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经开区玻璃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结合凤阳县经开区玻璃产业园区项目,研究探讨现代产业园区优化设计策略,提出从集约化、人性化、弹性化、文化属性和绿色园区5个方面进行设计构思,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经开区,周边省道与主要城市道路较多,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凤阳县千亿硅谷发展基地,利于园区未来发展。园区建设政策倾向性强,上位规划拥有利好加持,必将塑造成具有凤阳特色的示范性产业园区。基地位于滁州市凤阳县合蚌路与春阳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约22.298hm2,拟规划建设成包括多层厂房、钢结构厂房、高层厂房、研发中心、公共餐厅、宿舍楼及若干辅助设备用房在内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约30万m2。项目鸟瞰图如图1所示。


二、设计目标

凤阳县经开区玻璃产业园鸟瞰图

图1 项目鸟瞰图


2.1 以人为本——园区环境

产业园区的人性化设计,是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对空间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出发,打造富有人性关怀的产业空间、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机器”“人与建筑”“人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总体布局尊重周边环境,因地制宜;服务配套功能完善,资源共享;交通组织人、车适度分流,便捷高效;空间尺度舒适宜人;景观空间绿色生态等。


2.2 弹性灵活———空间模式

弹性空间设计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够应对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还能解决使用者在时间变化上的需求,让使用者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来。对于通用型产业园区,由于建设初期入驻企业尚未确定,生产流线功能需求无法明确,且通常分期建设,这就需要建筑师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相关建筑设计规则来寻找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弹性空间组织园区。弹性、灵活化的空间设计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小至建筑单体平面排布,大至园区总体规划。


2.3 低碳生态———绿色园区

“双碳”目标下,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在整体层面,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各个领域[2]。在单体层面,尊重生态与自然,重视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研究,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等绿色能源的利用,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设计策略

3.1集约化

集约化主要体现在园区规划功能划分与空间布局方面。根据企业的功能和使用需求,进行合理布局,通过统一管理,共享配套的方式,达到资源整合、通达高效、优化共享的效果。经多轮推敲,本项目规划形成“两轴、一心、两组团”的空间布局。即纵横两条物流景观主轴+生活配套中心+两个厂房组团的布局模式。


园区主要由生产区、生活配套区和研发区三大功能区块组成。由于基地东侧紧邻城市绿廊,沿合蚌路有城市绿化带,具有较好的景观展示面,故将研发区置于地块东侧,生活配套区置于地块南侧,结合人流交通进行布置;并在地块东南角设置高层厂房1栋,作为园区标的建筑,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园区北部为生产区,通过设置南北走向28m宽的物流景观广场,衔接南北两个园区出入口,并形成东、西两个厂房组团。东西横向物流景观轴又将两个厂房组团横向串联起来,通至园区东侧出入口。纵、横两条物流景观轴线在地块内呈网络状延伸,将景观与建筑空间有机结合。


3.2 人性化

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空间及景观塑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组织等方面。本项目在规划设计中,以“两轴、一心、两组团”与环状路网构成空间骨架,不同组团的内部建筑形态形成不同特质的空间结构表达。研发区和高层厂房沿城市干道布置,具有形象展示功能,是企业对外的主要形象。生活配套区由公共餐厅和宿舍楼组成,结合沿合蚌路南侧出入口布置,空置场地以广场及景观绿化填补,形成花园式的配套生活环境。生产区分为东、西两个厂房组团,东组团为单层钢结构厂房,西组团为多层框架结构厂房,组群内部建筑模块化布局,两个组群之间又共同围合形成生产区内的主要景观空间。整个园区通过组团式的建筑布局,合理分区,将建筑造型与园区空间有机结合,形成丰富的空间环境。


园区内主要是两轴、多节点的景观架构。“两轴”为纵、横两条物流景观主轴,引入物流主轴的概念,串联起各个厂房组团,高效物流化。多节点为每个组团的公共开放绿化空间、广场空间以及园区入口景观广场空间。在贯穿整个园区的两条纵、横景观主轴上,有节奏地布置多个景观活动节点,并利用厂区空间向组团内部扩散,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空间相互渗透,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层次感,让单调乏味的厂区环境充满活力。


交通布置上,生产区主要考虑货物流线,以工艺流程为基础,充分考虑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辅料等货物的运送流线,确保货物运输的短捷顺畅。让每一个组团都有良好的可达性和物流配给流线,以及均好的机动车位布置。生活配套区和研发区则主要考虑人员流线,人员通过东侧和南侧的人流出入口或停车场的门禁系统等进入厂区,然后分流到各个车间。人行、车行相对分离。在充分考虑车行交通的基础上,着重于步行交通体系的建立。步行交通体系一方面和主要交通结合布置,形成安全便捷的使用可能;另一方面和景观节点体系综合设计,形成“微交通”概念,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感受。


3.3 弹性化

弹性化主要体现在规划功能弹性化与建筑空间弹性化两方面。也就是总体规划能够满足不同生产流线的需求,单栋建筑适合不同企业组合入驻。

本项目设计中,生产区分为东、西两个厂房组团。东组团为单层钢结构厂房,为定制化厂房,适用于包含有大型生产、加工、货运需求的企业,或是有特定生产需求和生产线定制化的企业。西组团为多层框架结构厂房,为通用型厂房,适用于研发类企业及创业中小公司,或者是包含有生产功能和制造或加工需求的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不同面积段的组合设置,扩大招商、租赁对象,为后期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基础。


建筑平面设计强调满足功能及灵活性的布置原则,满足不同生产功能的需求。单体设计上每个单元都考虑预留独立的货梯洞口和卫生间布置,适当考虑独立门厅。楼电梯和卫生间的布局尽量紧凑,给生产空间留出较为完整的区域。同时平面布置与组团内部景观节点相结合设计,将园区景观引入建筑,提升建筑内部空间品质。


3.4 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园区设计融入地域文化方面。从传统文化、传统建筑或当地工业发展进程中提取文化符号、寻找建筑语言,运用到建筑中进行表达。

本次方案设计中,通过规划布局与建筑造型设计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使园区建设更富有文化认同感。在地块南侧临城市主干道不规则区域考虑设置“古今对话”。园区出入口处设置光伏景观塔,造型借鉴凤阳龙兴寺古塔,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预示着凤阳经开区玻璃产业园区亦是凤阳硅产业蓬勃发展的发祥之地,此为“古”。地块东南角高层厂房和宿舍楼建筑的立面造型汲取了凤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文化内涵,建筑立面杆件采用鼓根的形式,通过杆件的疏密变化、高低起伏以及夜晚的灯光设计,宛如一条轻盈的红绸带,彰显着凤阳玻璃产业园区欢迎各类企业入驻,共谋发展,此为“今”。通过“古今对话”,完成了空间塑造的历史人文表达,让使用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有助于打造成为有归属感的特色园区。如图2所示。

凤阳县经开区玻璃产业园“古今对话”完成的空间塑造

图2“古今对话”完成的空间塑造


3.5 绿色园区

在本次产业园区的设计中,合理运用绿色设计理念,围绕建筑本体、能源利用和环境因素3方面打造现代绿色产业园区。

建筑本体方面,严格控制体形系数以减少建筑物的运行能耗;玻璃幕墙和外窗采用Low-E中空节能玻璃,建筑外饰面采用浅色系真石漆涂料为主,以减少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将外墙及屋面等的传热系数设计达到绿建一星标准。能源利用方面,凤阳光照资源充足,加之当地光伏产业集群的优势,产业园建筑群屋面大范围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清洁环保;园区考虑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通过屋面、场地采集雨水,处理后用于灌溉、清洁,也可作为备用的过渡季节空调冷却塔补水水源,可实现园区内的水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环境因素方面,尽可能多地种植绿色植被,通过地面绿化、屋顶绿化、局部墙面垂直绿化等措施促进自然调节,形成园区内的微气候环境。


四、结语

本文结合凤阳县经开区玻璃产业园区项目,研究探讨现代产业园区优化设计策略,提出从集约化、人性化、弹性化、文化属性和绿色园区5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最终,凤阳县经开区玻璃产业园区将以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面貌与城市有机共存,辐射周边产业集群,带动现代化产业园区高品质的发展。(作者:陈扬)




上一篇:产业链集群视角下珠三角产业空间布局特征与规划应对

下一篇:湘南地区村庄特征与问题 湘南地区村庄规划设计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