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 > 战略资讯乡村振兴视域下探索福建永泰县尾林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乡村振兴视域下探索福建永泰县尾林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来源:原创  时间:2022-05-14  点击: 2209次
本文以福建永泰县尾林村改造为个案进行硏究,从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以及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乡村环境整治、空间系统规划、人文空间建设及本地村民参与四个维度切入,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实践参考。

  本文以福建永泰县尾林村改造为个案进行硏究,从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以及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乡村环境整治、空间系统规划、人文空间建设及本地村民参与四个维度切入,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实践参考。

乡村振兴,永泰县尾林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一、尾林村概况
  尾林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西南部,是同安镇最偏远的行政村,距镇中心 11 km,离县城 38 km。东与梧桐镇溪南村相邻,西接梧桐镇丘演村,南接梧桐镇西林村,北与西安村相连,且与占柄、西安、红阳、芹草四个行政村合为旧称“秋垄”的西安片区。全村总面积 6.7 km 2,涵盖丘洋、乐浪、桂林、尾林、原岭五个自然村,划分八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427 人,以陈、黄、林、张四个姓氏为主。村中青壮年大多外出求学或务工,常年在村居住的是年迈的老人和一些留守儿童。

  二、尾林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尾林村的公共空间是以村部建筑为中心向四周民居呈多点式发散,村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朴的民居建筑,但公共空间整体的系统性较差,缺乏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文化脉络的传承,不仅满足不了村民的日常使用需求,而且也无法让村民感受到人文情怀。

  1.校舍建筑残破,村部空间简陋
  尾林村村部由两个公共建筑组成,一个是现代平顶风格的村部,其东侧一楼的屋顶漏水严重,办公空间无法使用。此外,附建于后方的公共厕所过于简陋,且无法自然通风采光,空间质量不佳。另一个是旁边的初级小学校舍,木构夯土墙四坡瓦顶,因废校而闲置荒废。原有室外楼梯在兴建村部时遭拆除,致使二楼空间几乎无法使用。两栋建筑具有高低差,只能藉由几块木板跨置外廊才能连通使用,且无栏杆设置,十分危险。同时,部分屋顶因年久失修,椽条断裂,屋瓦破损,需要整修才能重新使用二楼空间。二者并列,风貌极不协调。

  2.生活环境低劣,公共设施不足
  尾林村的村居形式属于散村形态,因缺乏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居民只能自建各式临搭构造物以满足日常生活的空间需求。临搭构造物散建于民居四周,极其影响村容风貌。设计团队前期多次实地调研得知,目前村中依旧在使用传统“旱厕”,同时日常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不仅没有分类,而且也只是作简单处理后拿去饲养家畜,使得村民生活环境低劣。虽然村部有放置垃圾箱,但因离居民区较远,导致在道路上仍随处可见一些垃圾袋、废弃化肥袋等难以降解的生活垃圾。若遇上下雨天气,雨水与污水汇合,加上易腐变质的生活垃圾和不易处理的塑料垃圾,都会加剧尾林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3.生态环境良好,景观设施不足
  调查发现尾林村地处丘陵,地势起伏大,其中桂林山标高海拔 590 m,而全村平均高度约在海拔 700 m 左右。目前已知的天然资源有三个,由北而南分别为丘洋水库、岭眺梧桐和原岭泉眼。尾林村虽然生态环境良好,但还存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如:村中基本没有配套相应的景观设施,进村的道路两侧被杂草或农田包围,没有进行一定景观设计规划,显得杂乱无章;村中缺失标识标牌且并无路灯照明,村民的日常生活品质亟待提升;缺乏人文环境建设,无法形成当地的乡村名片。

  三、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原则
  1.环境整治,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生长与发展的根基,是营造乡村公共空间的前提,在改造乡村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应尽量不对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做过多的改动,要坚持打造与自然相融合的美好环境。

  为更好地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村沟渠、河道的治理,清理垃圾污水,加大对主干道两侧景观设计规划和相应的监督管理,确保可视范围内“三无―规范―眼净”(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逐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净、畅、丽”的转变。

  2.空间规划,系统整合
  乡村空间规划应注重其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以及自主性,利用系统整合模式来解决当下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功能性薄弱、空间尺度模糊及基础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在进行乡村公共空间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措施,结合基础服务设施或绿化景观的建设,同时对分散式节点空间进行归并和整合,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因地制宜,延续乡韵
  相较于乡村的其他物质环境空间,公共空间具有功能性应用和文化性表达的双重属性。乡村公共空间不仅能给村民提供邻里交往空间,而且还能促进乡村公共活动的开展,是展现乡村风土人情的核心区域。在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古朴的乡村民居建筑坚持“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与乡村整体环境相适应,最大限度保留乡村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记忆;其次在发展乡村文化与经济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乡村精神文明生活,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业态的融合发展。作为乡村的主人公,村民必须认识到,扎根于乡村生长并发展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乡土特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村民参与,当家作主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不能本末倒置,这是众多国家乡村建设成功的关键。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村民的自主性,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或党员会议等形式,积极引导村民自主参与乡村建设,缩短政府、专业机构和村民之间的距离,使我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少走弯路。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必须让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现代化建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实践
  1.设计分析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根据尾林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以乡村公共空间的多元价值表现和动态规划建设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提出公共空间功能性提升、系统性完善、文化性增加及自主性建立的相应设计实践措施,系统改造尾林村公共空间,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更完善的服务功能。

  2.设计实践
  (1)提升公共空间功能性
  重新规划设计尾林村村部广场与 Y0293 乡道之间的高低落差与路面铺设形式,塑造“以人为本”的村民公共生活广场及“慢活旅游”的核心节点。同时重新整治原初级小学废弃篮球场,将其辟建为乡村公园,增设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使其成为村民日常休闲运动的场所。另外,改造村部建筑立面,协调其与原初级小学间的风格差异。将村部一层楼部分的平屋顶改造成观景凉台,以彻底解决屋顶漏水问题,并建立村部与对侧弥猴桃园的视景关系,作为未来弥猴桃观光果园乃至全村慢活生态旅游联络接待中心的基础。

  (2)完善公共空间系统性
  尾林村空间布局是以村部建筑为中心向四周民居呈多点式发散,这些节点空间是由村民各家房前屋后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是大部分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日常空间,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基于公共空间使用的就近原则,通过将多个节点空间串联的形式,与村部广场公共空间形成完整的空间系统。此外,设计团队及村干部在与村民沟通协调下,将位于进村道路两侧的各家庭院空间进行更新改造,以娱乐空间建设或微菜园的形式呈现,为本地村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方式。通过整合这些发散式小型庭院空间,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系统性。同时这些空间改造的工作比较简单,通过构筑物的放置及本土植物种植来丰富空间的层次感,这样的形式可以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而随时更新。

  (3)增加公共空间文化性
  乡土文化延续与再建设离不开村民的参与,文化传承是从一代人向另一代人在时间上纵向传递的过程,文化传承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乡土文化的生成、延续和创新是乡村公共空间文化性的表现,在改造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装修原初级小学废弃校舍,将其再利用设计为村民活动中心、村情村史馆与农特产品行销中心,并增建公共厕所,以优化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功能与设施。通过增加公共空间的文化性,一方面可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公共性文化活动,深刻感受文化氛围,进而实现乡土文化的代际传承;另一方面通过在公共空间中展现不同类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实现乡土文化的延续和再建设。

  (4)建立公共空间自主性
  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共同缔造“共谋 共建共管 共评 共享”的管理布局,可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经济合作社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会议等,探讨乡村现代化建设,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在村务公开栏公布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鼓励村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建立公共空间自主性。同时,在后期的乡村治理体系上,依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三治结合”的模式,为老百姓提供可持续性的乡村动态规划建设。(作者:赖雅凤 管幸生)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规划咨询,成名于规划思想。专注于乡村振兴规划,如:“三农”问题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产业聚集区、农产品产业链等研究规划咨询服务10余年。时刻洞悉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对于乡村振兴相关项目有着丰富的经验及庞大的研究队伍,经手相关乡村振兴规划项目近百余例,欢迎致电400-666-8495咨询!


分享到:
上一篇:湖北黄冈针对农旅融合启动2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3大问题及发展要求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