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倡导实施的一种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2017年财政部组织第一批试点, 共评审通过了10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现今, 全国各省都在积极推进试点, 在实施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 合作单位的选择、产业的落地、资金的来源以及盈利点的辨析是目前主要的发展瓶颈。经过对全国33个样本的调研, 总结出田园综合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提出了摸清家底找短板, 运用策划突出亮点, 植入产业进行改造, 运用政策和孵化器解决资金问题等对策。
 

 
1 田园综合体概况
1.1 提出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战略, 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2017年5月24日, 财政部发文《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 在全国选取18个省进行第一批田园综合体试点。
 
1.2 田园综合体的定义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倡导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之一。是一个包含一、二、三产业, 全域统筹开发, 体量较大的产业组合项目;田园综合体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 是一个多方参与, 需要投融资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的项目, 如图1所示。
 
田园综合体的定义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关于主体的定义, 它强调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 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和受益;第二在产业内容上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个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1.3 田园综合体的特征
田园综合体具有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体验为活力、创新乡村消费以及城乡互动这五大特征。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基础性产业, 企业承接农业, 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 尤其是现代农业, 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 挖掘当地的文化并以此为灵魂, 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 还原村子原貌, 开发一个“本来”的村子。同时, 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 让城市居民身临其境体验农业、农事, 满足愉悦身心的需求, 形成新业态。在田园综合体的模式中, 旅游业可作为驱动性的产业选择, 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地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解决物质水平差距的办法, 即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除了解决物质水平的差距, 也要考虑如何解决城乡文化差异, 解决文化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是城乡互动。田园综合体正是一种实现城市与乡村互动的商业模式。关于城乡互动, 最直接的方法, 就是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搅合”在一起, 在行为上让他们互相交织。文化得以弥合, 才是人的城市化。
 
2 田园综合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能够启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案例都具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当地具有一定的产业资源优势或文化、旅游优势;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有地方政府或企业牵头进行产业顶层规划设计;地方政府能够提供一定的产业优惠政策。而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具有以上特点, 在开展建设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与问题。
 
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 笔者对全国十三个省共计33个筹建中的田园综合体进行了调研, 发现田园综合体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启动顶层设计的时机不对
大部分项目方存在一个思想误区, 认为应该在有把握申报到国家级、省级田园综合体称号的年份才开始启动田园综合体的策划和顶层规划设计。这种情况往往会使项目方坐失发展的良机。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新型发展模式, 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具备适当的资源条件, 就应该及早在田园综合体的框架思路下打造当地的产业框架、金融框架, 进行产业的顶层规划设计, 依照田园综合体的模式逐步发展。
 
此外, 部分项目方还存在着一种误区, 认为无论当地的基础资源条件如何、产业状况怎样, 只要圈上足够多的土地, 就可以立刻申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称号。这种思路未免过于急功近利。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不止一种, 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等等都是国家倡导、扶持的新型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模式去加以打造。
 
2.2 选择合作单位不容易
田园综合体涉及的产业板块多, 参与建设的经营主体形式多样, 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联合体, 在政府的引导下由谁来做牵头企业, 这是政府最谨慎的选择。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首先, 资金实力足够, 才能有始有终完成综合体的建设任务。在这一点上, 政府更青睐国企、央企、上市公司。其次, 拥有一、二、三产业多种项目资源, 才能补齐当地产业短板。当然, 有更高的视野、足够的外脑, 才能适应田园综合体的需求, 创新出恰当的经济运营新机制。最后, 要有足够的情怀, 把带动当地农民集体致富作为最重要的使命去完成。选择一家具有以上特点的、最有利于当地项目开展的合作单位,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3 资金来源问题难以一次性解决
一个田园综合体的体量通常在几十亿到上百亿, 且投入期较长, 在地方政府不能新增债务的前提下, 解决资金问题是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这么大的资金量难以靠某一家机构独立支撑, 通常要整合多家资源, 组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分阶段安排, 滚动投资。
 
2.4 项目的盈利点不清晰
一个田园综合体成功与否往往体现在建设运营几年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成功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健康、人居优美、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生命体, 应具有持续的造血功能, 能够有序的运营。在产业顶层规划设计中, 就要建立这个造血功能, 深挖盈利点。现今, 很多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案例中突出的是园区规划, 对于产业生态的规划较弱。究其原因, 还是规划方缺少足够的、适合的、新兴的产业资源。项目方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明确产业这一盈利点, 是田园综合体无法成功的一大障碍。
 
3 解决对策
3.1 摸清家底——找出短板
摸清当地一二三产业的现状, 判断已有的基础、优势、特色、潜力, 分析出当地产业的短板在哪里。知道短板就知道发展的瓶颈, 把短板补齐, 自然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3.2 策划先行——抓住亮点
策划是准确发掘功能定位的必要手段, 是把当地与其他田园综合体区分开来的关键, 是提升田园综合体价值的关键。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突出亮点, 就是发挥了当地的优势, 这个亮点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要么做第一, 要么做唯一, 拒绝田园综合体千人一面。
 
3.3 顶层规划设计——设计产业
在策划定位之后, 要进行产业的顶层规划设计。根据定位, 将产业短板拉长, 推进产业植入。遵从农业发展的新不等式, 即1×2×3>1+2+3, 围绕当地一产的优势资源, 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在小区域中形成闭环, 借助二产、三产为一产赋能, 借助文化、旅游为农业赋能, 塑造互融相生的产业生命体。引导当地政策、先进的产业、资本在田园综合体汇聚, 形成马太效应。
 
想要杜绝落入“规划、规划, 墙上挂挂”的俗套, 产业顶层规划设计就应该既符合当地情况、符合政府需要又符合企业发展需要。一个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产业规划才能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表1 四平田园综合体新增产业项目一览表    下载原表
 
3.4 嫁接改造——产业植入
田园综合体能够造福一方的关键在于产业模型的重建及适合的产业植入。围绕当地优势产业的资源, 引入恰当的产业。所谓恰当, 就是避免出现植入产业水土不服, 有产业也要有专业管理团队、有项目也要有相应的配套投资、有生产也要保证有销售市场。
 
3.4.1 一产打造升级实例。
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旗上村原有的种植结构以玉米为主, 村里2000余户村民, 其中精准贫困户400余户。者相镇引进裕丰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施, 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到基地务工, 以土地或荒山入股、参与种植等方式实现增收。
 
在裕丰登公司的统一运作下, 万亩土地以种植花椒为主, 花椒树下套种地涌金莲作为蜜源植物, 确立了“花椒种植+地涌金莲套种+蜂产业”的立体农业格局。农户单纯种花椒收入在1.2~1.6万元/667m2, 为养蜂人维护蜜源还可以多收入1万多元/蜂柜, 如果负责养蜂收入会更高。每667m2土地为农民带来多种收益, 与原来种植玉米的收入相比, 增收超过10倍。
与一产相配套的花椒及蜂产品深加工、当地文旅、康养元素的加入, 组成了该项目的主要元素。
 
3.4.2 产业植入实例。
吉林四平是一个以农业立市的地区, 主产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叶赫古城是国家AAA景区, 当地曾经出生过三位皇后, 三十七位妃子, 被称为“皇后故里凤起之乡”。针对当地的产业基础条件, 调整第一产业的种植结构并引入中医农业的技术提升一产的质量和品质, 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新增配套互利的第二产业, 重塑三产内容。具体产业植入情况见表1。
 
3.5 解决资金瓶颈
3.5.1 用足政策, 合理架构资本结构。
充分降低资金成本, 按照无成本资金、低成本资金、社会资金的优先顺序合理安排资金。运用无成本资金, 合理申请使用农综、农发项目资金, 进行高产田、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低成本资金, 申请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资金, 争取长期、低息贷款;还可申请贴息政策;亦或是对接养老、健康、新能源、环保、教育、电商等对口扶持资金和对口投资机构。运用社会资金, 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还可合理利用商业银行贷款。
 
3.5.2 成立田园综合体孵化器, 为项目提供引智、引资、引流的全程服务。
对于没有筹集到启动资金的地区, 田园综合体孵化器可以为其先期提供规划费, 进行顶层规划设计, 推动项目的启动。后期再从项目营收中收回前期投入。孵化器中建立三库一池:“专家智库”、“孵化项目库”、“产业库”、“资金池”, 为田园综合体项目提供引智、引资、引流的全方位服务。(作者:陈昱熹 李凯燕 陈相荣)

 

上一篇:2019年武汉市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建议

下一篇: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