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环保产业应协同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环保产业应协同健康发展

         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各级政府及部门多次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特别是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与环保产业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美丽宜居的原则,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为核心 ,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推动产城融合,注重保护和提高农民利益,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现代城市接轨,逐步形成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
 
            2.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以 15%至 20%的速度增长,投资达 3.4 万 亿 元 ,比 “十 一 五 ”期 间 增长了 62%,2015 年实现产值 4.5 万亿元。 预计“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达到 20%,总投入将达到 17 万亿元。
 
二、环保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1.环保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环保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有利于城镇化建设中废水、废气、废料及生活垃圾的净化处理 ,通过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山清水秀 、蓝天白云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另一方面,环保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 有利于人们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环保理念,形成诸如节约用水用电、降低燃煤、垃圾分类及推广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的生产和消费习惯,带动全社会环保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2.新型城镇化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发展重点之一,在农村人口转向城市过程中, 必然带来城市功能的扩展和城市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如房地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 城市消费品和服务供应规模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此过程中,城市发展中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进城务工人员将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环保产品、技术方面必然形成巨大的需求。 同时,在未来发展中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招商引资上项目时会更加重视环保技术的应用,对污水处理、雾霾治理、大气净化、节能降耗、清洁能源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重要标志,在推行过程中必须以节能环保为宗旨,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目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环保产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
 
            1.大气污染。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污染成为区域发展或城市发展中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在 2014 年全国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的 170 次中, 京津冀地区发布黄色及以上预警信息达60 余次。 2015 年,北京市共有 179 个污染天,其中 46 天为重度污染;全年 PM2.5 浓度平均值为每立方米 80.6 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大年均值(10 微克)的 8 倍多。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成为我国雾霾污染重灾区。 究其原因,与该地区尤其是河北省长期以来以钢铁 、火电、焦化、水泥等 “两高”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分不开的。
 
            2.水资源紧张。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对水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生活污水排放也相应增多,同时,城市产业粗放型发展导致高水耗、高污水排放。 从我国总体情况看,城市水资源紧张的形势较为突出,尤其是北方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更为严峻。 2014 年调查显示,我国 657 个城市中有 300 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根据世行统计, 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 2200 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平的 1/4。 虽然 2014 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实现全面通水,缓解了河南、河北、北京等地的部分城市用水紧张困境,但整体缺水的局面仍未彻底改观。
 
            3.城市垃圾处理落后。 目前,我国的城市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垃圾等几大类,综合处理率仅为 50%左右,仍有大量的城市垃圾未经技术处理,只是简单地填埋或转移,城市中的垃圾转移到农村或山区 ,对当地的生产、生活、生态构成安全隐患。 虽然诸如建筑垃圾、金属垃圾、塑料垃圾等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再回收利用 ,但大量的混合垃圾无法实现精准化处理, 城市中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生成新产品的系统能力薄弱。
 
            4.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弱化。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级部门往往过度地重视高楼大厦、宽广马路、标志性建筑、代表性工程等所谓的“重点项目”,密集的高层建筑导致城市中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城市环境生态功能退化,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绿地、树木、湖区、公园更是难以寻觅。这样必然导致城市热环境调节功能弱化,涵养水分能力下降。比如,北京夏季城、郊最高气温相差 6~7 ℃。 城市水文调节功能不断削弱,内涝灾害频发,特别是大城市抵御大雨暴雨的能力明显不足,雨季城市洪涝灾害成为城市的顽疾。
 
四、环保产业发展对策
 
            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精细管理。 根据我国今后发展需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条例 、制度等,提高各级部门管理素质,严格环境执法力度,杜绝执法中“跑、冒、滴、漏”现象。 对环保部门和生产单位要精确划分责任 ,明确目标、规程和责任人。 同时,要实行激励机制,对环保先进单位或个人要予以大力度奖励,对严重违反《环保法》的单位或个人要重拳出击,加以重罚,并通过媒体曝光。 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积极氛围,为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提供保障。
 
            2.树立环保理念,普及环保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单位、公共场所等信息交流平台 ,大力宣传、灌输环保理念,让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社区等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进入千家万户,让绿色城市变为现实。 中小学教育中可以考虑增设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素质教育,大学教育可以开设环境保护相关课程;社区及各类单位组织应定期举办环保知识讲座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加环保志愿活动。 形成人人爱环保、处处有环保、时时重环保的良好社会秩序。
 
            3.加大环保投入。 环境保护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应积极拓宽环保投资渠道和途径,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企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重点鼓励大型企业积极投身开发环保产品、提供环保服务的行列中来,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更雄厚的资金基础。 同时,应积极寻求广泛国际合作,吸收国外的资金投入到环保产业中。
 
            4.培育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环保产业园区,构建环保产业的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各区域环保产业发展的协同优势,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研发活动,壮大环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 、规模较大、产品链条长、具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知名企业,提升和壮大环保产业的总体竞争力。


上一篇:中机院:高科技工业园区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下一篇: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