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十五五规划专题 > 十五五百科

如何做好县域十五五农业产业规划?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8-12  点击:90
十五五是我国农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五五农业产业规划,至关重要。县级“十五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需立足本地实际,紧扣国家战略导向,突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强化落地性与可操作性,需从顶层设计逻辑、核心内容重点、实施保障机制三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路径设计,从而务实落地。

十五五是我国农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五五农业产业规划,至关重要。县级“十五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需立足本地实际,紧扣国家战略导向,突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强化落地性与可操作性,需从顶层设计逻辑、核心内容重点、实施保障机制三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路径设计,从而务实落地。


一、顶层设计逻辑: 锚定“三个对接”,明确规划定位

县级规划是国家农业强国战略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落地载体,需强化与国家战略的衔接性、与区域特色的匹配性、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避免“上下一般粗”或“脱实向虚”。


1、对接国家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明确县级使命

1)聚焦国家战略任务: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五大主线,结合县级定位(如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都市农业示范区等),细化落实任务。例如: 


●粮食主产县:重点在“单产提升、产能保障、产后减损”上发力,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基地、烘干仓储设施等项目;


●特色农业县: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规划标准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园区、冷链物流中心;


●都市农业县:突出“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预制菜、数字农业等新业态,规划田园综合体、农业科创园、电商平台节点。


2)对标关键指标:参考国家规划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绿色防控覆盖率”等核心指标,结合县级实际设定可量化、可考核的“十五五”目标(如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8%提升至6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60%提升至70%)。


2、对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

1)融入省级/市级农业产业集群:主动对接上级规划中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布局,明确本县在区域产业链中的角色(如原料供应基地、加工配套环节、物流中转节点)。例如,若所在市规划“沿淮河优质水稻产业集群”,本县可聚焦“优质稻米种植+品牌营销”,避免重复建设。


2)强化县域内部统筹:根据地形、资源分布(如山区、平原、水域)划分农业功能区(如生态保育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产业优势区),避免“遍地开花”。例如,山区重点发展林特经济(茶叶、竹制品),平原区集中连片发展粮食和蔬菜,水域区发展生态渔业。


3、对接“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明确创新驱动路径

1)把握新质生产力核心:以“科技赋能、数字驱动、要素重构”为关键,推动传统农业向“高质高效、绿色低碳、智慧智能”转型。需重点关注:

●科技新突破:生物育种(如抗逆作物、专用品种)、绿色投入品(生物农药、缓释肥料)、智能装备(无人农机、精准灌溉);


●数字新场景:农业物联网(环境监测、智能管控)、大数据(市场预测、产量预警)、区块链(溯源系统);


●模式新变革:农业社会化服务(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全产业链协同(“公司+合作社+农户”数字化平台)、跨界融合(农业+文旅、农业+教育)。

如何做好县域十五五农业产业规划?

二、核心内容:突出“四个做实”,强化规划落地性

规划的关键在“可操作、能落地”,需避免“口号式”“文件式”表述,重点围绕产业选择、技术路径、支撑体系、利益联结四大板块做深做实。


1、做实“产业选择”:基于“双评价”锁定主导产业

1)开展“资源-市场”双评价:

●资源端:梳理本地耕地、水资源、气候(积温、无霜期)、土壤(有机质含量、重金属污染)、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明确“能发展什么”(如干旱地区不宜发展高耗水作物);


●市场端:分析全国/区域农产品供需缺口(如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酸花生)、消费升级趋势(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出口潜力(如RCEP成员国特色农产品需求),明确“该发展什么”。


推行“主导产业清单制”:聚焦1-2个主导产业(如“优质专用粮+预制菜”),配套N个特色产业(如食用菌、中药材),形成“1+N”产业体系。


2. 做实“新质生产力落地”:制定“技术-场景-主体”清单

1)技术攻关清单:针对本地产业痛点(如病虫害防控效率低、加工损耗高),联合科研院所(如农科院、高校)制定“揭榜挂帅”项目。例如,水稻主产区可攻关“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20%;蔬菜主产区攻关“设施农业智能环控系统”,降低人工成本30%。


2)数字赋能场景清单:分阶段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生产端:建设“数字农场”试点(如500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部署土壤传感器、无人机巡检、智能灌溉);


●流通端:搭建县域农产品电商平台(对接抖音、拼多多等渠道),建设产地仓(配备预冷、分拣、包装设施);


●管理端:开发“农业产业大脑”(整合生产、市场、气象数据,提供决策支持)。


3)新型主体培育清单:重点扶持“链主企业”(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主体”(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小农户联结主体”(如合作社、家庭农场联盟),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小农户嵌入新质生产力链条。


3. 做实“支撑体系建设”:破解“最后一公里”瓶颈

1)基础设施补短板:围绕主导产业需求,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冷链物流中心(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字农业基站(在规模化种植区)等。例如,鲜食玉米主产区需配套“5小时保鲜冷链”,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新鲜度。


2)要素保障创新:

●资金:设立“农业新质生产力专项基金”(整合上级转移支付、本级财政、社会资本),推广“特色产业贷”“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模式;


●人才: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返乡创业补贴)和“外部智力引进计划”(与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土地:探索“点状供地”“设施农用地弹性供给”等政策,保障新产业(如预制菜加工、数字农业中心)用地需求。


4. 做实“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1)强化“联农带农”约束:在规划中明确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比例(如订单保底收购+溢价分红、土地入股+劳务收入),避免“企业赚大头、农民赚小头”。例如,贵州辣椒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种植辣椒亩均收益从3000元提升至8000元。


2)探索“风险共担”模式:推广“保险+期货”(覆盖价格波动风险)、“农业信贷担保”(降低融资风险)、“灾害应急补偿”(应对极端天气)等机制,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


        三、实施保障:建立“三位一体”机制,确保规划实效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需通过组织保障、过程管控、动态调整三大机制,避免“规划挂在墙上、落实落在纸上”。


1. 组织保障: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

●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十五五农业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统筹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如农业农村局负责产业布局,财政局负责资金统筹,科技局负责技术对接)。


●引入“第三方智库”参与编制(如农业经济研究院、高校团队),提升规划科学性;同时,通过“乡贤座谈会”“农民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意见(如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普通农户),确保规划“接地气”。


2. 过程管控:建立“规划-项目-资金”一体化推进机制

●将规划分解为年度重点任务,制定“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间清单”(如2026年完成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027年建成县域农业大数据平台)。


●建立“项目库”管理机制,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如产业园、数字农业工程)实行“前期论证-入库储备-动态调整”,确保项目成熟一个、落地一个。


●强化资金绩效管理,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目标-过程-结果”全链条监管(如通过卫星遥感监测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通过电商平台数据评估品牌营销效果)。


3. 动态调整:建立“监测评估-反馈修正”的弹性机制

1)设定年度监测指标(如主导产业产值增长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新质生产力技术应用率),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中期评估(2028年)和末期评估(2030年)。


2)针对发展环境变化(如政策调整、市场波动、技术突破),及时调整规划内容(如原计划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但因市场需求转向经济作物,可优化种植结构),确保规划“管用、好用”。


 总结  

县级“十五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是“实”:对接国家战略要实、产业选择要实、技术落地要实、农民受益要实。通过“现状摸查-战略对接-产业筛选-新质赋能-支撑体系-机制保障”的全流程设计,最终形成一份“可操作、可落地、可评估”的规划文本,为县域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篇:“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