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十五五规划专题 > 十五五百科

“十五五”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26-2030)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8-08  点击:107
“十五五” 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发展跨越的关键阶段。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发展实际,明确了 “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效益” 的总体思路和六大重点任务。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发展基础

“十四五” 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显著成效,为 “十五五” 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 2023 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 11.4 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 75%,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 97.8%、88.0%、91.7%。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台均动力增长 13.6%,北斗终端安装量突破 260 万台。薄弱环节机械化快速提升,水稻栽植、油菜种植与收获等环节技术模式趋成熟,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年均增幅扩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达 9.6 亿亩,“全程机械化 + 综合农事” 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二)面临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北方平原地区机械化率超 80%,而丘陵山区综合机械化率仅 53.5%,典型县低于 50%,农机 “无机可用”“无好机用” 问题突出。

薄弱环节短板明显: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率总体不足 50%,林果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机械化仍处起步阶段。

科技创新能力待提升: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智能农机国产化率不足 30%,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滞后。

政策协同需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精准度不足,报废更新政策覆盖范围有限,财政投入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


(三)发展机遇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为农机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机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加速应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市场需求升级:农业规模化经营加速,小农户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旺盛,推动农机服务向全链条延伸。

产业基础夯实:我国农机企业超 8000 家,形成完整产业链,头部企业进入全球第一方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核心,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效益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装备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强化产学研用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平原地区推进大型智能农机应用,丘陵山区聚焦小型适用农机研发,特色产业探索专用装备突破。

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补贴政策,激发主体活力。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广节能农机,发展循环农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农民主体,服务优先: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小农户机械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30 年,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新型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 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指标

机械化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0%,丘陵山区综合机械化率突破 65%,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率总体达到 60% 以上。

装备升级:智能农机普及率达到 40%,北斗终端安装量超 500 万台,新能源农机占比提升至 15%。

服务体系: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超 12 亿亩,“全程机械化 + 综合农事” 服务中心覆盖 80% 以上农业县。

绿色发展:高效植保机械覆盖率达 70%,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率超 85%,农机碳排放强度下降 15%。


四、重点任务

(一)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突破核心技术: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攻关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智能联合收割机、丘陵山地多功能动力平台等关键装备,推动 300 马力以上拖拉机、10 公斤 / 秒喂入量联合收割机量产。

发展智能农机:推进北斗导航、AI 识别、5G 通信技术应用,建设 10 个智能农机示范基地,推广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果园巡检机器人等产品。

强化产学研协同:组建国家农业机械化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建立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机制,缩短技术转化周期至 2-3 年。


        (二)补齐短板,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

丘陵山区攻坚:开展 “改机适地” 与 “改地适机” 双轮驱动,推广 320 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装备,建设 20 个丘陵山区农机化先导区,集成示范 “宜机化 + 特色产业” 模式。


设施农业突破:研发电动作业平台、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在蔬菜、花卉等领域建设 50 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园,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年均提升 2 个百分点。

畜牧水产升级:推广精准饲喂、疫病巡检机器人,建设 100 个规模化养殖场机械化示范基地,生猪、奶牛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 80%、90%。


(三)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生产体系

推广节能农机: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至 12 类机具,淘汰高耗能老旧农机 100 万台,推广深松整地、节水灌溉等绿色技术。

发展循环农业:集成秸秆还田、粪污资源化利用装备,建设 50 个循环农业示范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率超 85%,畜禽粪污处理机械化率达 75%。

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智能农机、绿色农机技术标准,建立农机碳排放监测体系,开展低碳农场认证试点。


(四)优化服务,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

培育新型主体:实施农机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扶持 1000 家全程机械化示范社,发展 “合作社 + 小农户”“农机共享” 等模式,提升服务覆盖率至 70%。

创新服务模式:推广 “全程托管”“菜单式” 服务,建设 500 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提供 “一站式” 综合农事服务,降低作业成本 15% 以上。

加强人才培养:开展 “万名农机手培训计划”,建设 20 个农机职业教育基地,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 5000 名。


(五)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效能

建设智慧农机平台:整合北斗终端、物联网设备数据,构建全国农业机械化大数据中心,实现作业监测、调度指挥、补贴申领 “一网通办”。

发展数字农业场景:在粮食主产区、特色产业带建设 30 个数字农场,推广 “农机 + 农艺 + 物联网” 集成模式,提升单产 5%-10%。

强化数据应用:建立农机质量追溯体系,开展用户满意度评价,推动企业以需定产、精准服务。


(六)区域协同,促进均衡发展

平原地区领跑:在东北、黄淮海等粮食主产区,推广智能无人农场、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综合机械化率超 85%,打造全国标杆。

南方地区提升:在长江流域重点突破水稻机插、油菜机收瓶颈,建设 10 个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机械化率年均提升 1.5 个百分点。

特色产业融合:在西北、西南地区发展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机械化,建设 20 个 “机械化 + 产业集群” 示范县,推动产业增值 20% 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

优化补贴机制:实施 “优机优补”,对智能农机、绿色农机补贴比例提高至 35%,探索 “先试后补”“融资租赁” 等新模式。

加大财政投入: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设立丘陵山区农机化专项基金,地方财政按 1:1 配套。

落实税收优惠:对农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 120%,免征智能农机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二)完善基础设施

推进宜机化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丘陵山区实施耕地平整、机耕道硬化工程,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新增宜机化面积 5000 万亩。

建设服务设施:在粮食主产区、特色产业带建设 1000 个农机具库棚、烘干中心,配套智能调度系统,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农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开展 “双随机一公开” 检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


(三)深化国际合作

引进先进技术:与欧美、日韩等国建立农机科技合作机制,引进智能农机、新能源技术,共建联合实验室 3-5 个。

拓展海外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在 “一带一路” 沿线建设生产基地,推广中国农机标准,出口额年均增长 10% 以上。

参与全球治理:主导制定智能农机国际标准,推动加入世界农机化组织,提升国际话语权。


(四)加强组织实施

健全推进机制:完善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建立部省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格局,将农机化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


强化监测评估:制定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及时调整政策措施。


营造良好氛围:开展 “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年” 活动,选树典型案例,宣传先进经验,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农机化的良好局面。


六、结论

“十五五” 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发展跨越的关键阶段。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发展实际,明确了 “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效益” 的总体思路和六大重点任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要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装备支撑。



上一篇:“十五五”规划:编制原则、战略思路与实操方法(含县区级规划编制模板)
下一篇:泰和县 “十五五” 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要点与思路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