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特色小镇, 需要把握发展趋势, 防止实施偏差, 为此, 文章提出了确立综合发展理念、命名与评价机制相结合、注重“特”字内涵、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特色小镇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等应对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 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为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导向性政策措施。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国家各种促进特色小镇发展政策的出台, 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十八大”确定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内涵, 加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全国各地出现了特色小镇如何如荼发展的态势, 但是, 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 需要理清与相关概念关系, 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趋势, 防止出现实施偏差, 并且提前做好应对。
1 特色小镇与相关概念辨析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市化中的小镇, 是乡村振兴中的小镇,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分清与新农村、工业园区、产业新城等相区别。
与以前的新农村建设相比, 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展战略绝不是新农村建设的翻版, 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是在以前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指导未来“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 特色小镇的内涵更为丰富, 除了一定的工业化发展以外, 特色小镇还承载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明传承、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 特别强调产城融合, 宜居宜业, 以当地的市民为中心。
与产业新城相比, 特色小镇不完全聚焦产业发展, 还积极探索未来多样化发展, 承载农村人口转移, 把握产业定位, 挖掘产业特色, 进行科学规划, 依托人文底蕴, 坚持生态发展, 实行产居结合的新型小城市, 与目前的大城市扩张发展不同, 绝不是简单的产城融合, 而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2 特色小镇发展趋势分析
特色小镇的发展既有自身的规律, 也有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第三方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影响, 因此, 需要准确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
特色小镇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特色小镇建设必然是未来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除了政府财政投入, 在广泛采用PPP模式的情况下, 不断引入社会资本, 各小镇的投资规模将越来越大。
政府、企业、第三方部门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特色小镇发展将是政府引导, 社会资本投资、同时鼓励第三方部门献计献策, 参与共同治理, 促进当地居民积极参与, 并且进一步带动特色小镇向现代小城市过度。
特色小镇产居融合趋势明显。特色小镇未来一定是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一个区域, 小镇居民一定是生产生活于本地的主人, 特色小镇不但是工作的地方, 也一定是生活的地方。
特色小镇的“特色”标签化。特色小镇尤其强调“特”字, 没有自身特色肯定无法成为特色小镇, 挖掘和发扬自身特色成为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未来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定是特色鲜明的现代小城镇, 而且小镇的特色将成为一张名片、一种标志一种示范、人们向往的远方。
特色小镇与其他大中小城市互为补充。特色小镇绝不是大城市的缩小版, 也不是传统小镇的扩大版, 一定是成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和大城市人口疏解的理想之地, 是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特色小镇将与大城市互为补充, 优势各异, 满足了不同人群城市居住生活的需求。
特色小镇生态特征显现。特色小镇是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假设的, 契合了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的导向, 必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虽然被称为“镇”, 也将会成为具有诗情画意的现代小城市。
特色小镇成为了创新创业的平台。大城市创业成本较高, 产业比较复杂, 特色小镇由于聚焦于某一个产业,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相对各种成本又低, 成为了年轻创新创业者的理想之地。
特色小镇体现了开放共享理念。未来的特色小镇肯定是开放之所, 在户籍、用地、住房、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一定不同于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较高壁垒, 成为欢迎海内外人士到来的目的地, 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得到共享。
3 特色小镇的实施偏差
在特色小镇如火如荼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还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偏差, 需要在进一步的实施过程中予以纠正。
重命名, 轻建设。很多地方特色小镇实施过程中, 追求命名阶段特别努力, 一旦被国家、省、市命名为某种特色小镇, 好像大功告成, 松了一口气, 建设力度就会突然下降, 后续建设跟不上, 仅有特色小镇的光鲜名头, 没有后续的内涵建设, 短期得到命名的特色小镇将来也会逐渐失去特色。
重外表, 轻内涵。在特色小镇建设中, 这个在旅游小镇的建设中表现明显, 一些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小镇, 建设大量的假景观, 并且不注意原来景观的保护和挖掘, 甚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破坏或拆掉原来真实的有人文内涵的真景观, 而且不注重文化旅游的内涵建设, 给人的感觉就是外表光鲜, 缺乏实质内容, 或者内涵与实质不匹配。
重规模, 轻质量。小城镇建设中往往会出现片面追求城镇面积和投资规模, 但是对特色小镇的质量建设有所忽略, 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 把特色小镇建设变成了传统的造成运动, 特别是追求房地产开发, 偏离了特色小镇发展的本意。
重规划, 轻实施。很多特色小镇建设初期, 规划很宏大, 很亮丽, 但是, 规划出来后, 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要么资金不足, 要么人口流入不够, 要么产业进不来, 要么规划建设两张皮等。
片面追求GDP。在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中, 往往设定较高的GDP发展目标, 对于文化、旅游、居住、环保等功能有意无意的进行忽略, 片面追求GDP的倾向, 明显背离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 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不符。
缺少主观能动性。很多特色小镇被动等待政策支持而缺少自身主观能动性。由于传统城市化, 往往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行的, 在传统思维影响下, 很多地方的特色小镇建设仍然出现等待国家优惠扶持政策, 甚至主要就是为了追求国家的优惠扶植政策。
4 特色小镇发展中纠偏的策略建议
面对特色小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 必然需要各地各级政府结合自身情况, 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采取一些纠偏措施, 使特色小镇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
确立综合发展理念。与一般城市化不同,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比较特殊, 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国家战略,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在人文、制度、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娱乐等方面构建多维度的综合发展理念。
命名与评价机制相结合。各级特色小镇的命名工作要与评价机制相结合, 让特色小镇命名和建设在动态过程中实施, 在命名各种特色小镇时, 就要明确建设目标, 并逐渐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实行淘汰退出机制。
注重特色小镇的“特”字内涵。特色小镇与其他城镇相区别的地方一定是自身的特色, 而不是规模, 更不是高楼大厦, 因此, 要在“特”字上狠下功夫, 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特色, 让“特”字成为自己的名片。
发挥主观能动性。特色小镇建设主要还是靠当地的居民参与, 政府的资助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只是外力, 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真正能对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长期居住于此的小镇居民, 需要小镇居民的认可和参与, 才能更好地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
构建特色小镇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新维度新内涵, 特色小镇绝不是传统小镇的延续, 是现代化的新型城镇, 其发展离不开现代的科技服务体系作为支撑, 具体包括人才、信息、技术、机构等各种科技元素。
促进特色小镇公共服务建设。特色小镇是人居小镇, 一定要适合人的居住生活,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消失甚至反转, 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信息、休闲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及产品要不断升级和完善, 使特色小镇成为吸纳人口入住的宜居之所。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战略加速推进过程中, 仅靠传统的自我资本积累, 不但发展速度慢, 而且也容易因为缺乏资金支持, 错失发展机会, 因此, 应该积极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特色小镇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色小镇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探索出一条消解大城市“城市病”和小城镇“落后闭塞”两种弊端的新路子, 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和疏解大城市人口压力的宜居宜产之城。(作者:时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