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索村庄设计的应对策略,即:(1)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上下结合,分工协作,鼓励多专业人员参与;(2)策划分散而小微的乡村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关键技术设计;(3)依托村级单位,发动村民参与,渐进式推进村庄设计;(4)关注乡村公共空间,提升村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一、 配合村庄规划,明确各自分工,鼓励多专业人员参与,促进乡村多样化
乡村不同于城市,乡村是一个“原子化”的社会,特别是在当今我国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双栖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费孝通[10]基于传统中国政治结构提出“双轨政治”理想模式:“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同样一个健全的乡村规划体系建构也需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才能保障全域管控的有效实施与基层乡村的真正振兴[11]。好的乡村规划既要注重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又要兼顾乡村振兴目标的多元性。因此,配合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自上而下的村庄规划,一个自下而上的基于“内生式”发展的村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村庄规划作为法定规划是一种刚性的基础规划,应该尽可能的简化、实用,让村民看得懂,要让村民知道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不做;而村庄设计是在村庄规划的约束下进行的一种提升规划,是需要调动村集体及所有分散农户的积极性的规划设计,要让村民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两种规划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最末端,需要考虑多样的上位规划,是一种专业性很强、政策性很强的法定规划,只有具备自然资源与规划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才能完成。村庄规划只需完成边界划定、空间管控、指标约束即可,这样村庄规划速度快,又给村庄设计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村庄设计则是在村庄规划的约束下进行,主要是关注具体的项目设计,例如村庄入口广场、民宿、采摘园、登山游步道等非常具体的、可实施的设计,设计人可以是农业技术人员、园林设计师、建筑师等,这样,就会有大量的人才投入到乡村工作,促进乡村的多样性。
二、 策划分散而小微的乡村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关键技术设计
乡村的产业策划应该便于村民参与、村民创业,而村庄设计应跳出传统的城市设计模式,更应关注产业链条的整体设计。笔者在宁波市俞塘村村庄设计的过程中策划了三大类产业项目,一是村民创业类项目,即村民或返乡青年可以自己投资、自己经营的项目;二是外部资本参与类项目,即投资比较大或操作难度大,需要文旅公司、创客等外部力量加盟的项目;三是村委会组织类项目,即公益性的项目(可以申请上级政府财政支持),但是对村庄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 依托村级单位,发动村民参与,渐进式推进村庄设计
村庄规划的组织者必须是上级单位,但村庄设计的组织者应该是村本级单位。村庄设计是一种“内生式”的规划设计,是在充分了解本地人、文、境的基础上,激发村民内生能力的设计。只有村委及村民最有发展的愿望、振兴的意图,既是执行者,又是最终受益者。其次,村民参与是村庄设计的关键。上面说到的乡村产业项目策划设计都是为村民量身定做的,没有他们的参与,设计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最后,村庄设计不能贪大求全,也不能求快。村庄设计的项目是多种多样的,村庄设计的人员亦是来源广泛,不可能要求他们做一个全面而整体的村庄设计,但可以根据需要做局部设计,也可以一点一点的逐渐设计。
四、 关注乡村公共空间,提升村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还要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乡村的公共空间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重要场所,是地域人文历史的集中体现,更是集体记忆的容器、人文生命力的重要载体[12]。在列斐伏尔[13]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不仅是一个“容器”或载体,而是充溢着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复杂产物。乡村的公共空间符合空间生产理论,虽然是乡村的历史、人文、生境、社会关系塑造了空间,但空间也会反作用于人的发展,好的公共空间可以带给村民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可以提高村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对于村民内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乡村的规划设计不只是物质空间的规划,更带有社会性质的规划,如何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需要找到适应乡村发展规律的规划设计方法。村庄规划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参与的人员有限,而村庄设计内容广泛,更适合多专业的人员参与,这将有利于更好更全面地促进乡村振兴。本文提出村庄规划与村庄设计上下结合、各司其职的理念,探索在村庄规划的管控约束下,村庄设计如何应对乡村“内生式”发展的策略,希望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点思路。(作者:马力,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