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海洋装备业高质量发展3个层次分析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发展需求;通过初步构建海洋装备产业链图谱。
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发展需求
一、应对国际形势变化
1.1 应对国际新形势及战略竞争调整
受新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逐渐攀升,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与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从重视效率转向更加重视安全。海洋装备业具有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供应链条长等特点,极易受国际形势干扰。例如:美国的战略竞争对策对我国海洋装备业的发展带来阻力,其中船海领域是“重灾区”;特朗普任美国总统期间公开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全面打击我国多家高科技及军工企业,给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我国须加以防范。
1.2 应对全球碳减排
多年来,欧美国家通过组成联盟或一致行动,不断营造和强化航运业脱碳的紧张氛围,实现低碳和零碳转型已经成为迫切需求。国际海事组织(IMO)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设置2025年、2030年、2050年3个重要节点,对航运业和造船业加大减排力度提出更高要求。尽管未来替代技术的发展格局并不清晰,但目前已有一些技术应用,以液化天然气、甲醇为代表的低碳燃料技术快速发展,零碳燃料尤其是氨燃料、氢燃料等也逐渐受到重点关注。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将对我国海洋装备业的技术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给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的发展带来新的调整。
1.3 打破国际尤其是欧洲高端配套垄断优势在海洋装备配套领域,欧洲在动力配套、通信导航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设计生产的船舶配套产品以安全、复杂、环保著称,并通过实际应用不断改进配套产品性能,不断提高产品的自动化程度,加强产品的安全性,优化系统操作的灵活性。除此以外,欧洲在全球建立配套系统和设备服务点,在国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全球服务业务提升配套产品的品牌效应并带来较高的利润。在船市周期的低谷中,全球服务业务的利润成为配套企业稳定的收入来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低端配套领域占有一定份额,但高端配套设备仍依赖进口。海洋装备质量和性能的提升主要依赖配套系统和设备的技术进步,我国亟待提升关键配套设备研发攻关能力,在海洋装备关键配套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与研发能力,通过市场化应用不断推动高技术产品的更新迭代,保障我国海洋装备领域的高端配套供给。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1 促进双循环发展
海洋装备业有“综合工业之冠”之称,其发展将带动超过80%门类的产业进步,具备双循环的基础与实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将促进产业链协同,提升供应链稳定性,为海洋装备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带动海洋装备业高质量发展。
2.2 维护海洋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海洋装备业是我国最早的对外产业之一,已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的格局。面对国际发展新形势的挑战,我国应增强海洋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能力,强化顶层设计能力,通过“找短板补短板”,提升海洋装备业的基础再造能力和产业链提升能力,确保我国海洋装备领域基础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等的供应安全,在受到限制时依旧能够维持国内海洋装备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2.3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为高端装备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船舶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国防与经济支柱产业,国家及相关地方政府对“十四五”时期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当前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生产、组织、技术的变革升级,同时受价格和成本约束、供应链水平制约和客户需求牵引[2],海洋装备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海洋装备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总装建造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世界海洋装备业进入新一轮的深刻调整期,围绕技术、产品、市场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海洋装备产业链的链主环节,总装建造企业需要适应新产品、新技术、多订单和环保等要求,优化升级生产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和产能利用效率。通过改善生产模式、精益管理以及加强工时和耗材管理,提升工效、降低浪费,通过减少成本创造利润空间,提升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优势环节的国际竞争力。
二、强化产业链各环节联动,提升产业链协同效能
海洋装备总装建造企业、配套企业、研发设计单位、原材料厂商、金融服务公司等全产业链条的协同效应,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海洋装备企业要加强与能源企业、钢铁企业、有色金属企业、研发设计单位等的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联动协作机制,使国内船企为货主、船东提供一站式服务,逐渐摆脱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双竞争”模式下被过度挤压的形势,促进造船市场理性回归。鼓励国内航运公司购买国外船东弃单的船舶,并在信贷支持上给予优惠。对接国内大型能源资源公司,推进深海采矿船、海上养殖设施、海上风电建设运维船等一批新型海洋装备的研制和应用。
图1 海洋装备产业链
图2 材料产业链
三、创新市场规则,助力我国优势和潜力产品渗透国际供应链
未来针对海洋装备配套系统和设备的技术研发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包括新能源动力技术、综合电力技术、轻量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因此,亟须打造一批高端制造企业并发挥其引领作用,大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领军型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价值及利润分配、资源配置、工业关系等方面的决定和支配作用,成为高端海洋装备业引领的主力军。
在充分考虑国际贸易规则和引入国际先进技术设备的前提下,创设“国轮国造”“国货国运”“国轮国配”以及国内油气等资源开发的优先规则,争夺定价货币的选择权和制定知识产权共享原则等,激活国内国际海运与海上油气开发的市场。
构建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图谱及评价指标
经过多轮专家研讨及调研,本研究初步构建海洋装备产业链主要环节图谱,包含原材料、研发设计、总装建造、配套、船海服务及运维6个主要环节,其中配套又分为通用配套及专用配套2个部分(图1,由“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绘制)。
图3 海洋装备业自主可控分类
根据研究需求,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再进行细分。以材料为例,二级分类如图2所示。根据文献梳理及专家调研等,本研究参照信息技术安全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及航天领域的自主可控评判标准,结合我国海洋装备业的实际情况,设置海洋装备业自主可控的评价指标(表1)。基于国产能力、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将海洋装备产业链各环节分为4种类型(图3)。①缺失环节:不具备国产能力,即国内没有生产该产品的企业。②弱项环节:具备国产能力但技术能力较弱,表现为未掌握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等。③潜力环节:具备国产能力且技术能力较强,但产品能力较弱,表现为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性能不佳,国产产品装船率低。④强项环节:具备国产能力,且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均较强。(作者:马蕊, 蔡鹏, 柳存根)
上一篇: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发展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