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企业以集聚在都市圈核心区为主,链主、专精特新小巨人存在向次核心圈层集聚趋势,链主和独角兽同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局部形成区位关联。产业空间布局除了受成本、用地因素影响外,还受产业链变革、智能化生产模式下企业关联和产业关联融合影响,促使生产组织重心外迁、空间区位关联加强,形成了生产链群、科技孵化、专业技术服务、中小企业生产融合等多种功能单元。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构建链群式发展的空间布局、保障企业梯队空间供给、重视跨界地区缝合产业网络等规划对策。
一、珠三角产业链集群空间布局特征
1.1 空间分布特征:集中分布都市圈核心区,链主、专精特新小巨人存在向次核心圈层拓展趋势
核密度分析发现,广深两大都市圈核心区及走廊地带是企业主要分布空间。其中,独角兽、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对集中在中心区,而链主、专精特新小巨人除了集中在都市圈核心区外,也开始向腹地地区拓展,如深莞边界以及广佛边界番禺—南海等地区(图1),带动珠三角生产组织重心向外扩张。
图1 企业核密度分析图
1.2 空间集聚特征:偏好向产业环境成熟或科创资源良好地区集聚
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链主在产业发展环境成熟、交通便捷的都市圈外围地区如广州南村、东莞麻涌、中山南头等出现高—高集聚;独角兽企业在拥有高新区、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地区如广州天园、小谷围、深圳粤海等出现高—高集聚;专精特新小巨人除了在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地区外,在连片较低成本的城市边界地区也出现较为明显的高—高集聚状态,如深圳沙井、松岗等;科技型中小企业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广佛以及深圳南山区,同时向近郊地区集聚,如广州东涌镇、佛山伦教街道等。
1.3 空间关联特征:链主和独角兽同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局部形成区位关联
以3km平均街镇尺度半径以及5km创新圈为依据设定带宽距离,分析协同区位商(表1)。可以看出:(1)链主和独角兽同不同企业的GCLQ始终小于1,在全局空间上存在相对独立特征;(2)科技型中小企业被链主和独角兽吸引的GCLQ大于0.9,其有依附链主和独角兽企业分布的倾向;(3)从局部来看,链主和独角兽同专精特新小巨人显著区位关联主要集中在广州黄阁镇以及联合、凤凰等街道;链主和独角兽同科技型中小企业显著区位关联主要集中在广州联和,深圳石岩、新桥、凤凰等街道(图1)。
表1 不同带宽链主和独角兽被不同企业吸引的GCLQ值
图1 不同带宽下链主和独角兽同不同企业局域协同区位商
二、产业链集群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探讨
已有研究指出产值规模、成本、服务是影响高科技企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本文进一步结合企业主体用地需求、企业关联和产业关联,探讨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2.1 企业用地需求影响:适宜的用地空间与成本双重影响企业布局,带动生产组织重心外移
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对成本敏感度高,中小企业平均承租上限为35元/m2/月。目前福田、罗湖、南山等地区工业厂房租金大于60元/m2/月,而周边龙岗、东莞等地区租金基本维持在30元/m2/月以下,导致成长型企业向周边地区迁移。另外,根据企业用地情况梳理,链主一般大于20ha,专精特新小巨人在2ha以上,这些企业倾向在合适的区位布局完整的生产、研发、仓储空间。而广州、深圳都市圈核心区80%产业斑块面积在2ha以下,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促使企业向都市圈次核心圈层布局。
2.2企业关联影响:产业链短链化与链主垂直一体化,带动企业就近协作与空间区位关联
一方面,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链短链化,如3D打印推动打印件一体化快速成型,缩短开发周期与产业链环节;另一方面,链主加强垂直一体化整合,纵向延伸产业链,减少对外部依赖,增强与本地区行业内企业的联系。这种生产方式变革要求供应商贴近链主客户以便及时得到反馈与修正,带动了供应商本土化,提升区位关联。如ICT企业原材料供应本地化已超过60%,广汽埃安、比亚迪在大湾区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量超过40%。
2.3产业关联影响:不同行业趋于共频出现,增强空间区位关联
采用Apriori算法挖掘2015和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分行业的空间关联规则,对比2个时间截面的关联度。分析得出,珠三角主要行业关联度显著增强,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与专用设备制造,说明智能化生产方式下电子信息与设备制造加快融合。同时,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也趋于明显,尤其是计算机与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由弱关联走向强关联,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带动了科研服务、信息服务与制造业布局关联更加紧密,空间耦合度显著提升。
三、珠三角典型产业空间单元识别与规划应对
3.1典型产业空间单元识别
珠三角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跨行业关联和空间关联的集群产业链特征,进一步结合主要集聚空间、区位关联和产业关联,识别典型的产业空间单元(表2):
(1)生产链群单元,由具有空间关联的链主、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组成,随着链主链条延展带动相关企业集聚,链主、独角兽企业主导该地区的生产网络,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是链主的供应商,如联和街道、石岩街道。
表2 珠三角典型产业空间单元识别
(2)科技孵化单元,由具有产业关联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构成。通过初始孵化及孵化成功的中小企业衍生再孵化等方式带动产业集聚,具有马歇尔新产业区集群特点,如广州科学城东区街道。
(3)中小企业生产融合单元,由具有产业关联的主导产业企业集聚形成,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为周边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配套,如塘厦镇、容桂街道等。
(4)专业技术服务单元,由具有产业关联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构成,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带动投入服务化与产品服务化,促使相关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如香蜜湖街道。
3.2 规划应对
(1)随着生产组织重心外移以及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珠三角产业空间布局正在改变“服务—研发—制造—配套”传统圈层功能分工认识,呈现多样化产业空间单元。产业空间规划需要精细化引导,城市中心区关注科技孵化和专业技术服务单元,保障专业服务业、科创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次核心圈层重点关注生产链群单元,保障原型生产、中试等生产创新以及规模制造空间。
(2)珠三角用地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情况亟待改变,原有工业区块线划定方式侧重保证产业用地规模,而忽视不同主体差异化用地需求,有必要对工业区块线进行优化,聚焦重点片区更新与整备,以需定供,保障多样化、梯队式产业空间供给。
(3)珠三角产业协作突破城市边界,边界地区从洼地转变为缝合区域产业的协作平台,应重视跨界地区,统筹土地、重大项目等发展资源,结合周边产业基础,培育一批承载区域特色功能的新兴产业增长点。
四、结语与展望
本文结合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变革新要求,比较产业集群与产业链集群的内涵差异,从企业微观层面出发,搭建了产业链集群视角下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特征的研究框架,通过量化数据分析,揭示珠三角产业链集群总体空间布局特征,并且识别典型产业空间单元,提出相关规划建议。研究对于新格局下分析区域产业空间特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考虑到产业链集群仍处于学界探讨研究阶段,产业链的多样性、空间组织的差异性决定了产业链集群空间研究的复杂性。对于产业空间组织、企业内在关联对布局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合作、业务往来展开深入研究,产业空间单元分类今后也值得深入研究。(作者:李福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