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武汉市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建议

以现有的农业新业态探索为基础, 主要涉及的是田园综合体和全域旅游这两种新业态, 结合调研情况, 总结提炼出武汉市发展新业态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合武汉市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建议, 从而根据武汉市不同地区的特色, 打造出一个与市国际超级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都市农业特色产业模式, 拓宽农业的价值链和提高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思维, 如今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当现代经济与传统的农耕文化相融合时, 新的农业业态就应运而生。武汉市在这些改革中, 新的农业业态和生态不断地推陈出新, 一些地区在农业新业态上进行大量的有益探索, 丰富了农业产业的内涵, 也为城乡二元经济融合, 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1理论研究
1.1农业新业态———田园综合体
戴天放 (2014) 提出传统的农业业态是对农产品 (服务) 形态和农业经组织形式的一种综合性描述, 不仅包括对当前所处的农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 也包括对农业发展趋势的预测, 是一个包含了业种、业状、业势的综合性概念。陈秋衡 (2017) 认为农业新业态就是一次产业融合, 可以把农业新业态归纳为农业与服务业交叉融合型新业态、农业子产业之间的整合融合型新业态、高新技术对农业渗透融合型新业态、综合融合型新业态等。
 
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新的农业业态, 是农业、文旅、地产三个产业的融合。黄健儿 (2015) 提出田园综合体由景观核心区、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居民发展区、社区配套网组成, 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 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 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图1 田园综合体组成部分示意图
 
1.2生态农业———全域旅游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农业发展经验等, 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全域旅游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周明慧 (2014) 提出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主导和依托, 统筹规划整个旅游目的地, 实现旅游地多规合一, 旅游资源统筹整合, 旅游产品联动开发, 旅游产业规模集聚, 旅游服务优质升级, 旅游体验全程优化, 旅游消费合理满意, 旅游企业效益多元, 社区居民共建共享, 旅游氛围无处无时不在, 打破景区门票经济, 发展全域产业经济, 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全域、全业、全民旅游发展大格局。
 
2武汉市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问题分析
(1) 景观核心区单一, 农业产业链较短。
在武汉市现有田园综合体建设中, 大多数都包括文旅这个产业, 也就是景观核心区的建设都比较成熟, 但是出现景点同质化、单一化, 显得景区毫无特色, 并且只有在景点开花或结果旺季时游客较多, 而淡季时景点则荒芜。而田园综合体不只包括文旅这个产业, 还有农业、地产, 不仅只有景观核心区, 还有对应的休闲聚集区、农业生产区、社区配套网,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 我市已有的打着田园综合体建设口号的地区, 仅有观光游览的旅客人流, 而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农耕活动等相关产业并没有带动起来, 现代农业的产业链较短, 产业价值发挥有限。
 
(2) 城郊农业发展停留在“旅游+”的点上, 农村社区建设跟不上。
为响应“全域旅游”的理念, 武汉市近郊积极开展全域旅游建设, 但在现有的全域旅游建设探索中, 大多数地区发展模式都停留在“旅游+”这个点上, 即各个旅游景点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游客来景点观赏游玩后就直接离开景点, 并没有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产业吸引游客消费, 农村的社区建设跟不上景点的规划发展, 而全域旅游理念所强调的是全域、全业、全民整个面上的发展大格局, 也就是说已有的全域旅游建设带动的更多是景区门票经济, 而所要达到的带动农民、农业、农村发展富裕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此外, 还有一些在农业新业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共性的问题, 例如, 生态农业意识不强, 农业劳动人口素质偏低, 专门的生态技术人才十分稀缺;农民的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不健全, 尚属于起步阶段, 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等。
3发展武汉市农业新业态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农业生产区建设, 提高闲置土地利用价值。
在现有的武汉市田园综合体开展中发现, 大多数景观都是在其农产品旺季盛开时客流量比较大, 而一旦旺季花期一过, 景点就几乎无人问津, 大面积土地闲置出来, 景观核心区的土地价值只有在旺季时发挥出来, 而一年中大多数情况下是荒芜的, 因此不仅要把核心景观建设好, 也要把基础的农业生产跟上, 根据农作物四季种植更替情况, 在土地闲置时按照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 让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也使得农民不仅能在景点旺季时分一杯羹, 在淡季时也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丰收。
 
(2) 完善休闲聚集区发展, 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
根据调研发现, 武汉市大部分旅游景点的休闲聚集区建设都是游乐园里的娱乐设施, 缺乏新意, 消费的游客也比较少, 这也导致了游客们一般把景区逛完后就离开景点返程, 消费模式单一, 发展模式还停留在“旅游+”这一点上, 因此, 要完善休闲聚集区的发展规划, 可以根据武汉市不同地区的农耕文化特色来建立博物馆, 并训练培养一批讲解人员, 比如草莓种植特色区就可以展示不同品种的草莓及其来源解说, 草莓的衍生产品展览, 还有草莓文化节等, 借此来宣传农产品的种植文化, 在博物馆里还可以展示一些能够唤起游客乡愁情感的农事工具等, 有些地区还存在着历史文化遗产都可以展现出来供游客游览, 拓展发展模式转变为“农业+旅游”, 既丰富了游客的消费模式, 也延伸了农产品的产业价值链。
 
(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布局农村社区配套网。
武汉市已有的田园综合体和全域旅游建设的景区几乎都可以一日游或是半日游完, 不存在住宿情况, 游客的这种行为既因为景点的单一性, 也因为景区没有吸引游客配套的住宿服务提供, 因此开展田园综合体和全域旅游规划建设中, 要建设具有地域风情和特色的民宿小馆, 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氛围, 比如木兰文化, 在民宿建设中融入这种文化特色, 加强游客的消费体验, 使得城市人口能够体会到农村生活的静谧和魅力。合理布局农村社区配套设施, 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配套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让农民体验到都市生活的丰富精彩, 落实社区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措施, 促进城乡二元融合, 让社区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当的社会服务。(作者:刘毅)

 

上一篇:田园综合体理念下绵阳民主村农业园规划研究

下一篇:田园综合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