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讨论和初步研究

           自从 1990 年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正式提出 “ 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以来,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现象一直得到全世界学术界、 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 产业集群理论也逐渐应用到了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中, 国外学者和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已就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诸多探索。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而旅游业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产业使对其发展的规律探索和理论构建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多学科理论的引入、多角度探讨、多视野研究对于旅游理论的逐步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而基于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丰富旅游学理论, 对提高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中机院专家就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和初步研究, 分析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广泛实践。
关于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讨论和初步研究
 
1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和实践的内容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用不同的方式构建产业集群的定义: 第一是集群的功能尺度: 相关的公司和产业经常通过网络或产品体系结合在一起; 第二是把集群看作是空间现象: 相关或相似的企业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形成集聚; 第三把集群看成是发展战略: 采取政策项目形式推动集群发展; 最后一个集群会形成一个区域品牌, 如好莱坞。 从国外关于 Tourism cluster( 旅游产业集群) 的研究和实践来看, 也包括 Anders Malmberg 对于产业集群界定的三个 方 面内容。
 
1.1 理论研究
 
           近两年来, 在旅游权威杂志《 Annals of Tourism Reserch》以及《 Tourism Mannagement》、《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等旅游研究杂志上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章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是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旅游目的地, 探讨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机制、企业网络、竞争与合作关系、集群竞争优势和创新等方面。 如 Julie Flowers 和 Katherine Easterling用钻石理论分析了南卡罗来纳州的旅游产业集群, 研究了如何通过钻石要素的培育使旅游产 业 集 群 “ 生 长 ”; Sara Nordin 用 钻 石 理 论 分 析 了 旅 游 产 业 集 群 的 形 成 条 件; PatriceBraun 认为对于旅游中小企业来说, 地方网络是其对技术创新的保证; 多数旅游产业集群强调地方网络、社会资本和信任对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Ewen Michael 等对旅游微型集群和企业网络为什么产生和如何产生提供了理论解释, 并用实践进行了验证; 并用网络合作理论解释了在传递社会成果中当地社区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Denis Redzepagic 分析了克罗地亚旅游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 认为成功的旅游产业集群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资本是很重要 的, 合 作 和 寻 求 成 员 间 利 益 机 会 的 愿 望 会 促 进 集 群 的 扩 张 ; Julie Jackson 和 PeterMurphy 通过对澳大利亚的案例研究和对集群内企业的实地调查, 认为旅游产业集群中企业能较好理解竞争的特性, 并具有与通过协作竞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一致的竞争行为, 这里竞争是以差异性和创新为基础而不是对抗性竞争活动或削价竞争 ; Sara Nordin 通过对瑞典两个冬季旅游地产业集群的研究得出结论: 中小企业集聚、地方性特别强、企业关系特别融洽的旅游产业集群并不利于竞争和创新, 而外来资本较强且有垄断性企业的产业集群则反而会带来技术、创新和促进创新的竞争气氛。 集群内旅游企业间缺乏沟通和合作是很多研究者提到的问题, 同时也是限制集群升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实践应用
 
           近几年, 国外很多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部门已经开始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践, 而在很多旅游业占重要地位的地区已经把旅游产业集群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践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区域为了促成企业合作竞争, 形成区域战略联盟或虚拟组织, 实施“ 旅游产业集群战略”, 强调旅游产业内部的联合和集团, 旨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竞争优势。南非是较早在全国实施“ 旅游产业集群战略( tourism cluster initiative) 的国家, 旅游产业集群战略方案集中于三个水平: 国家集群、主题集群和地方集群; 由美国国际发展代理机构( USAID) 在一些小国家如斯里兰卡、加纳、圭亚那、克罗地亚等援助建立的“ Tourism Cluster”,旨在吸纳国家或区域旅游各部门积极参与, 强调旅游各部门的联合, 共同完成提高旅游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 再如由牙买加出口协会创始的牙买加旅游产业群网络, 是由超过 60 个公司组成的协会组织, 旨在强调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增强旅游竞争力, 促进牙买加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团结、信任和合作 , 这里“ Tourism Cluster”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组织; 而由非洲管理服务公司发起的“ 加纳旅游集群”则是一种虚拟组织, 是把旅游各部门组合到以集群命名的旅游英特网社区, 目的是通过网络和电子商务提高加纳旅游产业竞争力。
 
2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国外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也是进入 21 世纪之后才得到重视和广泛开展, 旅游研究在经历了从旅游目的地整体角度的空间分析和旅游产业整体的产业关系研究之后,学者们开始从微观角度剖析旅游目的地的内在演进机制, 而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目的地旅游企业间的关系尤其是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对于揭示旅游目的地生成、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无疑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
 
2.1 用集群理论解释客观存在的旅游产业集聚特征
 
           一直以来, 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证都是集中于制造业领域, 非制造业领域如文化产业、服务业等是否存在集群现象、能否用产业集群理论进行研究一直存在争议, 而作为客观上存在产业联系紧密、 集聚特征明显的旅游产业能否形成集群也成为最近两年旅游学界和区域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国外旅游学者的案例和实证分析以及很多旅游目的地政府的报告中可以看出: 在旅游业发达, 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的地区的确出现了明显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 用集群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将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区域的旅游经济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多学科参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
 

           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和它对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其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多学科的参与使产业集群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由于旅游业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产业特点, 使得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呈现出多学科参与, 多角度讨论的特点, 如经济学学者对于产业集群内部旅游企业间竞争与合作机制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学者对于旅游企业集聚机制以及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旅游关系等的研究, 社会学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网络和社区旅游的研究等等。这种多学科多视角的对于旅游产业微观领域的研究, 将有助于丰富旅游学科理论, 推动旅游学科理论建设。
 
2.3 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展开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由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是揭示微观经济主体间的内在关系和由此引致的群体发展规律, 再加上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产业集群形成背景、集群特点和层次的差异, 因此案例研究是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起步晚, 尽管研究成果逐步增多, 但对于理论应用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仍存在争议, 所以, 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需要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范式归纳。 国外学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般是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增强了理论应用的现实性和说服力。
 
2.4 旅游产业集群实践强调政府等协会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 由于旅游产业的核心产品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地质历史和人类历史时期遗留下的旅游资源都有“ 公地资源”的性质, 其开发利用和保护都需要政府的参与、规划和引导; 另一方面, 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完善的合作性竞争关系往往不能自发生成, 需要政府或企业协会组织、集群项目组织的引导, 因此, 一个成功的旅游产业集群, 政府、协会或项目组织者或协调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 从国外实践来看, 政府更多的是在资源开发与规划、目的地营销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而能够较好协调企业内部竞合关系的往往是协会或集群项目的组织者。
 
3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
 
           自 2003 年底起, 在由我国著名的产业集群研究专家王缉慈等发起的研究集群的虚拟平台— —“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 的论坛上, 包括王缉慈在内的众多旅游学者、 经济学者、 地理学者也针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有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内容包括旅游产业集群是否存在、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形成条件、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关系、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等, 其中的焦点仍是作为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产业,旅游业能否用集群理论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 近几年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论文也日益增多, 尹贻梅 2004 年发表《 旅游企业集群: 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第一篇文章, 2005 年吉首大学商学院王兆峰以 “ 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为内容, 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获得立项, 这是国家级基金首次对“ 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研究资助 , 由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既有官方成分也有学术界参与, 可以看出旅游产业集群逐渐得到官方和学术界的认可。
 
3.1 研究现状和实践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论证旅游产业集群的科学涵义和系统框架,探讨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如集群特征、形成、类型、竞争优势及内部结构。 如尹贻梅、鲁明勇、陶文杰、庄军、麻学锋等从不同角度定义了“ 旅游产业集群”和“ 旅游企业集群” , 聂献忠等提出了主题旅游集群的概念; 张俐俐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定义了酒店业集群; 庄军认为在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过程中,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搭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16];张梦通过对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实证分析, 探讨了实现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演变的限制因素[21]; 颜醒华等分析了旅游企业间围绕特定旅游项目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产业集群的机制, 并进一步对其协同合作关系进行博弈分析; 尹贻梅等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构成, 把旅游企业集群作为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 石建中等认为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应在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上, 从横向和纵向层次展开, 同时要注重对集群网络、文化整合、网络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以提升旅游产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陶文杰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旅游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发展模式和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聂献忠等认为主题旅游集群的形成发展, 主要是受追求规模经济、游客差异性偏好和要素集聚积极推动的影响, 研究分析了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扩张及其空间效应 ; 麻学峰则通过多篇文章应用产业集群的理论一些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 ; 张俐俐等分析了我国酒店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与基础、发展现状与分类, 应用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酒店企业集群优势与竞争力提升进行了研究。但总的来说, 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 目前主要是停留于把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机械地应用到旅游产业的研究中, 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浮于表面, 缺乏对于集群内产业间关系、集群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社会资本和创新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尤其是针对以上问题的案例研究极其缺乏。
 
           近几年, “ 旅游产业集群”也见诸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文件和产业规划中, 但由于对于旅游产业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滞后, 所以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也仅仅是在口头上或书面上作为一种新的战略提及, 到目前还几乎没有旅游目的地真正用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指导旅游业的发展, 也很少对本地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资助和支持。
 
3.2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国外发达国家有一定差别的, 旅游产业的发展历史和成熟度与国外也有较大差距, 但是形成旅游产业集群的产业联系和产业集聚等条件客观存在, JulieJackson 认为中国特有的“ 关系”和“ 人情”的文化特征和集体主义的历史在中国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中更可能满足波特认为的“ 对于私人关系和维持合作的信任的特性”。因此, 未来我国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尽快开展实证研究和案例总结。我国学术界不能再停留于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无谓争论和初步探讨, 而应尽快对全国旅游业规模大, 历史长的地区开展实证研究, 只有通过大量案例的总结才能发现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才能研究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演变的特殊规律, 探讨促进旅游产业集群“ 生长”和升级的路径及集群治理的方法。 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 因此, 这方面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和调研渠道的协助。
 
           第二, 政府部门应对旅游产业集群给予足够的重视。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的延续和整体竞争优势的维持离不开旅游地企业和社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而在培育经济增长和旅游发展中集群是最有效的工具, 波特的“ 集群”可以作为旅游产业的一般范式, 促进地方社区的经济发展和提升旅游功能; 大量旅游产业微观集群对于以当地社区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中的旅游企业建立地方竞争优势能提供有效的方式。 因此, 政府部门应在旅游发展较充分的地区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 规范旅游企业间的竞争, 积极推动旅游企业间的正式和非正式合作, 提供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结构, 为旅游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创新创造条件。

上一篇:未来长春新区将通过科学规划的引领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区发展之路

下一篇: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建设双赢共进——福鼎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