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十五五” 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攻坚期,也是高新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五” 规划纲要,对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编制原则
战略导向性原则:紧密围绕国家、省、市上位规划要求,以国家东北全面振兴、创新型省份建设等为纲领,精准锚定 “高”“新” 发展坐标,确保规划与宏观战略高度契合。
问题导向性原则:全面、深入地剖析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挖掘要素配置短板等深层次矛盾,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创新引领原则: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全域协同创新生态。
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争创国家级零碳示范园区,推动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重点关注内容
科技创新:依托区内如航天四院 42 所、襄阳科技城等科创平台,全力打造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产业转化” 创新走廊。持续深化 “车城人才计划”,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 “政产学研金服用” 协同创新体系。
产业升级:构建 “1+2+X” 现代产业体系,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高端装备制造与新能源新材料为两大支撑。推动汽车产业向 “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关键零部件垂直突破” 方向转型,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未来产业。
空间布局: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需求、人口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合理地优化高新区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高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社会公共服务: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均等化水平,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编制流程
前期调研阶段:组建专业调研团队,深入高新区各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全面收集 “十四五” 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和资料,总结发展成效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先进高新区的发展动态。
思路研究阶段:基于前期调研结果,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研讨,明确高新区 “十五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等核心内容,形成规划基本思路报告。
框架起草阶段:依据基本思路报告,构建规划纲要框架初稿,明确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广泛征求高新区内各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对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草案编制阶段:在框架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划内容,形成规划草案。组织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对规划草案进行深入论证,根据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再次修改。
定稿发布阶段:将修改完善后的规划草案提交高新区管委会审议批准,通过后正式公开发布。同时,做好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确保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五、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成立由高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的统筹协调工作。明确各部门在规划编制中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人才保障:组建一支由经济、产业、规划、科技等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团队,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作为顾问,为规划编制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团队成员的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确保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调研、咨询、论证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质量保障: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凝聚共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