全球第一,但在挖掘网络新媒体资源进行预算信息公开方面仍有较大的空间,各单位在门户网站进行公开即完成任务,新闻报道寥寥无几。大多数民众对预算信息公开事项和公开的内容并不了解,从推广普及的角度上讲,预算仍然离公众较远。目前,公开内容的表达形式要么是表格,要么就简单把报表数据转换成文字描述或者饼图、条形图等图形描述,晦涩难解的经济术语和缺乏可读性的指标分析说明,一直以来都为民众所指摘。
(三)覆盖面、完整性、规范性方面仍存不足
就我国目前预算公开的覆盖面而言,仍需要进一步扩大,理论上公权力征收和使用的资金都应该纳入面向社会公众的预算公开范围。以农业农村部为例,一是一些下属三级预算单位还停留在单位内部公开的阶段,并未做到向社会公开;二是公开时间不规范,根据《法制日报》关于财政部对2021年度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情况专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仍有少数单位未按规定要求,在预决算批复后20日内进行公开;三是还存在预算公开内容关键要素不完整、未按要求细化说明、预算公开数据不准确以及未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等情形。
(四)事前监督缺失
虽然群众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但实际上,群众能够接触到的预算信息已经过批复,除特殊情况以外,不会因为群众的质询而更改。由于无法在预算草案的制定阶段发声,群众监督在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方面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事前监督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凡财用于国则奢,于家则俭。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浪费大量财政资金的情况屡有发生,正是由于缺少了社会对财政预算的事前监督和制约。
图1 门户网站预算信息浏览路径
二、完善预算信息公开的对策探究
(一)推动预算信息公开一体化建设
1. 加强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健全财会监督法律法规制度,及时推动修订预算法、会计法、资产评估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将零散的规定整合起来,通过立法为财政透明奠定基石。二是健全财政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三是深化政府会计改革,提升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效果。
2. 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
2023 年,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已经覆盖3 700多个地方财政部门和60多万家预算单位。依托日益成熟、广泛使用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探索开发统一的预算信息公开模块,做到公开格式统一、公开内容统一,公开信息根据部门预算批复数据直接生成,推动中央、地方预算信息公开标准化。
3. 优化信息公开平台建设
一是细化门户网站中专栏设置标准,比如统一预算公开信息的上级目录,将预算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进行独立公开,并作为财政部门实施财会监督的内容。二是在门户网站设置网页浮动窗口等快速链接,浏览者可以直接跳转到预算公开信息,节省查找的时间,提升阅览体验。三是构建预算信息公开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一站式浏览各级政府各部门预算公开信息,优化便民数字化服务。
(二)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丰富形式、扩宽渠道
预算信息公开标准化是基础,但是公开不简单地等同于公开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而是要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结合民众的想法和建议,向民众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为具象的预算信息。一是需要准确把握民众关注重点,实现预算信息公开与民众需求的双向奔赴,比如探索教育、医疗、社保、交通、城建、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信息公开。二是丰富发布形式,探索通过通俗易懂的现代信息传播形式进一步解读说明民众重点关注的预算信息,让民众更直观地理解预算公开内容,比如通过将枯燥晦涩的文字及表格转变为有声动态的动画及小视频进行传播宣传。三是拓宽公开渠道。我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预算信息公开方面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我国网络信息领域的优势,拓展预算信息公开多媒体渠道,在原有的传统门户网站的基础之上,发掘公众号、直播平台等现代大众信息传播工具作为预算信息公开媒介的可行性。
(三)健全互动机制,提升社会监督效果
预算信息公开的重要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吸引更多民众关心国家治理,是监督的重要前提。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除了借助大众媒体进行公开之外,财政专员还需通过实地走访、举办记者招待会、行业交流会、民众代表见面会等形式,组建预算信息公开事务管理部门和监督专线,在预算信息公开平台搭建互动交流区域,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单位、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根据建议的质量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民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这里体现的是政府积极落实群众路线的决心,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探索;在公开当年预算的基础上,探索公开三年滚动预算,有效听取民众对于中期资金使用规划的反馈,提高财政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防止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持续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提高公开内容透明度,实现多维度社会监督,能够有效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落到人民头上,对提高政府工作实效具有重大意义。预算公开一小步,国家进步一大步,随着政府服务观念的转变,民众参与度不断提高,党和群众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能够成为现实。(作者:樊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