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 文化振兴体现着乡村建设发展的内涵和特色。通过对目前多地乡村发展现状的观察和调查, 许多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存在同化现象严重、城市景观泛滥、装饰肤浅、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品牌打造牵强且内涵不足、文艺活动缺乏运作机制等状况, 产生了单调乏味又缺少文化和风情的现象。因此, 亟需对如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展开思考与整体布局, 以体现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和文化品牌。本文提出, 当前应当梳理乡村的文化形态、查找短板, 充分发挥城市优势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推进升级版“三下乡” (智力下乡、作品下乡、人才下乡) , 解决乡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二是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 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最厚实和牢固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战略核心内容的文化振兴更是重中之重。
 
        乡村是一个生活共同体,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振兴乡村文化, 客观上可以起到活跃经济文化氛围、拓展社会生态空间、构建文化传播语境等作用;主观上, 则可以达到提升乡民生产生活质量、文化综合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目标。乡村兴, 文化必兴。乡村文化的繁荣程度反映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状况。只有乡村文化振兴, 才能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国家战略,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系,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2]乡村振兴究其本质而言, 也是弘扬与发展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地方文化的代表, 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其重要意义大家一致共识, 战略地位明确, 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以各种方式推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一) 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乡村文艺是中国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植于中国大地,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 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 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 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艺。根据非遗文化普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1类1372项, 各省、市、县也建立了相应的文化保护库,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3]另外还有许许多多遗落在广大乡村的各类民艺。每一种民间文化都在延续传承中, 都吸收融汇了各地文化的精华, 从价值观念到技艺呈现、从民风民俗到文化传递, 多层次、全方位、广角度地展示了各个地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构成。各类文艺都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 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的, 总能让民众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 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 可以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 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广博丰厚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众多文艺的形成和发展,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艺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 进一步挖掘、梳理、守护、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以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在当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 文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发挥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 对于维系民族精神, 弘扬优良品德, 传播主流价值体系, 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 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 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 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 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 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文化艺术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 提升认知能力, 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 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 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 是农村的整体振兴, 是全面发展和繁荣, 不仅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而且突显了文化、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 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 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 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 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只有完善了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家园, 才能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 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正能量。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国家大力促进乡村建设, 打造现代版的中国新农村, 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许多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存在同化现象严重、城市景观泛滥、装饰肤浅、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品牌打造牵强且内涵不足、文艺活动缺乏运作机制等状况, 产生了单调乏味又缺少文化内涵和风情的现象。事实上,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村庄, 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文化都有区别, 乡村的发展应该体现各自的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民俗风情和环境风貌。
 
        (一) 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梳理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新农村的建设与改造不断推进, 但是有的政府部门和乡村领导干部只注重“新”与“形”,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没有注意保护前辈留存的具有浓厚岁月沉淀的乡村建筑、历史遗迹、人文景观, 以及古树木, 片面追求城市小区的布局与规划, 整体布局不接地气, 不符合乡村特色与内在需求, 城市化的烙印深深打在了乡村大地上, 不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盲目开发建设, 导致生态破坏。因此, 由于缺乏对乡村生态、乡村文脉的梳理, 缺乏对乡村发展的整体规划, 导致城市元素在乡村的野蛮植入, 影响了乡村的健康、和谐发展。
 
        另外, 乡村建设只重其“表”、不重其“里”, 只注重经济提升, 不重视文化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文化建设的认识高度远远不足, 对其考核也过于形式化, 只注重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 而没有关注其效果。在当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其战略高度, 强化公民意识的培养, 让他们建立对自己的文化认同, 打造良好的乡风文明。
 
        (二) 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审美高度和特色
        经济的强势掩盖了乡村文艺的价值。在人口逐渐稀少的农村, 古老的文艺正渐渐消失。另外, 由于农耕经济形态、教育等诸方面的制约, 导致农民知识相对落后、观念相对保守, 加之新文化又不易植入, 从而造成了农村文化相对于城市文化的落后性、以及对文化的自信不够。
 
        历史上,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 伴随农耕文明产生的文化, 诸如民艺、民歌、戏曲、扭秧歌、贴对联、剪纸、年画等, 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的加速, 年轻一代不仅没有发扬光大, 反而轻视传统文化价值, 对祖先文明缺乏审美认知, 他们所崇尚的是城市文化的肤浅表象, 沉迷于网络世界, 满足于流行歌曲, 痴迷于明星大腕、男神女神, 甚至于赌博等不良风气。
 
        因此, 需要全面审视乡村文化的重振。在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重建”, 在整体规划下有策略地对外部文化加以“引入”, 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平等的关系, 以此唤醒集体记忆, 把握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锤炼文化自信, 提升审美高度。
 
        (三) 缺乏相应的人才和有效载体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导致了大批社会精英扎堆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与乡村能人在城市纷纷购置房产, 定居于城市。大部分的乡村青年觉得乡村的生活方式是落伍的、单调的, 对乡村文化与产业经济逐渐失去了自信心。乡村中具有生产能力、文艺技能的人口正在减少, 人口结构失调, 乡村文化振兴能力进一步减弱。
 
        乡村文化生活中除了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来运行公共生活外, 更缺乏组织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管理机制。一些优秀民俗活动形式失去了运行基础, 如戏曲、舞龙、灯谜、划龙舟等优秀的民俗活动正在隐退, 尽管在非遗保护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依然难以复兴。乡村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在植入性的文艺演出之后往往成了乡村文化展厅和酒宴场所。
 
因此, 就目前而言, 乡村文化的建设与振兴缺乏专业人才 (包括文艺队伍) 、缺乏布局规划、缺乏品牌作品, 缺乏相应的运作机制, 更缺乏有推动能力的管理者, 急需文化艺术资源下乡, 让更多专业人士去规划、指导和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三、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面,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7]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 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 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 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当前应当梳理乡村的文化形态、查找短板, 充分发挥城市优势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推进升级版“三下乡” (智力下乡、作品下乡、人才下乡) , 解决乡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二是拓宽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 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 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 推进智力下乡, 助力乡村谋篇布局。
        乡村文化振兴, 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 以本土文化为基础, 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 一些乡村文化品牌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 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因此, 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到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 特色化、差异化的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 并且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 上下结合, 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 强调个性与特色, 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推进作品下乡, 挖掘内涵创特色。
        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 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 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 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 完善后进行植入。如, 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 (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礼堂;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 (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族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 推进人才下乡, 提升内生动力, 形成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 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了乡村振兴的总方向、总方针, 而具体政策措施实施则需要各界人才介入, 在实地实操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 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 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 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 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
 
        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 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 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 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力, 激发源动力, 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 挖掘特色项目, 培养专业人才, 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 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 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 整体谋划, 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 繁荣乡村文化艺术。
        整体谋划乡村文化发展, 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 推进文化艺术下乡, 改变乡村内生动力;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 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 立足乡村文明, 挖掘乡村文化潜力, 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 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2. 定点推进, 打造精品, 实现乡村文化品牌的内涵提升。
        根据乡村实际, 深入调研, 从农村的需求出发, 跟农民对接、融合, 为乡村发展整体谋划, 定点推进, 打造精品, 实现乡村文化品牌的内涵提升。定点打造的项目可以是为乡村环境改造作总体规划, 凸显乡村特色;从农村的文创资源出发, 激发乡村主体的文化意识和动力, 开发文创产品, 推动产业升级;艺术家主动挖掘、创作富有地域和本土特色的文艺节目, 为乡村文化品牌打造增添亮点;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梳理、植入, 形成完整的传承与发展的特色文化……。如, 我院对接的安吉县中张村畲族特色品牌文化的设计就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在安吉中张村, 我们学院经过前期三年的对接, 通过乡村规划设计、节日文化活动策划与演出、乡村环境美化等服务, 围绕畲族民族特色, 打造成功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项目和作品, 进一步推动了该村的文化建设, 打造了文化品牌,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 推动乡村文化礼堂 (乡村大舞台) 的转型升级, 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 乡村文化礼堂 (乡村大舞台) 成效显著, 但也存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缺乏管理人才、缺乏文化品牌、礼堂功能发挥有限等问题。文化礼堂是农民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 是繁荣农村文化, 形成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厚植文化力量。可以联合各部门组织开展“高校与乡村文化结亲帮扶”活动, 从文化发展策略总体规划与管理、文化品牌的打造、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打造乡村文化礼堂升级版, 持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作者:张新江)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关系的重构

下一篇: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基于法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