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村庄规划设计模式构建及转型需求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与乡村精细化治理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我国村庄规划设计可实施性低、精细化不足的问题尤为凸显。聚焦村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人居环境质量差等关键挑战,本文以小燕山口村庄规划实践作为案例,初步尝试构建“以人为本、融入乡土、多元协商”的精细化村庄规划设计模式。首先,以精细化土地整理为切入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对零散闲置用地、少批多占用地等土地资源进行挖潜与整理,为产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指标;其次,细化村庄土地分类并对土地利用进行精细化设计,打造“村在绿中、绿在村中”的乡村空间形态与风貌特征,最终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开发、耕地保护、产业融合、人居环境提升等多元发展目标。


  随着三农问题的持续涌现与动态演变,党的十九大提出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核心问题,以统筹协调农村人、地、业关系为抓手,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目标。村庄规划是村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依据,也是推进乡村地域空间重构、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以往乡村规划体系顶层制度设计不明晰,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村庄规划实践各不相同,多重职能部门管辖下的各类村庄规划内容形式各异,且缺乏相互协调性与系统性,导致规划落地实施难、管理效度低。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制度的陆续出台,村庄规划被规范为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详细规划,强调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强度的实施性安排,是各项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在我国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的背景下,精细化治理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新兴范式,强调人本性的回归。在该背景下,村庄规划如何响应其法定规划的效力需求,以及乡村精细化治理转型需求,促进农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乡村生态文明价值和人居环境质量,是当前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面临的关键挑战。


  1 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精细化村庄规划设计转型需求

  1.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中的村庄规划:问题与挑战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 号)、《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 号)等政策文件推动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成为传统村庄规划转型与创新的关键契机。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村级国土空间规划(以下简称“村庄规划”)是落实上位总体规划及刚性控制底线、指导建设管理的政策工具,承担着统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的基础性作用。基于此,村庄规划如何在编制方法上适应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新的规划治理体系下发挥有效作用,是当前亟待探讨的关键议题。


  我国现行村级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面临诸多难题:首先,村庄规划编制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不足。编制范式上往往采用城市规划的精英决策理性规划模式,忽视了乡村人文和资源禀赋、社会关系网络的内生秩序,不能满足村庄发展的实际需求。编制技术上,现行规划精度较低,尤其是土地利用分类精细化程度不足,不符合村庄发展的实际需求,难以指导村庄具体建设,导致村庄规划的实施程度不高。


  其次,土地资源难以得到高效集约利用。以往村庄建设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两大体系作为治理工具,但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无村域级别,上一级(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法精细化管控村庄土地利用,导致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规划无法衔接,影响村庄产业发展与建设项目落地。因此,村庄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成为掣肘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响应土地综合整治需求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村庄规划编制面临的关键挑战 。传统村庄规划强调生活空间的布局与建设,同时传统土地整治则更关注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而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村庄规划更应同时强调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布局的协同发展。


  最后,乡村生态文明价值亟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高效利用、人—地—产业的协同发展、乡村价值重构、村民生活品质提升是当前村庄规划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聚焦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建设,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详细规划,应在强调国土用途管控的同时,融入环境品质管理与发展引导。


  1.2 乡村治理精细化的转型需求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驱动下,乡村治理精细化是提升乡村空间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精细化治理模式作为乡村治理的新兴范式,其价值理念体现了人本性,即回归村民的生活生产诉求,也体现了公共性,即凝聚乡村多元主体力量,构建乡村社会公共性文化。面对乡村社会多元复杂的治理需求,乡村精细化治理是一种需求导向、注重细节、准确供给的治理模式,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制度基石,强调由以往政府管控的粗放型模式向针对全过程、各环节做出最优设计、统筹联动与信息互通的精细化模式转型 。


  在乡村治理精细化转型驱动下,村庄规划必须契合乡村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村庄发展。以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粗放、重规划轻实效、规划主体单一、村民主体性缺乏保障、难以指导村庄具体建设等问题尤为突出 [7]。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应在尊重村民的利益诉求、系统识别农村发展建设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凸显规划设计的人本性、地域性、适宜性、操作性;同时,构建以村民及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框架,最终达成规划与发展共识,为乡村治理的精细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


  2 精细化村庄规划设计模式构建

  村庄规划如何明确自身目标定位、创新编制内容和技术手段、重构实施路径与制度框架、契合乡村治理精细化转型需求,是当前规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虽然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乡村实践已提出精细化设计理念,但在规划框架构建、编制方法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尚未形成定论,急需更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融入我国华北地区村庄规划实践经验,尝试初步构建精细化村庄规划设计模式及工作框架。


  第一,治理理念嵌入规划框架。基于乡村治理精细化理念,注重提升规划的人本性;切实把握村民的真实诉求,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强化规划的集体理性 [6];促进从规划管控向规划治理的转型,以强化村民自治为基础,充分考虑村民利益及其行为逻辑,促进乡村治理模式的精细化模式转型。


  第二,聚焦乡村生态文明价值,制定精细化规划目标。突出乡村生态文明价值,规划目标的制定应尊重乡村社会文化、乡村生态环境、传统村庄形态和原始风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第三,土地整治与村庄规划的协同促进。以“人—地—产业”联动发展为切入点,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精细化整理,创新土地资源活化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科学利用。


  第四,土地利用规划精细化,空间风貌乡土化。首先,细化土地用途分类。基于《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在二级用地分类基础上细化土地用途,为实现精细化设计提供用地基础。其次,精细化土地利用功能布局。一方面,针对零星用地进行点状供地布局。例如,可将点状农林用地与宅基地穿插布局,精细化宅基地用地布局,明确界定房屋用地、储藏用地、蔬菜和果树用地等不同功能划分。另一方面,可结合具体建设项目对村庄土地利用进行精细化规划。例如,结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选址、指标控制、功能布局等针对性需求进行规划设计。最后,在村庄空间形态和环境质量方面,以“针灸式”手法构建乡村风貌和农业景观,凸显“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乡村空间特征,针对居住环境、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精细化设计。


  第五,项目实施管理精细化。基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创新数字化规划方法,强化发展时序与建设项目统筹布局,实现高精度规划设计与建设项目管理,提升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作者:张天尧  张文印    夏晟)




上一篇:宁波万竹村村庄规划方案 远郊型村庄振兴的实施路径

下一篇:精细化村庄规划设计实践探索:冀东平原小燕山口村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